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 科学预防
编号:11947271
长期控制血糖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3日 文汇报
长期控制血糖
从乱吃药到不吃药13年控糖

     长期控制血糖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世界卫生组织设立这一日子,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可以引起多脏器受损的多基因复杂病。日常管理糖尿病,不能再陷入“不要吃糖就行了”的思维中,而是要注意生活的许多细节,尤其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虽然糖尿病人能从医生这里获得药物的处方、正确的饮食及运动原则、血糖自我检测方式,但能否有效的关键还在自身。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得病时非常遵守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原则,按指导自我血糖监测,但时间一长,就难以坚持。经常有患者说:“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控制饮食?”“我工作实在太忙了,没办法坚持运动,给我加点药算了”“测手指血糖实在太痛了,可不可以不测啊,我过段时间来医院检测不是一样吗?”
, http://www.100md.com
    听到这话,医生是无奈的,因为这些期望妥协的内容,都是糖尿病控制最重要的治疗原则,不能让步。

    血糖是反映糖尿病状态的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临床指标,它瞬息万变,与饮食量及运动量密切相关。

    通常而言,吃多了血糖就高,运动少了血糖也会升高。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胰岛分泌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两大问题,饮食的控制可以减少或者延缓葡萄糖吸收入血,使人体需要的胰岛素量减少,减轻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负担,从而实现降低血糖的目的。

    适当运动则可以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原本数量减少的胰岛素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及利用,降低血糖。

    血糖的自我检测可以避免盲目的降糖治疗,不但可以观察血糖的控制情况,还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对于刚调整降糖方案或者刚出院的病人,自我监测尤为重要,因为住院期间的生活习惯与出院后正常的生活习惯有相当的出入,病人应增加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这样的监测结果还是医生在复诊时的参考依据,使治疗效果更为优化。
, 百拇医药
    很多患者会说“我已经得糖尿病很多年了,这些我都知道,但是老做不好,到底应该怎么坚持呢?”

    生活水平提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吃得越来越好,美食的诱惑难挡。临床上有两类极端的患者,一类不管不顾,什么都吃,完全不把糖尿病当回事儿,一类则矫枉过正,吃得少之又少,每天的热量摄入远远没有达到人体所需,这两类都不可取。

    但是,大多数患者正好介于两类之间。他们每天都处于无限的纠结中,不知道该吃些什么,怎么吃。其实,糖尿病患者的基本饮食习惯跟现在倡导的健康饮食是一样的——“低盐低脂饮食,少吃油炸食物,多吃蔬菜瓜果”,“早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等等。有区别的是,注意三餐的配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配比等,这些可以请专业营养师提供意见,而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能相信一些偏方秘方。

    有些患者会遇到餐间饥饿的问题,此时大可不必强忍饥饿,适当吃些含糖量低的水果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等。如果血糖情况良好,还可以吃些猕猴桃、柚子等。这样,不但可以避免血糖大幅升高,也可以解除饥饿,而且营养丰富。
, 百拇医药
    对于年老的患者,建议设定小闹钟或者有专人提醒,避免发生血糖升高或者低血糖事件。

    与控制饮食相比,注意穿着要简单得多了,但也应重视,特别是养成“每天看看脚”的习惯,检查双脚及腿部的皮肤完整性。

    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对自己皮肤的保护,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是感觉异常。例如,痛觉减弱或者缺失,曾经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脚上扎到一个图钉,过了一个月才被别人发现。这是相当危险的,可能造成感染,坏疽,甚至截肢,最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注意穿着虽然简单,但也应该坚持。除了“每天看看脚”,还要勤换袜子。穿鞋前,要检查鞋子里有没有异物,选择鞋子要合脚,切莫“穿小鞋”,最好选择平跟鞋,避免对双脚的损伤。另外,应注意冷暖变化,注意添减衣物,避免伤风感冒等。

    糖尿病患者更要坚持运动,但是要注意运动技巧,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不在于一次有多大的运动量,在于每天的点滴积累。
, 百拇医药
    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做操、打拳、慢跑、较长时间的快走、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交谊舞、中老年迪斯科等,这样更容易坚持。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是“饭后走一走”,有很多病人试过之后都感到很惊奇,常常听到患者兴奋地说:“医生,昨天餐后血糖很好啊,我就是走了走。”没错,适当运动确实比吃药更重要、更健康。看到了效果,患者们也更愿意坚持。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我们深知长期控制血糖的艰辛与不易,当患者因为血糖达标而感谢医生时,其实更应该感谢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付出的努力远比医生大得多。控制糖尿病是一场艰苦的战役,是一场伴随患者一生的持久战,我们应该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迎来战争的最终胜利。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治医师) (高非)

    
, 百拇医药
    从乱吃药到不吃药13年控糖

    夏晓根,62岁,退休在家两年,1997年确诊为糖尿病。

    患病前,身高1.7米的老夏体重75公斤,平时最爱吃,尤其是肥得流油的红烧肉。十多年的控糖历程,老夏走过了从乱吃药到不吃药的曲折道路,如今的他认真管理自己的嘴,虽然日复一日的坚持难度很大,但他仍努力着,并且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吃原则”。秉持原则,他的控糖路现在走得还算顺利,他说:“我的方法只适合现在的自己,其他病友们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独有的控制血糖秘籍。”

    1997年的时候,我感到腰有点不舒服,就去医院检查。这一查查出血糖很高,做了进一步的糖耐量测试,医生给我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顿时,我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个事情麻烦了”。那时候,我其实什么感觉也没有,更不懂什么是糖尿病,心里很慌张,总觉得自己的尿里有很多糖。
, 百拇医药
    慌张过后,急着找医生。因为素来相信中医,就去看了中医科,接诊的医生给我开了“××丸”,服用后,陆续发生三次低血糖现象。有一次,在医院吃了药刚走出门口,就开始头晕无力。后来知道,这种“××丸”是以中药为名,西药为实,其中含有的强力降糖作用的西药,并不适合我的具体情况。

    正在此时,我听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里提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有一滴血测血糖的仪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六院内分泌科,这才走上了一条正规治疗的道路。六院每月有一期糖尿病的专题讲座,我完整地听了一期,这才对糖尿病有了初步的了解

    糖尿病是终生疾病,但并不可怕。最好的例子是同为糖尿病患者的陈立夫和蒋经国。陈立夫管住了自己的嘴,注意控制血糖,活到了100岁,而蒋经国则管不住嘴,高血糖引起肾衰竭的并发症,在70多岁即呜呼哀哉。所以,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以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只要坚持做到,我们这样的病人同样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自我管理有五架马车,如果都乘上了,控制血糖就有希望。五架马车是接受教育、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开始针对性服药,先将血糖控制到达标线内。当时我骑车上班,每趟要骑40分钟左右,来回一个多小时。坚持了不久,糖化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减少用药量。如今,我已经不再用药,靠饮食控制和运动,将血糖基本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这样的情况已长达数年。

    与别的病友最不同的是,我坚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平均血糖水平),这能看最近一段时间控制血糖的情况。平时,每个月在家自测一次血糖值。有时吃多了,也会测一下,看看自己的情况好不好。

    学会控制饮食。与贪嘴作斗争太难了,尤其像我这么爱吃的人。有一个误区必须提醒大家,糖尿病人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也未见得不能吃糖,但关键看怎么吃。
, http://www.100md.com
    我每天早、晚都会去运动,因此早、晚饭的量相对大一些,而午后,有睡午觉的习惯,就会少吃一点。每天,我家里只有一个菜里有荤食。在午饭和晚饭之间,我会加一顿,吃点水果或者小点心。

    聚餐,是管住嘴最难的时候。当全家人在饭店吃饭,我看到一桌子的菜,真的很难控制。那么,偶尔吃一点吧。吃完,量一下血糖,看看自己是不是血糖高了。很多病友说:“不能吃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总会告诉他们,千万不要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管住自己的动力了。一定要相信自己,既能适当地吃到美味,又能控制好血糖。例如,红烧肉是我的最爱,但我们家的红烧肉是不放糖的。

    偶尔要记得饿肚子,这对糖尿病人很重要。饿的时候,可以测一下血糖,如果血糖偏高了,就不能吃,一定要摒牢、挨饿;反之,就可以适当吃一点。

    控糖还要坚持运动。365天,我真的做到风雨无阻。
, 百拇医药
    我是胰岛素抵抗型,运动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我每天早餐后会打太极拳一个多小时;午餐后稍事休息,就开始打扫卫生,做点家务劳动;晚餐后,还会出门快走近一小时。夏天,走得我大汗淋漓,冬天就是微微出汗。

    此外,就是保持生活的规律性。我每天吃饭的时间基本上不受干扰。家里人都知道,并主动与我配合。

    还有就是不断受教育,学习他人控制血糖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好自我管理。我参加了市六医院创办的“糖尿病健康乐园”,坚持参加他们每个月的各类活动,听了许多专题讲座,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与营养”、“糖尿病与心理学”等,都让我受益良多。

    去年,我在六院做了一次住院检查,尚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今年的常规体检也说明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我觉得,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真正的糖尿病医生是自己。所有的外因都是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国外,他们也相信我能管好自己的身体。我想要好好地活下去,不给子女添麻烦。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