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紧急救助 > 急救知识 > 基本技能
编号:11969865
心肺复苏4步走 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26日 《生命时报》 2010.11.26
成功率只有美国的1/30
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
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
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
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

     心肺复苏4步走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心脏骤停即“猝死”的元凶。正常心脏活动像有规则节律的泵,每分钟跳动60—90次,向全身“打”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功能。而心室纤颤导致心脏每分钟跳动达数百次,心肌活动随之呈“蠕动状态”,心脏完全失去了泵血功能。这时的心肌纤维就像塑料口袋里装很多条蚯蚓,用手去摸这个塑料口袋,感觉每条蚯蚓在蠕动,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心脏发生心室纤颤,一般维持不超过10分钟,心脏就完全停止跳动。

    复苏时间越早,抢救效果越好。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宗浩教授说,停止呼吸,血液循环中断,脑内的剩余氧气只够脑细胞用10秒钟,心脏的剩余氧仅够心脏跳动几次。常温下,氧供应中断超过4分钟,脑细胞将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受损严重得几乎不可恢复。因此,在没有除颤器的情况下,心肌挤压与口对口吹气协同进行,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胸外按压心脏每分钟至少100次。如果复苏是两人配合,则一人心外按压5次,另一人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如果复苏是一个人完成,现行的规范是每按压心脏30次后人工呼吸2次。但无论什么情况,单一采用挤压或吹气,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是无效的。具体步骤如下:1.判断患者有无反应。使患者平躺。
, 百拇医药
    2.胸外按压心脏。找到病人胸骨下1/2处作为按压点,将一手掌根放在按压点,另一手掌重叠在前者上,手指翘起,两臂伸直。然后凭借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沉至少5厘米后放开。如此反复操作。

    3.保证病人呼吸道畅通。使病人仰卧在较硬的平面上,头下千万不要垫枕头,以免病人发生呼吸道梗阻。而且要清理病人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呕吐物或其他异物,并将其下颌抬起、头部后仰,消除因舌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

    4.施行人工呼吸。操作者一手将病人下颌向上抬起,另一只手按在病人额头上,同时捏住病人的鼻子,然后深吸气,向病人的嘴里吹。一次一秒,连续两次的人工呼吸,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

    婴儿复苏更讲手法(相关链接)

    在心肺复苏中,我们称小于1岁者为婴儿,1—8岁者为儿童,对这些患者须采取特殊的急救方法。8岁以上的儿童则采用与成人相同的心肺复苏法。
, 百拇医药
    操作方法是:1.婴儿胸外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指幅处。2.用中、食两个指头进行,每分钟100次。3.呼吸急救。抢救者的嘴必须将婴儿的口及鼻一起盖严,每分钟8—10次。

    孕妇心脏骤停时,复苏过程要同时兼顾母亲和胎儿。对孕妇做心肺复苏时,为减少妊娠子宫对静脉和心排出量的影响,可在右侧臀部,和背部下方,放置垫子或枕头,使孕妇呈15度至30度左侧卧位,然后进行胸部按压。由于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改变,使胃食管括约肌张力下降,人工呼吸时对应持续压迫环状软骨或尽快进行气管插管,防止胃内物质反流和误吸。▲

    

    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
, 百拇医药
    第一步,使患者平躺。

    第二步,胸外按压。

    第三步,清理呼吸道。

    第四步,做人工呼吸。

    编者的话:作为全球公认的“第一救命技术”,心肺复苏术已走过50个春秋。在11月20日召开的“2010年国际当代救援医学论坛”上,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专家,带来了最新发布的《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并对心肺复苏有了新的解读,本版在此对该会做出全面报道,期望心肺复苏术能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中国人。

    人工呼吸一直被认为是紧急救人的第一步,但美国心脏协会(AHA)最近更新的《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指出,胸部按压被列为心肺复苏的第一个程序。

    解放军306医院心血管病专家钱方毅教授介绍,这一最新国际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术问世50周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新观点就是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新生儿除外)的心肺复苏程序从“气道、呼吸、胸部按压”改变为“胸部按压、气道、呼吸”。
, 百拇医药
    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主席迈克尔·R·塞尔博士表示,仅就始于胸部挤压一项将挽救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传统方法把胸部挤压滞后,而胸部挤压对全身血液循环至关重要。钱方毅也解释说,按照原来的程序,胸外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需要准备时间,而改变程序后,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通气只是稍微延迟。而根据报道,对于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最关键的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和早期除颤。

    据调查,在我国,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仅有15%到30%。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说,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但实施人工呼吸的难度是其中之一。改变心肺复苏程序后,将有利于紧急事件中“第一目击者”的重要参与,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另外,新指南中还简化了心肺复苏流程,删除了“看、听、感知”的步骤。钱方毅说,因为完成这些步骤常不一致,且十分耗时,因此新指南强调,对所有无反应、无呼吸的成年患者,应该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开始胸部按压。▲
, http://www.100md.com
    

    成功率只有美国的1/30

    20世纪80年代,急救还被作为全球新兴学科。被誉为当代急救泰斗、世界急救灾难医学协会的创始人彼得·沙法教授,很想到中国传播这项事业。经过北京医学院麻醉系主任谢荣教授的介绍,我有幸成为沙法的中国弟子。

    如何接下沙法教授的接力棒?心肺复苏作为“第一救命技术”,当时在中国还未被推广。最终坚定我信心的是,2000年我在美国经历的一幕。当时,我在加州的一个餐馆就餐,旁边餐桌的客人突然倒下,服务员马上拨通“911”,救护车4分钟赶到。在这4分钟里,服务员先为患者实施基础急救,后又冷静而准确地实施心肺复苏,为随后的成功抢救赢得了宝贵时机。我想,假如这个男人是倒在中国的某个餐馆里,结果会怎样呢?美国西雅图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们不到1%。

    改变这一现状,我要做同时驾驭“两匹马”的医生。从那时起,我就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每写一本专业的书籍,就须同时写一本科普书。《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急救ABC》、《紧急救护》等急救科普书就这样诞生了。也是从那时起,我不停地向国内的媒体人宣传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很多媒体上开始出现了心肺复苏的报道。我想,我一定要用那些最新、最基础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帮助我亲爱的同胞在遇到“万一”时转危为安。▲ (李宗浩)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