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11969597
打开想象力的枷锁(心灵探索)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0日 《生命时报》 2010.12.10
不做职场丑小鸭(职场心理)
沉迷微博真误事(人群心态)
打开想象力的枷锁(心灵探索)
适当“啃啃老”爸妈喜欢(人群心态)

     打开想象力的枷锁(心灵探索)

    日前,根据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畅销书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第7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全球公映,在票房持续飙升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奇世界。骑着飞天扫帚打球、穿着隐形衣来去自由的魔法世界在漫长的寒冬让人眼前一亮,也获得了《纽约时报》“堪比《绿野仙踪》、《魔戒》一般引人入胜”的盛赞。

    然而,电影《哈利·波特》系列虽然要结束了,但它带来的“魔法”启示,刚刚开始。著名评论家谭飞表示,与国外电影相比,中国人的想象力受到了太多限制。的确,放眼世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随处可见,而“creation in China”(中国创造)却如凤毛麟角。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人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退步了。另一项关于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调查也显示,仅有7.3%的中国孩子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 百拇医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引以为傲,而现在,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已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创造力,让中国陷入“制造大国与发明小国”的尴尬?首先,教学方法僵化。“填鸭式”应试教育,使学生总是按常规思维解决问题,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孩子问“为什么”的权利。据说有道题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一个小朋友回答“像香蕉”,结果被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红叉”,因为“弯弯的小船”才是标准答案。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的,“孩子们入学时像‘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其次,知识运用不足。如今,家庭、社会和学校都片面看重分数,而忽略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愈演愈烈,导致知识学得多用得少,失去应有的活力。再次,认知态度偏差。在大部分人眼里,只有创立日心说、发现抗生素、创立进化论,这种非凡的成就才是创造,这是一种“特殊能力”,普通人难以企及。殊不知,真正的创造力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处,就像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创新表现是创造力的最大表现。”

    要说中国人天生创造力不足,恐怕无人相信。要想培养创造力,第一,保持好奇心。换一种眼光看平常事,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起来。比如像爱迪生那样,找一找杯子的100种用途。第二,激发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表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特点之一。通俗地讲,就是要“异想天开”,任凭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第三,发出质疑声。问一问“真的还是假的?”尝试打破条条框框,像“司马光砸缸”那样,与众不同地思考,拓展思路,寻求新的可能性。▲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李君)

    

    人要有精神支柱(心灵探索)

    16日,广州亚运会自行车赛场上,连环撞车事故发生后,香港选手黄蕴瑶顽强爬起来,斩获银牌;体操赛场上,老面孔丘索维金娜在教练席上微笑时,人们仿佛又看到两年前,为了筹钱给孩子治病,她以33岁“高龄”征战奥运赛场的坚定身影……这样的例子很多,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深处的力量。

    人的精神支柱,听起来看不见摸不着,但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向往。有人说它是所追求的事物,有人说它是可依赖的人,还有人说它是站得住脚的真理等等。事实上,精神支柱是人的心灵寄托所在,从心理学层面看来属于一种心理活动,它就像一个纽带,为生活价值提供定向,行为选择提供动力。
, http://www.100md.com
    然而今天,当精神空虚成为一种社会病,当“富士康”事件一再重演,当仅有49%的中国人表示自己有确定的信仰时,很多人发现自己好像没了精神支柱。究其原因,首先,现代的我们太过在乎功利,精神支柱这个虚头八脑的东西,不能带来好处,也不能引起重视;其次,客观地讲,现代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分数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精神文明放在相对次要地位;此外,社会政策开放自由的转变造就了国人思想的多样性,反而使人难以抉择。殊不知,当精神支柱缺失时,神医、财神似乎更容易惹人喜爱,李一道长、张悟本等“神仙”、“高人”也才有了市场。

    事实上,社会学家指出,“支柱”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以什么为精神支柱”。正确的精神支柱应当像著名诗人哈·纪伯伦所说的,是我们心中的绿洲。让人生活目标清晰,能体验到足够的幸福感,谨慎生活,有所敬畏,而不被一些极端思想和行为所驱使。试着寻找平衡的人生,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享受爱情的亲密,珍惜友情的轻松,体会工作的快乐,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在逐渐激发,精神支柱就藏在你的身体里。▲
, 百拇医药
    (河南省精神病院副主任医师张朝晖博士)

    

    递张名片更自信(人际高手)

    与人第一次交往,大都要交换名片,它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如果用得巧,名片还能发挥重要的“攻心”作用,让你在交际中事半功倍。

    首先,增加自信心,提升自我价值。名片是身份的象征,就像“用名牌的是成功人士”的第一印象一样,恭敬地递出一张能够显示自己工作成绩、折射个人魅力的名片时,不仅让自己感觉更有“面子”,还能对你的工作业绩产生放大效果。

    其次,通过名片看性格。经常以“名片用完了”之类的话表示歉意者,多缺乏长远计划,行事较轻率;不分场合乱发名片者,多有野心,表现欲较强;能得到大量别人的名片者,通常活动能力强,口才好,有魄力。这些小秘密能帮助你简单判断对方的性格特点,在谈判中有的放矢。
, 百拇医药
    此外,除了看得见的卡片,掌握一些心理效应,也能增加名片的影响力。比如浏览别人名片时找一些和自己的相似点,并无意中提出来,会大大拉近你们的亲近程度;根据名片上了解的信息,结合对方的性别年龄适当恭维几句,会在对方心里增添好感。这种“心理名片” ,效果不可小觑。▲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钱英)

    

    不做职场丑小鸭(职场心理)

    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职业明星,受众人瞩目。也许现在的你还是毫不起眼的“丑小鸭”,但处境恶劣并不可怕,把握厚积薄发的原则,总能摆脱困境。针对不同情况,《哈佛商业评论》教你几个妙招。
, 百拇医药
    第一种,基础薄弱型。变身妙招:巧用地利。对岗位知之甚少、经验不足,是限制你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干一行爱一行”,坚守岗位是上策。对工作流程、组织环境了然于胸,可以帮助你为将来的脱颖而出打牢基础、积累资源。

    第二种,默默无闻型。变身巧招:把握人和。默默无闻是一种美德,这种人不惹事、没麻烦,但时间长了容易被忽略,难以物尽其用。不妨利用“人和”的优势,做到无人嫉妒、无人反对、无人使坏,当团队需要你时,必然能顺其自然,发出闪光点。

    第三种,“天妒英才”型。变身绝招:看准天时。关键时刻怯场、生病等不幸,可能让你失去展现机会。但“是金子总会发光”,70%以上的千万富翁也出身贫寒。因此,要放宽心胸,寻找和创造机遇。比如,某一次策划语出惊人,某一项业务成绩斐然,都可能让你成为焦点人物,打开僵局,变身“白天鹅”。▲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吉宁)
, http://www.100md.com
    

    沉迷微博真误事(人群心态)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手机和网络都能操作,三言两语就能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以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在中国的用户增长达到了128.3%。

    “你织‘围脖’(微博的谐音)了吗?”微博的火爆流行,衍生出“围脖控”、“格子控”等流行词,特指那些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还有“大隐隐于市,巨隐隐于网”的说法。而几天前,新浪微博因故障导致4小时无法访问,很多人发现自己无所事事,生活已经被微博牢牢控制了。

, 百拇医药     为什么我们不能抗拒地按动手指?不舍昼夜、目不转睛地刷新屏幕?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微博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一不小心发个照片,就可能成为“微名人”,让习惯被忽视的自己欢欣雀跃;一不注意提个问,话题就可能成为讨论的焦点,发现自己也可以向世界输出思想;一不留神说句话,回帖就可能成为某某名人微博的沙发,与明星“亲密接触”。微博就像从虚拟世界中伸出一双大手,将我们紧紧抓住,让人感到“我微博故我在”,进而沉醉其中。

    不知不觉,微博已经从网络世界的一种沟通和社交工具逐渐变成了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改变和影响着真实生活。去饭馆要把饭菜拍下来发上去,看到路边奇人怪事也要第一时间加上点评发到网上。上班第一件事是看别人的回复,下班最后一件事是转发当天的热贴。不少微博用户已经遭受困扰,他们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离开微博就焦虑难耐,对微博成瘾让工作成为兼职,让生活退居二线。

    事实上,如果这条“围脖”已经成为解不下来的枷锁,也许应该思考,迷恋微博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声。 就像一位微博迷所说的,“玩微博,只是因为我们在悲伤的时刻想要一个拥抱,在快乐的时候想分享一张笑脸。”
, 百拇医药
    对任何人来说,生活也许不够完美,但却是真实的。因此,现实生活最踏实,微博只是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应该成为生活的助力而非阻力。请不要再每隔5分钟检查一次微博,不妨把时间匀出一些,给你的爱人和朋友,不要让他们去微博上才能了解你的心情;或者把微博上的生活片段直接发到他们的手机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对你有多么重要。要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快乐并不需要因特网,不妨回忆一下童年那些让你忘乎所以的活动,除了微博,还有一种快乐叫游戏。▲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

    

    适当“啃啃老”爸妈喜欢(人群心态)

, 百拇医药     王娜在北京工作几年后结婚成家,父母曾经来到北京和小两口一起生活了几个月。那个时候王娜什么活都不让爸妈动手,一心孝敬二老。住了没多久,老人觉得生活很无聊,不习惯。尽管王娜夫妇一再挽留,他们还是回老家了。几年后,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如今,孩子上幼儿园没有人接送,一番考虑之后,王娜决定让父母来给自己帮忙。

    这一次,丈夫提醒她,不要让父母一直闲着,那样他们会觉得自己没用。王娜想,家里原本也没有多少家务,于是改变了想法,把买菜、做饭、接送孩子等任务全部放手交给父母。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父母不但没有说累,反而每天干得很起劲。心情也比以前好得多。这时,王娜才明白,原来适当“啃啃老”,也挺好的。

    老年人,特别是刚退休不久的父母们,很担心自己的存在价值削弱或消失,特别是面对已经成年、生活独立的子女,他们觉得,希望在子女的眼中仍有当父母的“权威”,更希望自己“有用”,在家庭中发挥余热,而不是作为被照顾、被保护的弱者。所以,这个时候给父母一席用武之地,就可以满足老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 百拇医药
    此外,很多父母在进入老年后,会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会觉得自己年轻时不会做父母,或者由于经济的原因,“亏待”了孩子。因此,也希望力所能及地补偿子女或孙子孙女。所以,这个时候让父母在生活中适当地照顾一下自己也无妨,比如心安理得地享用父母给自己削好的苹果等等。当然,也要明确地对父母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比如王娜就经常对父母幸福地感慨,“家中有一老,胜有一宝啊!”

    另外,子女在适度“啃老”的过程中,也与老人有了沟通和交流,有了感情的互动,老人也不会感到寂寞。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啃老,这样就不是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了,而是增加其经济和心理负担了。也不要刻意啃老,老人会觉得子女是在敷衍自己。在“啃老”的同时,也要给老人一些感情的回馈,有的时候,给老人买一副手套、一件毛衣就可以让老人温暖一个冬天。▲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宋崇升)
, 百拇医药
    

    人人心中都有个“阿Q”(心里透视)

    鲁迅笔下的阿Q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被无赖欺负后心中郁闷,迎面碰到了死对头“假洋鬼子”,阿Q一不留神骂了一句“秃驴”,“假洋鬼子”拿了棍追过来,大喊“骂谁呢”,阿Q赶紧指向旁边一小孩。但“假洋鬼子”还是痛扁了他,摸着红肿的头阿Q又遇到了小尼姑,“终于可以出口气了”,于是阿Q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尼姑百般羞辱,之后心满意足地跑去喝酒。

    阿Q的故事应证了四个字——“欺软怕硬”。其实,这种现象源远流长。《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见到一个泼皮无赖调戏自己的老婆,怒从中来,正待砸下碗口大的铁拳时,发现手中擒住的是顶头上司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却“先自手软了”。竞赛场上,经常看到选手尽管场下情深,但场上PK时却找实力最弱的那位。
, http://www.100md.com
    “拣软柿子捏”听起来似乎是贬义词,可从心理学角度看,却是人的本性之一。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避免遭遇打击和失败,欺软怕硬可能是一种必要的生存策略。另外,“贬低”别人,往往能成就自尊,获得一种成就感。

    但是,如果“欺软怕硬”成了一种循环和常态,每个人都像阿Q那样,这世界恐怕就会乱了套。或许正是由于大家都有同情弱者、要求平等的本性,欺软怕硬者往往得了一时之快,却失去了人心。因此,他们在被弱者痛恨的同时,也得不到强者的认可。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Q。这或许是说,当我们遭遇“假洋鬼子”的时候,都渴望有一双手温暖一下我们脆弱的心吧。事实上,一句温暖的话语,或许就可以止住我们欺负“小尼姑”的脚步。▲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科心理咨询师任峰)

    
, 百拇医药
    养盆仙人掌性格也坚强(心理生活)

    美丽的花儿千姿百态,养花还能带来诸多乐趣。老舍先生就曾写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的心得。养花得懂花,花与人的性格也有密切联系。

    墨西哥的花卉专家调查发现,喜爱同一类花卉的人,其性格往往也比较相近。具体来说,喜欢文竹的人,大多性格文静,感情细腻;而喜欢仙人掌科的人则性情豪爽,不拘小节。喜欢玫瑰的人富有浪漫气息;喜欢兰花的人比较清高;喜欢剑兰的人做事大大方方;喜欢雏菊的人追求准时可靠。更有趣的是,喜欢菊花的男人往往强壮坚毅,而喜欢菊花的女人则包容体贴,温柔顾家。

    除了解读“花语”,养花还能“怡情养性”,潜移默化地塑造主人的性格。比如多愁善感的人,可以养些粗犷、坚毅的花卉,如仙人掌;或者文而不弱、淡雅带着骨劲的伞竹作为过渡,让你变得开朗刚强。反之,性格粗线条的人,则可以选择扶桑等阔叶花卉,由“粗”向“细”过渡。试想一下,如果林妹妹每天看见灿烂的向日葵,也许就不会总那么郁郁寡欢了。只要有心,自有快乐花中来。▲

    (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博士帅澜)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