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论:中医理论的又一创新
本报讯 (记者任 壮)2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传出消息,由吴以岭院士主持、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提出中医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总结出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首次形成了对血管病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
当日还举行了集中反映该项原创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的《脉络论》首发仪式。该书由王永炎院士主审、吴以岭院士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
, 百拇医药
吴以岭院士和他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有关脉络理论的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分为经络和脉络,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其功能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营养代谢作用。“脉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
《脉络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该项目通过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并通过复杂系统熵分析方法,阐明了血管病变络气“虚与滞”、“痰瘀热”、“缩窄闭”的共性发病规律与病机特点,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通过全身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稳态机制失调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成为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该项研究提出上述三类疾病的共性核心机制为“微血管损伤”,是制约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通心络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其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为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实验还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了脉络学说对这类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中医病机及治疗,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提出“气分”、“血分”、“水分”相互影响交互为患是形成病变发展加重的恶性病理链,络息成积、心脏扩大、功能衰竭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总结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法遣药特点,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 http://www.100md.com
《脉络论》是继《络病学》之后络病研究的又一力作,《络病学》专著的出版创立了“络病证治”体系,《脉络论》则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反映了络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脉络论》可以说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既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具有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又吸取了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展,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短评
让理论研究更贴近临床
任 壮
清代医家有《络脉论》,今有中医新著《脉络论》,国家973计划专项中医脉络理论原创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而在脉络学说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变的“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方药作用凸显,疗效通过循证医学验证。脉络学说创新价值在于直接服务临床,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使传统血脉理论得以传承和发扬。
, 百拇医药
《脉络论》所呈现的,从脉络学说核心理论和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到“脉络—血管系统病”常见疾病辨证治疗,到代表性方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理论阐述系统,实践总结完整。这些内容体现出脉络学说创新发展的鲜明特色,即“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模式,既继承发掘中医传统理论,又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疗效评价方法,使理论研究与临床验证之间形成及时反馈,对不断完善学说、指导临床应用,创新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研究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和“基石”,中医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临床诊治需求,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和指导临床,能够在疗效评价体系中得到验证。但是,在目前中医理论研究领域,仍存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现代实验、检验和评价方法应用不多,西医学相关研究成果吸纳融汇不足等现象。因此,脉络学说研究的创新模式值得业内深思和借鉴。, 百拇医药
当日还举行了集中反映该项原创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的《脉络论》首发仪式。该书由王永炎院士主审、吴以岭院士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
, 百拇医药
吴以岭院士和他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有关脉络理论的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分为经络和脉络,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其功能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营养代谢作用。“脉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
《脉络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该项目通过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并通过复杂系统熵分析方法,阐明了血管病变络气“虚与滞”、“痰瘀热”、“缩窄闭”的共性发病规律与病机特点,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通过全身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稳态机制失调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成为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该项研究提出上述三类疾病的共性核心机制为“微血管损伤”,是制约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通心络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其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为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实验还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了脉络学说对这类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中医病机及治疗,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提出“气分”、“血分”、“水分”相互影响交互为患是形成病变发展加重的恶性病理链,络息成积、心脏扩大、功能衰竭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总结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法遣药特点,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 http://www.100md.com
《脉络论》是继《络病学》之后络病研究的又一力作,《络病学》专著的出版创立了“络病证治”体系,《脉络论》则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反映了络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脉络论》可以说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既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具有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又吸取了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展,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短评
让理论研究更贴近临床
任 壮
清代医家有《络脉论》,今有中医新著《脉络论》,国家973计划专项中医脉络理论原创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而在脉络学说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变的“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方药作用凸显,疗效通过循证医学验证。脉络学说创新价值在于直接服务临床,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使传统血脉理论得以传承和发扬。
, 百拇医药
《脉络论》所呈现的,从脉络学说核心理论和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到“脉络—血管系统病”常见疾病辨证治疗,到代表性方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理论阐述系统,实践总结完整。这些内容体现出脉络学说创新发展的鲜明特色,即“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模式,既继承发掘中医传统理论,又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疗效评价方法,使理论研究与临床验证之间形成及时反馈,对不断完善学说、指导临床应用,创新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研究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和“基石”,中医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临床诊治需求,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和指导临床,能够在疗效评价体系中得到验证。但是,在目前中医理论研究领域,仍存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现代实验、检验和评价方法应用不多,西医学相关研究成果吸纳融汇不足等现象。因此,脉络学说研究的创新模式值得业内深思和借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