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2086784
别让论文成为医生的病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中国医药报》 2011.03.01
     □廖新波

    笔者在修改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意见的时候,加了一条“职称评审重在临床的技能表现,探讨取消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晋升的科研项目的要求。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效率、员工满意度、医德医风和岗位责任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岗位绩效分配制度。”

    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一条意见呢?因为,一种僵化的评价制度依然在我们的医学界存在,评价一名医生会不会看病,要先看他会不会写论文,写了多少篇论文。论文是衡量一名医生的“水平”的标尺,已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会写论文的医生就一定是会看病、受群众欢迎的好医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是,在现有的职称评定体制下,有哪个医生敢轻视论文的重要性?为了评职称,连乡村医生也不得不写论文。去年,笔者在乡下调研时,有一位县级医院的院长就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医院也有几篇SCI文章呢。”

    对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这个缩写,有人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中国人的想法),可谓一种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的解释。笔者并没有讥笑这些基层医生的意思,相反很同情他们。有人这样评论,SCI来到中国之后,学术研究形同“挣工分”。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在职称、奖金评定和经费申请上等统统都与SCI挂起钩来。以至于袁隆平在获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时候,曾有人质疑,说他没发什么SCI论文。
, http://www.100md.com
    医学界也不例外,不论是哪一级医院的医生,只要晋升职称就得有论文。而且,随着论文的评审标准不断向国际化迈进,论文入选SCI在全国所有医疗机构也流行了起来,几乎成为获得重奖的硬指标。

    由此,论文造假之风必然随之而来。因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不久前,南方某大学两位讲师因涉嫌70篇SCI论文造假,一时“名声大噪”。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已不是个案,专家们担心现在暴露的仅是冰山一角。有人这么说,大环境被污染了,小环境则很难保持清净。一位医生曾坦承道,科研体制要求你要有SCI文章,且每年一次评估,你就不敢慢慢等好的成果出来再发表,即使不做假论文,粗制滥造的论文必然不少。

    其实,在笔者认识的众多会看病的基层医生中,不乏论文少、医技好的。与那些写起论文来“驾轻就熟”,二、三年就有几篇甚至十几篇SCI论文的博士生相比,按照目前的机制他们很少能得到晋升机会。有很多人直到退休,也还只是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但找他们看病的患者并没有因此减少,显然患者并不会以论文的多少来评判医生的好坏。
, 百拇医药
    说到这里,再次请大家注意:笔者并不反对搞学术研究,而是主张真正地搞学术研究。在那些教学医院、大型医院,搞学术研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是医院走向技术高峰的实力基础。医术与学术在某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不应该所有医院的医生都要、必须要搞科研和出文章,应该有所分工。特别是对于一个基层医院来说,发表SCI文章作为晋升的条件就大可不必,讲究论文数量就更是劳民伤财。笔者曾接待的国际知名的香港眼科专家梁顺潮教授就曾介绍说,在香港的教学医院里,如果想谋一个职位就必须有SCI文章;但在非教学医院里,就没有这个要求了。

    可见衡量医学人才的尺度完全可以不一样。因此,笔者的结论是,改善学术生态,必须从职称晋升改革开始;提高医生用心提高医术的热情,必须将他们从职称晋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作者为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