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2018
“食物”的诉求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读书》
     文学评论家詹姆士·W.布朗(James W. Brown)在其名为《文学与饮食》(Littěrature et Nourriture)的专著中称,食物和文学一样,都具备动态的意涵(比如吃的动作、习惯,以及烹饪食物等)。而食物及其动态意义又以多种形式,被用来构建小说中的社会关系体系,成为人物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

    在诸多美国少数族裔评论中,关于食物意象的解读越来越引起文学研究者的兴趣。但是,食物意象的族裔性并不是在它被评论之初就存在的。因为在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及文论中,对食物和烹饪意象的运用与探讨,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不过,当美国华裔主人公受到美国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困扰,尝试放弃西式习惯转而用“新奇的文化习俗取悦恋人”时;当掌握主流风向标的美国白人读者,品尝带有异国情调的中国食物时,食物的族裔性味道也就不言自明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裔研究系教授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在其《从必需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1993)专著中,就专设了一章来解读美国亚裔小说中的食物意象。

    她根据主人公对食物的喜好、饮食习惯和获取食物的行为,将美国华人的生存策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第一代移民,他们被称为“大食者”,具有“坚硬的牙齿”、“强壮的消化系统”,吃的往往是“另类的食物”。但他们吞咽那些在白人看来是“废物”的食物,并非出于自愿,黄秀玲认为这类“吃”的意象象征着一种“必需”,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