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学习体会
编号:12004042
跟师学习谨记两要六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492期
     跟师学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跟师学习的机会。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医院医生,参加临床工作16年来,在县、院两级领导的关爱下,在科主任的指导下,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两次跟师学医的机会,在医德修养、医疗技术水平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跟师学习成为我医学生涯的新起点。

    第一次跟师学习是2002年参加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举办的第一批“125”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师从于本院名老中医鲁玉合主任医师;第二次是2006年参加县卫生局举办的师承教育活动,师从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专家刘殿池。两位老师是我医学成长之路的指路人,我把自己6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选定自己的老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 http://www.100md.com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 百拇医药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6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发表论文11篇。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医技会迅速提高。
, 百拇医药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百拇医药(赵志英 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