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医学研究所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岭南地域之界定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岭南,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综述明代以前有关“五岭”注释,认为五岭以大庾为首,台城之峤在大庾,骑田之峤在桂阳,都庞之峤在九真,萌渚之峤在临贺,越城之峤在始安。《辞海》“岭南”条曰:“地区名。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岭表”和“岭外”是从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岭表。它位于祖国最南端,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条山脉自然屏障,使之与中原内地阻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风土人情、习俗气候不同,人的体质、饮食习惯亦不尽相同。岭南医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把中医药学的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起来的地域性医学。
, http://www.100md.com
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在我国当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也包括越南北部,历史上曾有“南海”、“广州”、“广南东路”等名称。广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出现是在明代,清初因明制定为省。基于岭南地区历史沿革,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古代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故明清以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较为广博,古代人物流寓入岭表、岭外,有文献可徵者,皆收而录之,此即“博古”;约今,是指明清以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相对约定。岭南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三角,现时粤省之穗佛港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学界习惯把广东称谓为“岭南”。因此,岭南医学流派研究,重点在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和当代,相对约定在广东省范围内。“岭南”所具有的人文地理含义决定了岭南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这一地域的传统中医药学。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医学流派,其含义较为宽泛。医学流派可界定为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著名医家及其传世之作与传承者们杰出的医疗实践活动。历代官修史书编撰者,都给予医家医著以一定地位。如清代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两广总督阮元重修《广东通志》,给南海何梦瑶等13位岭南名医立传,并于艺文志子部栏目下收录岭南历代中医药文献16部137卷。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地区常见多发病种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它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医疗保健药物方式的特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才更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过程。
, 百拇医药
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积累了几代人的心血。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收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文曰:“予对于本省人士所著医籍,颇肯留心,数十年来所见者,不下百种,以为如能翻印成岭南医学丛书,则嘉惠于本省人民之健康者至大。盖疾病与地理有连带关系,采本省医界前哲之宝贵临床经验,以治疗本省之病者,当较胜采用其他书本多矣。”
1957年6月,《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画刊》有“广东名医及其著作”专栏。文曰:“晋朝自永嘉南渡,广州的支法存以治脚气,名闻全国。葛洪来到广东,总结了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使祖国医学开展了全面性的南北交流。……广东历代有著述的医学家,据统计共128人,其中以南海籍最多,顺德籍次之,医学著述总计319册370卷。”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在《广东中医》发出“征集广东历代名医、现代名中医医案医话启事”通知,同年10月就有报道:广东历代较有名望的中医中药人员550多人,已知著作394人465种,1150多卷册。
, http://www.100md.com
1975年,广东省医药研究所中医研究室编写《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辑录潘兰坪、程康圃、易巨荪、陈伯壇、黎庇留、吕楚白、吕安卿、杨鹤龄等8位已故广州近代名医论著摘要。
真正从学术层面深入研究岭南医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开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当时已有远见,认为我国中医药学术重心,有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趋势。邓铁涛教授首先开拓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岭南医学的研究。如果说邓铁涛教授是岭南医学研究开拓者的话,彭胜权教授则是这一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记得当时有人提出疑问:医学难道也有岭南岭北之分吗?《素问》曰“地势使然也”。邓老躬身实践,1980年点注出版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其后又点校出版清代程康圃、民国杨鹤龄《岭南儿科双璧》,成为研究岭南医学不可缺少的珍贵读本。彭胜权教授主持的“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列研究”,获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岭南医学研究首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的项目。
, 百拇医药
2006年广东省中医药局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设立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科研专项,如2007年立项《岭南中医药名家》研究。该项研究收录岭南中医药名家共162人,完成了对岭南中医药名家的界定,即古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根据历代中医药文献查阅检索以及他们存世著述调研整理结果拟定;近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应当是受近代百年国内同行公认的已故老一辈知名中医药名家;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学术造诣高深同时受国内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当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或大师级学者。主要是1962年、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者;1993年、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中医称号者;自1992年起两部(卫生部、人事部)一局(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三批指导老师。他们是在长期为民众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疗效得到认可、并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的名医。岭南中医药名家及其著作的整理发掘,为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岭南医学流派与岭南文化关系及其特色
, 百拇医药
(一)岭南文化与中医
岭南医学发端于岭南地区,其形成和发展均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岭南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粤北曲江发现的“马坝人”距今已有13万年。岭南古称南越,土著居民为越族。岭南文化虽起源于土著越族文化,但自晋朝南渡、宋代逾岭而来的两次开发,中原文化随民众南移岭外;又因地域通海,得风气之先。岭南文化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荟萃外来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岭南唐代诞生了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明代陈献章“白沙之学”传湛若水甘泉先生,所谓“孔孟之学在濂溪,而濂溪之学在白沙”。近代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和朱执信等均为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
学界认为岭南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兼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文化。由南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并受到荆楚、闽越、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西洋文化的优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其二,开放性与辐射性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以河流文化为特征,如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而近代文明则以海洋文化为特征,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以及外向型的辐射性。
, 百拇医药
其三,具有实用性与世俗性商业文化。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已十分繁荣,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商务活动中灵活、务实,讲求诚信,注重实效的特点,以及善于在竞争中发展的精神亦渗透到岭南文化之中。岭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岭南医学、岭南画派、岭南园林与建筑流派、岭南戏剧、岭南茶道等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岭南医学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一方面扎根于民间,应用岭南特有之生草药,以凉茶、汤醴等特有的药膳模式融入百姓生活,发挥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另一方面,彰显海洋文化之优势,得风气之先,引入“海药”,取西方医学之长,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并适应地方疾病谱的变化,在防治伤寒、温病、时疫以及骨伤、妇科、儿科等疾病方面传承创新,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形成新的学说,促进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专科的发展。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等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 http://www.100md.com
(二)岭南医学流派的主要特色
1.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传承性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渊源于传统中医药学,它与中原内地、三江(长江、黄河、淮河)流域名医学术有着一脉相承联系。如近代岭南名医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即研读山东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选取卷四至卷七共43种病证核心内容提要裨益于实际。又如近代岭南温病医家潘名熊由儒入医,重视经典,尝谓:内难神农,医学源泉,伤寒金匮,后学准绳。遥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作《叶案括要》,可见岭南地域医学基于传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而形成。
2.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区域性
岭南医家学术流派重视南方炎热多湿、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岭南名医防治传染病验方很多,如我院刘仕昌肠伤寒基本方、涤暑透湿汤;郭梅峰温病方;林建德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处方;赵思兢痢疾一方、二方、三方;以及广东省名中医陈镜合登革热系列方等,都具有应用地方中草药的特色,涉及岭南草药有:救必应、鸡骨香、素馨花、火炭母、布渣叶、番石榴叶、南豆花、葛花8种,其中救必应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制剂"胃肠宁"的主药,可见岭南名医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
, http://www.100md.com
瘴疠虫蛇侵袭是岭南地域多发病。黄耀燊应用验方"蛇伤解毒剂",1975年夏抢救一被银环蛇咬伤的男青年,昏迷11天,停止自主呼吸30天,不能进食,极度消瘦虚弱,并曾一度出现呼吸和泌尿系统的霉菌感染患者,鼻饲岭南中草药广藿香、葫芦茶等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之品,使感染得到控制。
3.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理论的务实性
岭南名医,注重实效,不尚空谈。杨志仁的"金银花甘草汤",金银花15g,甘草6g,用水二碗,煎成一碗,漱涤咽喉,每日5~6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红肿腐烂成脓,效果显著。陶葆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验方杧核汤、三叶汤就三四味药组成。医院外用双柏散方,主药黄柏、侧柏,调成膏状局部外敷,治疗软组织损伤各科痛症,疗效显著。邓铁涛"番石榴叶止泻汤",独步单方,就番石榴叶一味。其审定出版《中医简便廉验治法》反映岭南中医临证方药的务实性。
4.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兼容性
, 百拇医药
近代西方接种牛痘术自广东传入,南海人邱熺敢为人先,《引痘略》敢笔之于书,牛痘术自此传入中土。学界认为岭南医学是地方医学、中原医学和外来医学的混合,从侧面反映岭南名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各学术流派具有兼容性的特点。
关国华教授是西学中专家,从中医辨证理论角度出发,将眼局部表现按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研究,防治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获得省部级奖励。又如周岱翰教授是中医防治肿瘤领军人物,20世纪70年代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周子容、关济民老先生,医技衷中参西,学识推陈致新,提出"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癌特点之一,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中医病因学及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中医肿瘤治则及治法研究、抗癌中药筛选及验证、中医肿瘤临床及中西医结合抗癌研究、癌症中医康复治疗、中医古籍的肿瘤文献理论研究等,最终形成学术团队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部防治肿瘤研究的重大项目。
5.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创新性
, 百拇医药
岭南医学流派具有传承、地域、务实、兼容特色,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当代岭南医学学术流派通过学术团队形式来体现。罗元恺教授(1914~1995年)、罗颂平教授(珠江学者)及其团队,学术渊源,本于医经,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融合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和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论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他提出用"五脏相关学说"发展"五行学说",五脏相关学说与五行学说区别在于:五脏相关学说强调实践优位而五行学说有推演成分,五脏相关学说是中医术语而五行学说是哲学语言,五脏相关学说有主次(层次)之分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循环对等。因此,五脏相关学说能够更加准确表达五行与五脏关系,成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名老中医运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中医五行学说的一种方式。邓铁涛学术团队完成"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10年12月也顺利通过验收。
, 百拇医药
四、岭南医学流派研究之展望
中医学术流派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众多杰出医学人物具体的临证实践及学术凝炼实现的,孟河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流派、岭南医学流派、海派(上海)中医、扶阳派(火神派)等流派的研究,反映了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即名医是一个时期中医学术和临证水平的主要体现者,社会在需要中医名医为各阶层民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也同样需要提供理论学说的支撑。
(一)总结名医临证经验,凝炼学术见解
总结名医临证经验,凝炼学术见解,创立理论学说,仍然是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重点。当代岭南名医,是指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名老中医"及"广东省名中医"与经国家两部一局批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他们的临证实践,创造性地解答了当代岭南地区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的论文著作、医案医话、经验方药、诊疗技术是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永恒的主题。
,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荟萃,刘赤选、陶葆荪、冯德瑜、周子容、李藻云、朱敬修、罗元恺、邓铁涛、李仲守、黄耀燊、关济民、司徒铃、林建德、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蔡荣、杨志仁、刘仕昌、赵思兢等老一辈名医是医院的奠基者,他们是全国知名的大师级人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院临证与教学;广东省名中医靳瑞、刘亦选、王德鉴、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劳绍贤、赵立诚、彭胜权、杨文辉、欧阳惠卿、陈镜合、许鑫梅等承上启下,是各个学科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年出版《岭南中医药文库》,形成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发展良性循环。
, 百拇医药
(二)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培育新一代名医、名师群体
中医流派是以名医群体及其传承者为主体,以学术主张为内涵,因学术有专攻,治法有特效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流传。因此,流派必有名医,而单一的名医则未必能形成流派。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建立了"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岭南医学流派的学科优势远远未被发挥,岭南生草药类、伤寒金匮类、温病瘟疫类、内科杂病类、骨外伤科类、妇科学类、儿科学类、喉科眼科学类、针灸推拿学类、中医诊法类、方书验方类、中西汇通类等,无论是古代近代当代,名家辈出有传世之作,溯本穷源,贯穿百家,中医学术发展有时空阶段,即以时间积累获取发展空间,当代岭南医家学术流派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取向,以名医学术团队活动形式来体现自主创新的原则。
深入开展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是建设广东中医强省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学科发展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以上关于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无论是取材或论点评述方面,仍属肤浅,有待充实提高,敬请学界指正。, 百拇医药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岭南地域之界定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岭南,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综述明代以前有关“五岭”注释,认为五岭以大庾为首,台城之峤在大庾,骑田之峤在桂阳,都庞之峤在九真,萌渚之峤在临贺,越城之峤在始安。《辞海》“岭南”条曰:“地区名。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岭表”和“岭外”是从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岭表。它位于祖国最南端,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条山脉自然屏障,使之与中原内地阻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风土人情、习俗气候不同,人的体质、饮食习惯亦不尽相同。岭南医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把中医药学的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起来的地域性医学。
, http://www.100md.com
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在我国当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也包括越南北部,历史上曾有“南海”、“广州”、“广南东路”等名称。广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出现是在明代,清初因明制定为省。基于岭南地区历史沿革,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古代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故明清以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较为广博,古代人物流寓入岭表、岭外,有文献可徵者,皆收而录之,此即“博古”;约今,是指明清以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相对约定。岭南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三角,现时粤省之穗佛港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学界习惯把广东称谓为“岭南”。因此,岭南医学流派研究,重点在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和当代,相对约定在广东省范围内。“岭南”所具有的人文地理含义决定了岭南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这一地域的传统中医药学。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医学流派,其含义较为宽泛。医学流派可界定为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著名医家及其传世之作与传承者们杰出的医疗实践活动。历代官修史书编撰者,都给予医家医著以一定地位。如清代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两广总督阮元重修《广东通志》,给南海何梦瑶等13位岭南名医立传,并于艺文志子部栏目下收录岭南历代中医药文献16部137卷。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地区常见多发病种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它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医疗保健药物方式的特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才更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过程。
, 百拇医药
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积累了几代人的心血。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收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文曰:“予对于本省人士所著医籍,颇肯留心,数十年来所见者,不下百种,以为如能翻印成岭南医学丛书,则嘉惠于本省人民之健康者至大。盖疾病与地理有连带关系,采本省医界前哲之宝贵临床经验,以治疗本省之病者,当较胜采用其他书本多矣。”
1957年6月,《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画刊》有“广东名医及其著作”专栏。文曰:“晋朝自永嘉南渡,广州的支法存以治脚气,名闻全国。葛洪来到广东,总结了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使祖国医学开展了全面性的南北交流。……广东历代有著述的医学家,据统计共128人,其中以南海籍最多,顺德籍次之,医学著述总计319册370卷。”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在《广东中医》发出“征集广东历代名医、现代名中医医案医话启事”通知,同年10月就有报道:广东历代较有名望的中医中药人员550多人,已知著作394人465种,1150多卷册。
, http://www.100md.com
1975年,广东省医药研究所中医研究室编写《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辑录潘兰坪、程康圃、易巨荪、陈伯壇、黎庇留、吕楚白、吕安卿、杨鹤龄等8位已故广州近代名医论著摘要。
真正从学术层面深入研究岭南医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开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当时已有远见,认为我国中医药学术重心,有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趋势。邓铁涛教授首先开拓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岭南医学的研究。如果说邓铁涛教授是岭南医学研究开拓者的话,彭胜权教授则是这一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记得当时有人提出疑问:医学难道也有岭南岭北之分吗?《素问》曰“地势使然也”。邓老躬身实践,1980年点注出版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其后又点校出版清代程康圃、民国杨鹤龄《岭南儿科双璧》,成为研究岭南医学不可缺少的珍贵读本。彭胜权教授主持的“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列研究”,获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岭南医学研究首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的项目。
, 百拇医药
2006年广东省中医药局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设立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科研专项,如2007年立项《岭南中医药名家》研究。该项研究收录岭南中医药名家共162人,完成了对岭南中医药名家的界定,即古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根据历代中医药文献查阅检索以及他们存世著述调研整理结果拟定;近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应当是受近代百年国内同行公认的已故老一辈知名中医药名家;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学术造诣高深同时受国内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当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或大师级学者。主要是1962年、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者;1993年、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中医称号者;自1992年起两部(卫生部、人事部)一局(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三批指导老师。他们是在长期为民众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疗效得到认可、并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的名医。岭南中医药名家及其著作的整理发掘,为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岭南医学流派与岭南文化关系及其特色
, 百拇医药
(一)岭南文化与中医
岭南医学发端于岭南地区,其形成和发展均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岭南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粤北曲江发现的“马坝人”距今已有13万年。岭南古称南越,土著居民为越族。岭南文化虽起源于土著越族文化,但自晋朝南渡、宋代逾岭而来的两次开发,中原文化随民众南移岭外;又因地域通海,得风气之先。岭南文化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荟萃外来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岭南唐代诞生了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明代陈献章“白沙之学”传湛若水甘泉先生,所谓“孔孟之学在濂溪,而濂溪之学在白沙”。近代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和朱执信等均为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
学界认为岭南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兼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文化。由南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并受到荆楚、闽越、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西洋文化的优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其二,开放性与辐射性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以河流文化为特征,如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而近代文明则以海洋文化为特征,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以及外向型的辐射性。
, 百拇医药
其三,具有实用性与世俗性商业文化。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已十分繁荣,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商务活动中灵活、务实,讲求诚信,注重实效的特点,以及善于在竞争中发展的精神亦渗透到岭南文化之中。岭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岭南医学、岭南画派、岭南园林与建筑流派、岭南戏剧、岭南茶道等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岭南医学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一方面扎根于民间,应用岭南特有之生草药,以凉茶、汤醴等特有的药膳模式融入百姓生活,发挥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另一方面,彰显海洋文化之优势,得风气之先,引入“海药”,取西方医学之长,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并适应地方疾病谱的变化,在防治伤寒、温病、时疫以及骨伤、妇科、儿科等疾病方面传承创新,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形成新的学说,促进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专科的发展。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等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 http://www.100md.com
(二)岭南医学流派的主要特色
1.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传承性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渊源于传统中医药学,它与中原内地、三江(长江、黄河、淮河)流域名医学术有着一脉相承联系。如近代岭南名医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即研读山东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选取卷四至卷七共43种病证核心内容提要裨益于实际。又如近代岭南温病医家潘名熊由儒入医,重视经典,尝谓:内难神农,医学源泉,伤寒金匮,后学准绳。遥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作《叶案括要》,可见岭南地域医学基于传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而形成。
2.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区域性
岭南医家学术流派重视南方炎热多湿、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岭南名医防治传染病验方很多,如我院刘仕昌肠伤寒基本方、涤暑透湿汤;郭梅峰温病方;林建德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处方;赵思兢痢疾一方、二方、三方;以及广东省名中医陈镜合登革热系列方等,都具有应用地方中草药的特色,涉及岭南草药有:救必应、鸡骨香、素馨花、火炭母、布渣叶、番石榴叶、南豆花、葛花8种,其中救必应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制剂"胃肠宁"的主药,可见岭南名医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
, http://www.100md.com
瘴疠虫蛇侵袭是岭南地域多发病。黄耀燊应用验方"蛇伤解毒剂",1975年夏抢救一被银环蛇咬伤的男青年,昏迷11天,停止自主呼吸30天,不能进食,极度消瘦虚弱,并曾一度出现呼吸和泌尿系统的霉菌感染患者,鼻饲岭南中草药广藿香、葫芦茶等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之品,使感染得到控制。
3.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理论的务实性
岭南名医,注重实效,不尚空谈。杨志仁的"金银花甘草汤",金银花15g,甘草6g,用水二碗,煎成一碗,漱涤咽喉,每日5~6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红肿腐烂成脓,效果显著。陶葆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验方杧核汤、三叶汤就三四味药组成。医院外用双柏散方,主药黄柏、侧柏,调成膏状局部外敷,治疗软组织损伤各科痛症,疗效显著。邓铁涛"番石榴叶止泻汤",独步单方,就番石榴叶一味。其审定出版《中医简便廉验治法》反映岭南中医临证方药的务实性。
4. 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兼容性
, 百拇医药
近代西方接种牛痘术自广东传入,南海人邱熺敢为人先,《引痘略》敢笔之于书,牛痘术自此传入中土。学界认为岭南医学是地方医学、中原医学和外来医学的混合,从侧面反映岭南名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各学术流派具有兼容性的特点。
关国华教授是西学中专家,从中医辨证理论角度出发,将眼局部表现按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研究,防治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获得省部级奖励。又如周岱翰教授是中医防治肿瘤领军人物,20世纪70年代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周子容、关济民老先生,医技衷中参西,学识推陈致新,提出"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癌特点之一,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中医病因学及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中医肿瘤治则及治法研究、抗癌中药筛选及验证、中医肿瘤临床及中西医结合抗癌研究、癌症中医康复治疗、中医古籍的肿瘤文献理论研究等,最终形成学术团队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部防治肿瘤研究的重大项目。
5.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创新性
, 百拇医药
岭南医学流派具有传承、地域、务实、兼容特色,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当代岭南医学学术流派通过学术团队形式来体现。罗元恺教授(1914~1995年)、罗颂平教授(珠江学者)及其团队,学术渊源,本于医经,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融合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和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论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他提出用"五脏相关学说"发展"五行学说",五脏相关学说与五行学说区别在于:五脏相关学说强调实践优位而五行学说有推演成分,五脏相关学说是中医术语而五行学说是哲学语言,五脏相关学说有主次(层次)之分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循环对等。因此,五脏相关学说能够更加准确表达五行与五脏关系,成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名老中医运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中医五行学说的一种方式。邓铁涛学术团队完成"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10年12月也顺利通过验收。
, 百拇医药
四、岭南医学流派研究之展望
中医学术流派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众多杰出医学人物具体的临证实践及学术凝炼实现的,孟河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流派、岭南医学流派、海派(上海)中医、扶阳派(火神派)等流派的研究,反映了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即名医是一个时期中医学术和临证水平的主要体现者,社会在需要中医名医为各阶层民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也同样需要提供理论学说的支撑。
(一)总结名医临证经验,凝炼学术见解
总结名医临证经验,凝炼学术见解,创立理论学说,仍然是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重点。当代岭南名医,是指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名老中医"及"广东省名中医"与经国家两部一局批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他们的临证实践,创造性地解答了当代岭南地区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的论文著作、医案医话、经验方药、诊疗技术是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永恒的主题。
,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荟萃,刘赤选、陶葆荪、冯德瑜、周子容、李藻云、朱敬修、罗元恺、邓铁涛、李仲守、黄耀燊、关济民、司徒铃、林建德、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蔡荣、杨志仁、刘仕昌、赵思兢等老一辈名医是医院的奠基者,他们是全国知名的大师级人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院临证与教学;广东省名中医靳瑞、刘亦选、王德鉴、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劳绍贤、赵立诚、彭胜权、杨文辉、欧阳惠卿、陈镜合、许鑫梅等承上启下,是各个学科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年出版《岭南中医药文库》,形成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发展良性循环。
, 百拇医药
(二)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培育新一代名医、名师群体
中医流派是以名医群体及其传承者为主体,以学术主张为内涵,因学术有专攻,治法有特效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流传。因此,流派必有名医,而单一的名医则未必能形成流派。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建立了"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岭南医学流派的学科优势远远未被发挥,岭南生草药类、伤寒金匮类、温病瘟疫类、内科杂病类、骨外伤科类、妇科学类、儿科学类、喉科眼科学类、针灸推拿学类、中医诊法类、方书验方类、中西汇通类等,无论是古代近代当代,名家辈出有传世之作,溯本穷源,贯穿百家,中医学术发展有时空阶段,即以时间积累获取发展空间,当代岭南医家学术流派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取向,以名医学术团队活动形式来体现自主创新的原则。
深入开展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是建设广东中医强省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学科发展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以上关于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无论是取材或论点评述方面,仍属肤浅,有待充实提高,敬请学界指正。,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