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舌”从证治慢性胃炎
患者周某,男,66岁,胃痛10余年,进食稍多即胀痛,曾多次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迭进中西药物不见疗效。刻诊:舌鲜红少苔,脉微弦。脾胃病应重舌象,患者舌鲜红少苔,据舌象常理应以滋养胃阴凉药为主,而患者反映前医处方多用凉药,且服后症状加剧,平时畏生冷之品。考虑此病例舌象与主证不符,治以温胃健脾,行气止痛,处方: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茯苓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怀山药30克,丹参1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15克,陈皮6克,神曲10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注意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
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舌鲜红,但较前有薄苔出现。效不更方,按前方略事加减,1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依据。舌证相符,辨证论治准确性就大,但临床“证”“舌”不一致的情况也不少,多见于久病患者或疑难病例,这时医者必须全面考虑,辨析真伪,排除主观臆断,抓住主要矛盾,在“证”“舌”辨证发生矛盾时,就应因人、因病制宜,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书本。这是临床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百拇医药(汪玮 江西省上饶市中医院)
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舌鲜红,但较前有薄苔出现。效不更方,按前方略事加减,1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依据。舌证相符,辨证论治准确性就大,但临床“证”“舌”不一致的情况也不少,多见于久病患者或疑难病例,这时医者必须全面考虑,辨析真伪,排除主观臆断,抓住主要矛盾,在“证”“舌”辨证发生矛盾时,就应因人、因病制宜,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书本。这是临床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百拇医药(汪玮 江西省上饶市中医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