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
参见附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互联网、统计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进行资料搜集,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状况、医学科学发展角度分析其对筹资水平的影响,分析保障水平与筹资水平的关系,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临床路径、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医、保、患沟通在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健康发展,使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更具可操作性,让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医疗保险,建立费用节约机制。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 保障适度 临床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需求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诊疗技术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等,医疗费用开支呈上升的趋势,这已成为各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出台,明确2009-2011年三年之内,全民参保率达90%以上,体现了我国医疗保险“广覆盖”的原则,但同时我们又面临“保基本”原则能否做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如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这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能否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建立配套机制—合理的筹资水平、适度的保障水平、相适宜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增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透明度;在医疗机构实施临床路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配套推进,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共同参与机制、费用节约机制,达到医、保、患三方共赢。
一、合理的筹资水平
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合理的筹资水平,则关系着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适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考量人口、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均财力、物价水平、医学科学发展状况,动态的进行测算,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医疗保险精算,来确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稳定性,以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衡量对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监控的度。
1、人口老龄化对筹资水平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衰老导致的慢性衰退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等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人老年患病率的增加,将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产生可持续性直接冲击。而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是由在职职工和单位缴费,退休人员不缴费。如果不考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影响,势必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超支,若极力对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费用控制,以弥补基金的不足,与此相应的,可能出现参保人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2、经济发展状况对筹资水平的影响
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缴费水平的要求是,个人缴纳上年度平均工资的2%左右,单位缴纳上年度平均工资的6%左右。这是一个基数,各地在制定缴费水平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人均财力,合理制定缴费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险需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状况对筹资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3、医学科学发展状况
(1)医学模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医学—生理—心理模式。
要求注重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进行保健性预防。现代医学发展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年都有新进展,可以说,五年一个飞跃。一些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过低,在全民医保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使得医疗保险基金不足。在目前国家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若一味让医院来承担这部分费用,将会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
(2)疾病谱的变化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可见,一方面疾病谱和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带来了高发病率,引发了高额治疗费用。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数量日趋上升。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另一方面,新型疑难病症的出现,也对我国薄弱的医疗研发能力提出了挑战,高新医疗技术手段主要依靠进口,成为治疗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互联网、统计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进行资料搜集,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状况、医学科学发展角度分析其对筹资水平的影响,分析保障水平与筹资水平的关系,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临床路径、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医、保、患沟通在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健康发展,使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更具可操作性,让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医疗保险,建立费用节约机制。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 保障适度 临床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需求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诊疗技术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等,医疗费用开支呈上升的趋势,这已成为各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出台,明确2009-2011年三年之内,全民参保率达90%以上,体现了我国医疗保险“广覆盖”的原则,但同时我们又面临“保基本”原则能否做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如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这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能否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建立配套机制—合理的筹资水平、适度的保障水平、相适宜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增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透明度;在医疗机构实施临床路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配套推进,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共同参与机制、费用节约机制,达到医、保、患三方共赢。
一、合理的筹资水平
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合理的筹资水平,则关系着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适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考量人口、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均财力、物价水平、医学科学发展状况,动态的进行测算,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医疗保险精算,来确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稳定性,以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衡量对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监控的度。
1、人口老龄化对筹资水平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衰老导致的慢性衰退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等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人老年患病率的增加,将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产生可持续性直接冲击。而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是由在职职工和单位缴费,退休人员不缴费。如果不考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影响,势必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超支,若极力对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费用控制,以弥补基金的不足,与此相应的,可能出现参保人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2、经济发展状况对筹资水平的影响
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缴费水平的要求是,个人缴纳上年度平均工资的2%左右,单位缴纳上年度平均工资的6%左右。这是一个基数,各地在制定缴费水平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人均财力,合理制定缴费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险需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状况对筹资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3、医学科学发展状况
(1)医学模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医学—生理—心理模式。
要求注重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进行保健性预防。现代医学发展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年都有新进展,可以说,五年一个飞跃。一些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过低,在全民医保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使得医疗保险基金不足。在目前国家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若一味让医院来承担这部分费用,将会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
(2)疾病谱的变化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可见,一方面疾病谱和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带来了高发病率,引发了高额治疗费用。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数量日趋上升。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另一方面,新型疑难病症的出现,也对我国薄弱的医疗研发能力提出了挑战,高新医疗技术手段主要依靠进口,成为治疗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