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2069571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512期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后《释音》:“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明代方有执注云:“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几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凡几之属皆从几。读若殊,市朱切。”古今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均读“几几”为“shū shū”并把“几几”写为无钩挑的“shu”字。

    大家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然而,查遍古代文献,除本例外,未见“几几(shū shū)”作过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这说明无钩挑的“几”字根本不存在,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因为如果无钩挑的“几”作为一个字的话,在古代文献中必定大量使用。然而查遍古代文献,除了“强几几”少数例句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用例。可见,古代根本不存在无钩挑的“几”字。
, http://www.100md.com
    钱超尘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其《中医训诂研究》及《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认为:“几几”应读“jǐn jǐn”,是“拘紧”“不灵活”之义。其根据有二:一是《诗经·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毛传:“几几,絇貌。”“絇貌”是何义呢?钱超尘又引《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玄端黑屦,青絇意纯。”汉·郑玄注:“絇之言拘也。”于是钱超尘就得出“几几”是“拘紧”之义。二是钱超尘根据《说文解字》卷十四下己部的“巹”字,云:“巹,谨身有所承也。从己丞,读若《诗》云赤舄几几。”段玉裁注:“居隐切。”又,《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有“掔”字,云:“掔,固也。读若《诗》赤舄掔掔。”钱超尘根据《说文解字》中“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和“读若《诗》赤舄掔掔”,于是得出结论:“几”通“掔”,读作jǐn,是“牢固”之义。钱超尘的这一结论,目前已成为定论。

    那么,“几几”的“几”是否通“掔”呢?是否读作jǐn jǐn?是否“拘紧”之义?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诗经》中的“赤舄几几”是说“红色的鞋头向上翘的样子。”高亨《诗经今注》:“几几,弯曲貌。”又《汉语大词典》“几几”条云:“几几,鞋头尖而上翘”。又在“几舄”条云:“赤舄几几:周代大官之鞋色红,头尖而向上翘。”可见,钱超尘引用的《诗经》中的“几几”并非“拘紧”之义。另外,郑玄的《仪礼》注“絇之言拘也”的“拘”,也不是“拘紧”之义。《玉篇·系部》:“絇,屦头饰也。”又《仪礼·士丧礼》:“乃屦綦结于跗,连絇。”郑玄注:“絇,屦饰。”可见,“絇”是鞋头上的装饰。那么,郑玄“絇之言拘也”的注释,不是“拘紧”之义吗?其实,“絇之言拘也”的“拘”,是“弯曲”之义。“拘”是“弯曲”之义,许多字书收有此义,兹不赘述。可知,钱师引用的《诗经》中的“几几”是“拘紧”之义不能成立。那么“几”是否通“掔”,是通假字呢?大家知道,通假的原则是古音相同或相近。而“几”古音见母、脂部,“掔”为溪母、真部。两字古音不同,不可能构成通假。更何况未见“几”通“掔”的例证。可见,钱师认为“几”通“掔”,是“牢固”之义,也不能成立。
, 百拇医药
    那么,“几几”为何义呢?“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古代竹简,因为破损,把“沉”字一部分残阙了,只保留“沉”的右下角的“几”字。后人不知,便妄加训释。何以言之?“沉沉”残阙为“几几”,其实早在《内经》中已出现。《素问·刺腰痛篇》:“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头沉沉然’。”可见,“几几”在《太素》卷三十《杂病·腰痛》还作“沉沉”,说明这二字在《太素》中还未残阙。另外,还可通过异文得到证明:与《刺腰痛篇》同样句义的,在《灵枢·杂病》写作“夹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可见,同一时代的《灵枢》仍作“沉沉”。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沉沉”是“沉重”之义,这才是确训。 (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 http://www.100md.com
    不懂南阳方言 误读仲景千年 ——兼与贾延利老师商榷

    《中国中医药报》于5月16日第4版刊登了贾延利老师“《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他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并指出“沉沉”是“沉重”之义。近年来,我们从民俗文化方面对仲景引用到《伤寒杂病论》中的“几几”等南阳方言用语进行了逐一研究考证,现将考证结果公示于下。

    南阳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因其在“中原之南,居于阳地”而得名。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此生息繁衍。世世代代南阳人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南阳地方语言,即南阳方言。张仲景生于斯,长于斯,南阳地方文化对他的影响自然会根深蒂固。因此,他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就引用了不少南阳方言。然而这些地方语言,也给研读《伤寒杂病论》的后人尤其外地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自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仲景常用又易被误读的方言如下。
, 百拇医药
    清浆水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取的煎料。原文说:“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究竟何物?千百年来,学者们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概有如下几说:一是酸浆水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卷十中作:“酢浆”,他认为清浆水即酸浆水。清·吴仪洛在《伤寒分经》中说:“清浆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与吴仪洛同一时代的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说:“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持上述观点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医家,如元代朱丹溪,清代王肯堂等。近代不少学者也多持这一观点,如著名伤寒学家聂惠民教授在《聂氏伤寒学》中指出:“清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二是酢说,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浆,嘉谟曰,酢也。”(嘉谟,宋代人)。三是泥浆水说,如清代程知在《伤寒经注》中说:“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除以上三说之外,还有医家认为清浆水系南方少数民族经常食用的酸菜汤。
, http://www.100md.com
    经考证:仲景所指的清浆水实指老百姓用以浆线的水,该“浆”字应读作jiàng(动词),而不能读作jiāng(名词)。清浆水系由小麦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并将面中丝筋尽抓挪出而成。小麦秋季播种,冬日孕育,春天生长,夏天收割,秉四时之气,得土气最厚,为五谷之首。味甘,性平,微寒,通心、脾二经。具有健脾益气,养心除烦,清热止渴之功。仲景在大病瘥后,劳复之时,取其作为枳实栀子豉汤之煎料,既有健脾益气,清热除烦之利,又无滞脾腻胃之弊,正所谓恰到好处,用心良苦也。

    几几

    《伤寒论》14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仅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金匮玉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对于“几几”二字,自金代成无己之后,读音有“殊殊”、“团团”、“紧紧”等。其实“几几”读音就是“ji ji”,南阳方言而已,副词,并无深义。南阳人一直作为口头语在运用,如轻微痛的,叫痛不几几,稍微痒的,叫痒不几几等。
, http://www.100md.com
    不中

    《伤寒论》第16条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泄心汤……”不中(中音zhōng),即不行之义。“中”或“不中”、“可中”、“老中”、“真中”等均属南阳或河南人常用的方言,“中”即是“行”。

    不了了

    《伤寒论》203条云:“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故硬也。”148条云:“伤寒五六日……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了了,音liǎo liǎo,意即:结束,完毕,完结等。不了了,即没有结束,没有完结等。如今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有完结时,仍说:“这事咱还不了。”

    不沾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9条:“寸口脉弱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文中“不沾”即南阳方言,表示不行,不能,不可等。水不沾流,意即水不流,或水不能流,如南阳人说哪个人干什么不行时,往往说:“你不沾。”
, http://www.100md.com
    哕

    《伤寒论》226条云:“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有:“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对此,历代注家都把“哕”释为呃逆。其实南阳人说的哕就是指吐之有物。若吐之无物,则称为干哕。

    不得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篇第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不得,南阳方言,意指不能、不让等。如南阳人批评小孩子时常说:“若这个事不干完你不得吃饭!”即不能吃饭或不让吃饭。 (刘世恩 南阳张仲景医学研究所)

    

, 百拇医药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兼与贾延利老师商榷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5月16日贾延利“《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对其中有关“《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是沉重之义”的看法不敢苟同。

    记得笔者200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一次朋友聚谈时,其中有一位已经毕业的王长松博士,乃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高足。王长松祖籍河南,在谈及《伤寒论》时笔者问:“王兄乃仲景同乡,读《伤寒论》定有别样的感觉,是否能发现其中有乡音啊?”王长松回答说:“河南人读《伤寒论》确有不同感受,例如‘强几几’多数注家包括教材均读作‘jiang shu shu’,其实这就是我们河南地地道道的一句方言,就是现在还常用,但是要读作‘qiang ji ji’,而且重音是在‘强’字上面。”听王长松一席话,笔者心头豁然开朗,因为笔者的老家是在靠近鲁南地区的赣榆县,赣榆方言是河南方言的分支,非常接近,赣榆方言中虽少有“强几几”的说法,但“酸几几”、“酸儿巴几”、“苦几几”的说法却是经常听到,这里的“几几”均读作“jiji”。张仲景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河南话又是东汉的官话基础,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北京话,《伤寒论》中出现河南方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读音自然应该尊重方言的实际读音,可以想象当年张仲景自己读《伤寒论》时用的一定是河南话。本拟就此事写篇文章,不料一直耽搁下来。
, http://www.100md.com
    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南阳理工学院赵绍军先生的文章“《伤寒论》强几几音义考辨”,文章从成无己的“shu shu”到钱超尘先生的“jin jin”再到“ba ba”、“ji ji”详细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强几几”是现代南阳方言的原始记录,应该读作“qiang ji ji”,其主题词是强字,几几是后面起叠音弱化作用的叠音缀词。“强几几”所体现的症状是:病人项背等身体部位虽有强硬拘紧之感,但却不那么严重。就像“苦几几”的意思是有点苦,却不是非常苦。读过该文,笔者打消了就这一问题写文章的念头,因为赵绍军的文章已把笔者想要说的话说完了,而且说得更有说服力,更有见地。

    笔者认为,贾延利坏字说的重要依据是《内经》,显得有些牵强。因为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重新问世已更加印证了《伤寒论》是张仲景依据《汤液经法》撰写的,与《内经》并无很深的渊源,《伤寒论》序中的出现的博采众方,勤求古训以下有关《素问》等书的一段,也被学界很多学者认为是有人作伪。若理解为“沉重”则与“几几”之本义大相径庭了。况且在东汉“沉”字的用字是“沈”,不会产生“几”的坏字。 (商洪涛 江苏省中医院)
, 百拇医药
    

    再议“几几”之音义

    《中国中医药报》6月1日及10日分别刊登了刘世恩的《不懂南阳方言,误读仲景千年》及商洪涛的《《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二文,对笔者《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所执观点进行了批驳。不可否认,张仲景作为南阳人在其著作中使用南阳方言是不可避免的,对我们正确理解仲景学术思想会带来一些障碍,但是不可把方言问题扩大化。笔者当地(河南省三门峡市)口语上也常用“不沾”、“痛不几几”等词汇。但是,仍有问题需要同二位商榷。

    关于几几

    《伤寒论》、《金匮要略》各个版本上的“几几”(因残字无法输入,故以代之),均无钩挑,并不是我们现在表示多少的“几”字,而刘世恩改为“几几”,因此认为念“ji ji”是毫无根据;另外,商洪涛文中说“沉”字原写作“沈”,即使原写作“沈沈”,而“沈”的篆字右下角也是“几几”(无勾挑)。再有,即使是“几几”,正如刘氏所提到的痛不几几、痒不几几等,凡是用到“几几”的地方,其前都有“不”字,而仲景的“项背强几几”并没出现“不”字。
, http://www.100md.com
    商洪涛在文中提到“《伤寒论》是张仲景依据《汤液经法》撰写的,与《内经》并无很深的渊源,《伤寒论》序中的出现的博采众方,勤求古训以下有关《素问》等书的一段,也被学界很多学者认为是有人作伪”。这种割裂《伤寒杂病论》和《内经》关系的论断,多是日本医家所持的观点,导致日本人用经方时,以方求病,不知变通,出现了著名的小柴胡汤事件。

    关于浆水

    张仲景用到浆水共有七处。《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病治第十四》治疗大病差后劳复的枳实栀子豉汤:“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在《金匮要略》中《百合狐惑阴阳毒脉病治第三》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治疗狐惑脓成及近血的当归赤小豆散:“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疟病脉证治并治第四》治疗牡疟的蜀漆散:“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中风历节病脉证治并治第五》治疗脚气冲心的矾石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治疗干呕吐逆吐涎沫的半夏干姜散:“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妇人妊娠病脉证治并治第二十》妊娠养胎的白术散:“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着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
, 百拇医药
    浆水究竟为何物?古代医家的说法多是根据味酸这一特点猜测,在此不再罗列。刘世恩认为仲景所指的清浆水实指老百姓用以浆线的水,笔者不敢苟同。药食同源,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应该考虑当地的饮食习惯对其煎药用水的影响。河南有一传统小吃,名曰浆面条,从可食的角度看,做浆面条用的浆水最有可能就是张仲景用的浆水。

    做浆面条用的浆水,是河南人做绿豆凉粉的副产品,现把浆水的做法简单介绍如下:将干绿豆磨成粉,加凉水与老浆发酵,后自然沉淀,按照浓度不同,分作三层,上层清晰的即老浆,下层稠厚的用来做凉粉,中层浓度居中,即做浆面条用的浆水。按照陈亦人教授“易取之物”的要求,在河南多地的菜市场及乡间多有叫卖,因此用此物煎药正合适。

    既然浆水以绿豆为原料,就应从绿豆着手分析其在仲景方中的作用,以《本草纲目》为根据,绿豆,甘、寒、无毒,故浆水甘酸、寒、无毒,“治寒热热中”,故能助栀子清泄胸中余热;能清肝明目,故生浆水送服当归赤小豆散能疗“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止泄痢卒澼”,故亦能治“近血”,“厚肠胃”,故能防蜀膝、云母对胃肠的刺激;“消肿下气”,故能疗脚气冲心;“除吐逆”,故熟浆水能佐半夏、干姜降逆止呕;“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故能佐白术散养胎。 (姚文轩 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