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麻风
编号:12117470
麻风病并不可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6日 新浪博客
麻风病并不可怕
麻风病并不可怕
麻风病并不可怕
麻风病并不可怕
麻风病并不可怕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流行三千多年之久,且无一国、一地可免于该病的侵袭。它在我国已流行两千多年,多发生在北纬38度以南的地区,在同一地区发病分布亦不均衡。半个世纪以前,由于长期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导致众多患者手足、面部和眼的畸残,一直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对之只能发出"亡之,命矣夫!"和"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叹息(孔子语)。时久以来,社会公众对麻风病广泛存在恐惧、歧视和排斥,被驱逐、隔离、迫害以至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使这一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既有医学问题又有社会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954年起在法国慈善家佛勒豪的倡导下,确定每年元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防治麻风日(国际麻风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41年砜类药物的问世,特别是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的应用,取得卓有成效的控制成果。

    全球七十年代估计有1200~1500万名麻风病人,八十年代以来已以联合化疗治愈1000多万名,登记病人数由1985年的540万名,减少为1998年初的82万余名,患病率下降了85%,在98个流行国家己得到消除。现今,92%的登记病人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16个发展中国家,其中又以印度病人数最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1956年初步统计,全国约有登记病人38-39万名(其中传染性病人占三分之一左右)。1957年对麻风病确定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1981年又提出了"力争本世纪末在我国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要求至2000年,全国有95%以上的县(市)将麻风患病率控制在≤0.1/万,近5年平均发病率(或发现率)≤0.5/10万。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登记麻风病人50万名,己治愈39万余名,已有90%的县(市)麻风患病率≤0.1/万;全国现症病人数己减少至6000余名,流行程度和范围均大大减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麻风是可以防治的疾病。
, 百拇医药
    病因与传染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于1873年由挪威学者汉森所发现,抗酸染色为阳性。它的生活适应能力较低,离开人体后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存活几天;在60℃温度下,经1小时即丧失生活能力;抗煮沸性仅为1~8分钟;在夏季日光下直射2~3小时,就可完全丧失生活能力;至今体外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人类是麻风菌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主要是多菌型患者) ,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含有许多麻风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随皮肤破损后渗出液或鼻粘膜分泌物排出体外传染给他人。健康人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未经治疗病人含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咳出含菌的飞沫,有被传染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quot;一触即发"的传染病,在与传染性麻风患者同等接触的条件下,只有极个别人发病,这是因为大多数健康成人对麻风菌有自然的免疫力,因而夫妻间的传染发病亦仅在3~5%左右。但是,即使是多菌型病人在接受联合化疗一周后,就可基本消除其传染性。
, 百拇医药
    麻风不是遗传病,亦未被证实有昆虫或消化道传播。与传染源长期密切接触的人,可能会增加传染的机会。而免疫力低下、贫困、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卫生状况差、住房拥挤、居住环境潮湿、皮肤有破损和赤足水田作业等多种因素,均可是导致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因而,麻风是一种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的疾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所以,对它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应过分恐惧。

    临床表现与诊断

    麻风菌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的世代周期较长,约是结核菌的13~15倍。感染麻风菌后通常经过2~5年的潜伏期方可发病,而短的为3个月,少数可长达10年以上。发病一开始往往没有什么全身症状,局部皮肤上可只有蚁走或灼热等异样感觉。然后,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一块或多块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如红白斑疹、丘疹、斑块、结节等),以及周围浅神经(主要是尺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损害(如神经粗大,疼痛、压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及瘫痪)。
, http://www.100md.com
    麻风病临床表现的特点是:(1)皮损处或四肢远端有不同程度的冷热觉、痛觉或浅触觉的障碍(感觉迟钝或丧失),一般无痒感,但局部常有出汗减少或闭汗;(2)有的伴有周围浅神经的粗大;(3)部分病人皮肤涂片可查到麻风菌。

    由于麻风的早期症状往往很轻微,常不易为患者所觉察。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病征,会给及早诊断带来些困难。除临床检查外,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的确定。目前在现场工作中为治疗目的,通常将麻风病人分为两类:⑴少菌型:皮损数在5块以下及仅有一条神经损伤,且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⑵多菌型:凡皮损数≥6块,或神经损伤≥2条,或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

    麻风病如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并且及时预防和处理麻风反应,就不会有永久性损害。反之,则因为神经损害可能导致无痛性损伤和烫伤,引起溃疡和感染;或者指、趾屈曲,严重者造成骨缺损甚至手、足的缺失;有的还会引起脱眉、面瘫,甚至损及视力,导致失明。晚期病人内脏等处还可发生病变。
, 百拇医药
    凡发现有麻风疑似症状或体征者,应及早主动到综合医院(如皮肤科)或皮肤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防治机构就诊,家人及亲友亦应敦促其及时寻求医学帮助。麻风病诊断越早,越易治好且不留任何痕迹。贻误时久不仅会扩大传染,且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虽不致死,但会留有畸残等后遗症,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社会问题。讳疾忌医只能危害自己、又误他人。

    目前,麻风发病人数虽逐渐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发病和就诊往往打破了流行地域的界限而散在出现。据对历年综合医院漏诊的麻风病例分析,临床上它易被误诊为皮肤病、神经疾患及其他各科疾病,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此应引起各科临床医师的重视,从而在应诊中提高对它的警觉性。对麻风病的诊断应及时而慎重。需与皮肤科、神经科等多种疾病相鉴别,遇有诊断怀疑时,应转诊或列为观察病例,定期就诊或随访,做到既防止漏诊又应避免误诊。

    治疗与预防
, 百拇医药
    发现麻风病后,病人及早接受多种药物联合疗法可以治愈,并可防止和减少残疾发生。服用联合化疗药物后一周几天内可杀灭患者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菌,使其失去传染性。所以患者可以在家服药,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已无必要象过去那样进行人身隔离。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少菌型病人经半年疗程的氨苯砜和利福平两种药物治疗,多菌型病人经2年疗程的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B663)三种药物治疗,即可获得治愈。病人应遵照医嘱,按时规则、足量的服药治疗。在治疗期间,注意合理的饮食、有规律的作息及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过劳、着凉和酗酒,避免妊娠和分娩等,对及早治愈都是有帮助的。 在麻风病慢性病程中,随着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有时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过程,称之为麻风反应。这种过程常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和组织损害,以及永久性的残疾、畸形,应竭力加以避免。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及疗后,要加强医患联系,接受定期检查或随访,经常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教育病人认识麻风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就诊,并得到充分的治疗和处理。大约有1/4~1/3患者在治愈后留有局部感觉丧失或残疾、畸形,尚应注意预防残疾加重及防止再受伤害。这就要患者与卫生人员共同努力,定期进行眼、手、足的检查,加以自我护理,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和外伤,并寻求医疗处理。防护用具的使用有助于避免外伤,运动锻练和按摩可以保护肌力和关节的灵活性。必要时整复外科及安装义肢等,亦可为他们提供帮助。
, http://www.100md.com
    由于麻风疫苗尚在研究之中,所以现今除健康教育外,麻风病尚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防治麻风病的主要技术策略及措施仍是及早发现和治疗病人。这就要加强对公众的麻风病防治健康教育,普及麻风病的科学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包括所有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对待麻风病和麻风病人,关心、支持和参与麻风防治,创立有利於防治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在持之以恒的日常防治活动中,通过门诊、自报、他报、线索调查及重点人群体检等,最大限度地及时发现早期病人及隐匿病例。普遍以联合化疗免费治疗病人,做到"使得每个村庄的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治疗",保证其及时、规则服药,从而控制传染,有效地消除麻风病。无知和恐惧是无济于事的,歧视和偏见既使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更不能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麻风病防治任重道远

     我国麻风病防治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是政府的重视和承诺、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几代专业防治人员和医务卫生人员数十年历尽艰辛、积极控制的结果。尽管实施了联合化疗,尚无可信的依据表明其能使发病率下降,所以控制麻风发病的问题尚未解决。近年来,全国每年始终还有近2000名的新病例出现,新发病人中儿童病例始终持续在4%左右,表明某些地区传染源还未很好控制;部分地区仍有地方性流行,个别地方病人的发现和治疗还存在问题,尚有一些隐藏病例或病例回升;病例的散在发生和频繁的人口流动,又会增加病人发现和治疗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要在所有县、市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这一控制目标,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即使实现基本消灭"这一阶段目标,把患病率和发病(发现)率降低到一定程度,这只是人类同麻风病进行长期斗争历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而有效控制它的发病乃至彻底消灭还需作长期的努力。今后,如果由于放松控制,使病例累积后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是人们所极不愿意见到的。 1998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大会,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努力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把新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满腔热情与科学结合起来,将人们良好的愿望和决心,落实到关心、照顾每一个麻风病人及其治愈者中去。不仅要巩固和发展现有防治成果,保持低流行条件下麻风防治工作的持续性,直至没有一名新病例,并进一步消除麻风病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其他不良影响。另外,面对全国23万余名存活治愈者(其中10万余人有不同程度的因病致残),他们需要躯体、心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全面康复,取得正常人同样的自尊和生活。为使这一弱势群体真正回归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除自信、自强外,在经济自立和社会保障上,较长时期内仍需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 http://www.100md.com
    我国科学家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麻风病6个易感基因(RIPK2、NNFSF15、C13orf31、CCDC122、NOD2、LRRK2)和一个基因位点。这些易感基因不仅在汉族人中发现,而且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得到验证,首次证明了中国不同民族对麻风病具有共同的易感基因。该项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对麻风病的发病机理、易感个体筛查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是由安徽医科大学山东皮肤病临床学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张福仁、安徽医大一附院教授张学军和海外特聘教授刘建军领衔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在12月16日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线发表。

    该研究借助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安徽医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平台和分析技术,在山东、江苏、云南和安徽等数十家单位支持下完成。研究使用的病例样本来自山东、江苏、云南和安徽100余家麻风病防治机构。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安徽省省长专项基金等的支持。
, http://www.100md.com
    麻风病是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人体感染后可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导致患者残疾、毁型,我国累计登记麻风病患者50万例。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麻风病现症病人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下降,山东省患病率由最高时的45/10万下降至1994年的1/10万以下。但近15年来,新发病人没有减少,现症病人也保持稳定,全球迄今每年仍有20余万新报告病例,我国每年仍有约1600例新病例报告。截至2008年底,我国仍有近300个县处于麻风病流行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流行的趋势。

    麻风病主要是由于麻风病菌侵犯易感个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杀死入侵的麻风菌,致使麻风菌在体内不断繁殖并释放抗原,造成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皮损和神经损害。麻风病潜伏期长、起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目前也没有好的预防措施。此次研究发现的这些易感基因,均参与了机体从识别到抗原呈递处理、细胞因子调节及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等炎症抗原呈递处理和免疫过程,这些基因的变异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使人类对麻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科学价值是长远的。

    对彻底解决我国的麻风问题,“消灭麻风病,造福全人类”,我们既应充满信心,又应感到任重道远,这就需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公众和广大医务卫生人员,更广泛的重视和参与下,共同为子孙后代造福,使麻风病成为历史,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贡献。

    , 百拇医药(张友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