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2067478
健康时评 像管醉驾一样严管食品 等

     像管醉驾一样严管食品(健康时评)

    今年5月1日开始,一批调整后的法律法规开始正式实施,其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条款,一是醉驾入刑;二是室内公共场所禁烟。

    从坊间舆论看,禁烟与禁酒驾的呼声同样强烈。虽然遭遇二手烟与遭遇醉驾车的直接危险程度有所不同,但若一个不吸烟的人天天被二手烟围绕,定然不会是件愉快的事。然而,半个多月过去,这两种“禁令”的实施情况大不相同:醉驾虽未绝迹,但效果可称显著——据统计,5月1日—15日,全国醉酒驾驶较去年同期下降35%;全国因醉酒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死亡、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37.8%、11.1%。相比之下,禁烟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许多地方的媒体都报道,禁烟令“形同虚设”。

    这种反差,对于所有领域公共安全问题的管理,都是一个警示。形成这种反差的关键,就在于管理动不动真格。细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者和场所经营者根本就没有切实可行的处罚性条款,所谓禁烟也便成了空谈。

    推而广之,所有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都该像管醉驾一样较真,切忌像禁烟一样含混无力。糟糕的是,目前很多问题面临的恰恰是和后者一样的困境。比如当前众目所瞩的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形成,有很多便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细则和技术标准,而陷于和禁烟相似的困局。

    翻检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闻旧事可以发现,类似“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有些在国外检测属于不合格的产品,到了国内就成了合格?为什么禁了10年的瘦肉精还能横行市场?为什么假牛肉、假豆腐等等造假食品源源不绝?一言以概之,终究是管得还没到位,或者说,管得还不够狠,即便查了、关了、罚了,也没对他们产生足够的震慑力。

    既然醉驾可以入刑,长远来看,比之更具危害力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入刑?像管醉驾一样严管食品生产等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很必要,同时也很迫切。▲

    (作者为河北学者) (郭之纯)

    

    罚款都拦不住联合利华涨价(健康时评)

    3月末,在国家发改委干预下,承诺暂缓涨价的联合利华,终于还是没忍耐住,于日前被曝出已开始对部分地区的部分产品实行涨价措施。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次涨价之前,联合利华刚刚因为散布涨价信息、引发部分地方抢购,被国家发改委罚款200万元。对于此举,有人戏称,联合利华是“果断涨价,决不食言”。

    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生活必需品涨价,要么是其本身“物以稀为贵”,要么是上游产品,尤其是资源性稀缺产品(如石油、电力等)涨价,然后影响到生活必需品上来。就目前来看,由于日本核危机等国际问题,助推石油等资源价格上涨,加之最近国内部分地区电力资源也在上涨,进而导致了国内诸如日化等产品的原料价格上涨,以及物流环节费用的增加——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事实。诚如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所言: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上升对我国影响大约在30%到40%之间,想把物价稳定在上浮4%以内更加困难。

    再者,与联合利华“顶风作案”不同,还有很多企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就被曝相约“瘦身”,变相涨价,民众的消费压力仍没有减少。

    生活必需品事关民众的基本生活,政府有责任稳定其价格,不致将中低收入人群推到艰难的境地。因此,解决涨价问题,最重要是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抓,才能在末端的生活必需品上有所控制。就目前而言,收缩流通环节,扩大供给固然重要,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切实担负起民生保障责任。比如,除了控制商家的涨价幅度外,还应给予中低收入者以补贴,使他们在这一轮物价上涨过程中,不致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市场仍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不因行政强行干预而混乱,可谓两全其美。▲

    (作者为长江商报评论员) (廖保平)

    

    造假毁的是中国形象(健康时评)

    一直为四大发明而自豪的中国人,如今正为一些另类的“发明”困扰且耻辱着。所谓“另类发明”,即指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造假技术。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曾经吃过的牛肉未必真是牛肉,玉米面馒头有可能与玉米无关,有些葡萄酒里连一滴葡萄汁也没有——这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只是伤害和恐惧,还应有着痛切的耻辱。

    关乎人身健康的食品尚且如此,其他方面的造假更是习以为常。由于“仿制业”的发展,近年来汉语有了一个新词:“山寨”。有的城市一度被称为“山寨之都”;与此类似的是,还有城市被称为“A货之都”,据传,连辣妹、席琳·迪翁这样的国际大牌明星都曾来此淘货。物质产品以外,文化产品亦未能幸免。比如论文抄袭造假的泛滥,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期刊出版行业的经营模式,同时使许多刊物失去了学术公信力。

    形形色色的造假,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食品造假和非法使用添加剂,大面积损害了国人的健康,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山寨产品和A货的泛滥,挫伤了一些正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文化教育领域的造假,对于中国软实力的培育更是难以承受之痛。

    近处看,各类造假损害的也许只是行业内的威信;但长远看,造假毁掉的可能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形象的严重戕害。这令中国人,以及中国企业的诚信大打折扣;令中国的社会秩序遭遇诸多怀疑;甚至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需知,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易毁难复,造假,必须停手了。▲

    (作者为河北学者) (郭之纯)

    

    食品标准何时能跟国际看齐(健康时评)

    我国部分食品的行业检测标准低于国际公认标准,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最近,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人们在质疑各种添加剂的同时,将目光集中在了国内外食品的“双重标准”上,甚至出现了“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的说法。

    前不久国外报道,雀巢婴儿产品中可能存在重金属过量问题,但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同样的重金属含量却并不超标。造成这种“内外有别”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比如,当初,为促进行业发展,标准制定的起点偏低,“更新”又普遍较慢;标准化法实施滞后,导致某些食品标准长期“原地踏步”;国家在标准化过程中的投入不足,致使有些标准混入了“企业意志”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给一些落后企业戴上了“护身符”,使其免除了淘汰之虞,更使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最近出现的“牛肉膏”就因为没有国家标准予以“禁止”,导致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无法实施处罚。

    标准的“内外有别”还让很多国外企业有了空子可钻。2010年,麦当劳生产的“麦乐鸡”在美国被发现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化学成分。而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困惑,麦当劳中国公司“坚定”地回应说,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标准的“内外有别”,不利于行业的进步,更有损国家形象。如果说低标准是历史的局限,那么,在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全民关注健康的今天,标准上“向国际看齐”已刻不容缓。当然,这个标准不应该只是食品行业的,而应是全方位的。▲

    (作者为山东学者) (张铁鹰)

    

    广告夸大一分诚信就失一分(健康时评)

    有则洗衣粉广告几乎尽人皆知。某小品演员深入试用某品牌洗衣粉的消费者家中进行调查,消费者都反映该品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超强,用了之后,什么东西都能洗得白白的,连系起来的袜子都能洗得光洁如新。

    商家大概对这则广告的创意是比较满意的,但在我看来,没有几个消费者拿这广告当真,若说有人当真,那也是真的产生了逆反心理,坚决不用该品牌的洗衣粉。

    《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将洗衣粉的功效宣传得如此“超强”,实际就是在“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只是其宣传打了《广告法》的“擦边球”,用“试用”和消费者玩起了“隐性夸张”。

    细想起来,现在在广告中玩“隐性夸张”的情况不少。比如,某化妆品广告中声称,使用30天,可以“减少细纹,紧实皮肤,让毛孔看起来变小,皮肤色泽均匀并且更有弹性”。这样的宣传便存在明显误导,因为使用该化妆品后,皮肤的改善效果无人负责进行评估。

    “隐性夸张”在让商家逃避了《广告法》限制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遭受消费者索赔的风险。如果有消费者在使用其产品后,不能达到广告中宣传的理想效果,商家完全可以用“使用不当”予以回应,使得消费者不得不“责任自负”。

    只是“隐性夸张”终究是夸张,是对产品功效的不真实宣传。在此夸张过程中,商家远不能算是赢家,因为其过分夸大功效的宣传,是以付出诚信为代价的。可以说,商家广告夸张一分,诚信便失却一分。诚信损失了,产品的夸张宣传自然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且,企业欺骗和误导的印象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定格,其便没有了良好的口碑,被市场淘汰也就难以避免了。消费者毕竟不是被人耍的猴子。▲

    (作者为山东学者) (张铁鹰)

    

    不想老听商家说“抱歉”(健康时评)

    双汇集团子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用“瘦肉精”喂养的“健美猪”一事被媒体曝光后,该集团马上发表声明,承认报道属实,并向消费者“深表歉意”。这种几乎成为企业出事后“既定动作”的道歉行为,却在老百姓心目中渐渐失去原本的价值。

    比如,此次双汇在其道歉中称,收购“健美猪”“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但用“困扰”来代替“伤害”,显然是在避重就轻。当然,百姓对于道歉行为的不满,不仅在于其声明上的“字斟句酌”,更在于其生产经营中长期存在的欺诈行为。自称要“开创中国肉类品牌”的双汇,在广告中承诺“18道检测”,可谁知,对其“18个放心”的消费者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因为“18道检测”中竟不包含对“瘦肉精”的检测。

    一家知名肉类加工企业,竟然不对“瘦肉精”进行检测,若非记者长达3个月的暗访,消费者绝难想到。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人会出现恶心、头晕、四肢无力、颤抖等症状,长期食用有可能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双汇集团18道检测中不包括对“瘦肉精”的检测,恐怕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是商家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背弃了自己对消费者作出的承诺。

    近几年,商家的道歉,消费者听得太多了。不说那些小企业,单单知名的大企业,近年因欺骗消费者所作的道歉就接二连三,如南京“冠生园”因使用过期变质原料生产糕点道歉、石家庄“三鹿”因牛奶中掺有三聚氰胺道歉等。做错了事,道个歉,这个本该受到鼓励的行为,如今似乎正在演变为商家化解危机的公关手段,甚至正成为不良商家的“软威胁”。

    不想再听到道歉,是百姓的严正声明,这种声明饱含对食品市场的愿望,饱含对食品安全的期盼;不想再听到道歉,是对商家的郑重警告,消费者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是善良的,但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这种善良屡屡受到伤害。其实,百姓的要求并不过分,他们并不想总听到商家口中的“对不起”,而是希望商家少做些“对不起”的事。▲

    (作者为山东学者) (张铁鹰)

    
    婵犵數鍎戠徊钘壝洪悩璇茬婵犻潧娲ら閬嶆煕濞戝崬鏋ゆい鈺冨厴閺屾稑鈽夐崡鐐差潾闁哄鏅滃Λ鍐蓟濞戞ǚ鏋庨煫鍥ㄦ尨閸嬫挻绂掔€n亞鍔﹀銈嗗坊閸嬫捇鏌涢悩宕囥€掓俊鍙夊姇閳规垿宕堕埞鐐亙闁诲骸绠嶉崕鍗炍涘☉銏犵劦妞ゆ帒顦悘锔筋殽閻愬樊鍎旀鐐叉喘椤㈡棃宕ㄩ鐐靛搸婵犵數鍋犻幓顏嗗緤閹灐娲箣閻樺吀绗夐梺鎸庣箓閹峰宕甸崼婢棃鏁傜粵瀣妼闂佸摜鍋為幐鎶藉蓟閺囥垹骞㈤柡鍥╁Т婵′粙鏌i姀鈺佺仩缂傚秴锕獮濠囨晸閻樿尙鐤€濡炪倖鎸鹃崑鐔哥閹扮増鈷戦柛锔诲帎閻熸噴娲Χ閸ヮ煈娼熼梺鍐叉惈閹冲氦绻氶梻浣呵归張顒傜矙閹烘鍊垫い鏂垮⒔绾惧ジ鏌¢崘銊モ偓绋挎毄濠电姭鎷冮崟鍨杹閻庢鍠栭悥鐓庣暦濮椻偓婵℃瓕顦抽柛鎾村灦缁绘稓鈧稒岣块惌濠偽旈悩鍙夋喐闁轰緡鍣i、鏇㈡晜閽樺鈧稑鈹戦敍鍕粶濠⒀呮櫕缁瑦绻濋崶銊у幐婵犮垼娉涢敃銈夊汲閺囩喐鍙忛柣鐔煎亰濡偓闂佽桨绀佺粔鎾偩濠靛绀冩い顓熷灣閹寸兘姊绘担绛嬪殐闁哥姵鎹囧畷婵婄疀濞戣鲸鏅g紓鍌欑劍宀e潡鍩㈤弮鍫熺厽闁瑰鍎戞笟娑㈡煕閺傚灝鏆i柡宀嬬節瀹曟帒顫濋鐘靛幀缂傚倷鐒﹂〃鍛此囬柆宥呯劦妞ゆ帒鍠氬ḿ鎰磼椤旇偐绠婚柨婵堝仱閺佸啴宕掑鍗炴憢闂佽崵濞€缂傛艾鈻嶉敐鍥╃煋闁割煈鍠撻埀顒佸笒椤繈顢橀悩顐n潔闂備線娼уú銈吤洪妸鈺佺劦妞ゆ帒鍋嗛弨鐗堢箾婢跺娲寸€规洏鍨芥俊鍫曞炊閵娿儺浼曢柣鐔哥矌婢ф鏁Δ鍜冪稏濠㈣埖鍔栭崑锝夋煕閵夘垰顩☉鎾瑰皺缁辨帗娼忛妸褏鐣奸梺褰掝棑婵炩偓闁诡喗绮撻幐濠冨緞婢跺瞼姊炬繝鐢靛仜椤曨厽鎱ㄦィ鍐ㄦ槬闁哄稁鍘奸崹鍌炴煏婵炵偓娅嗛柛瀣ㄥ妼闇夐柨婵嗘噹閺嗙喐淇婇姘卞ⅵ婵﹥妞介、鏇㈡晲閸℃瑦顓婚梻浣虹帛閹碱偆鎹㈠┑瀣祦閻庯綆鍠栫粻锝嗙節婵犲倸顏柟鏋姂濮婃椽骞愭惔锝傛闂佸搫鐗滈崜鐔风暦閻熸壋鍫柛鏇ㄥ弾濞村嫬顪冮妶鍡楃瑐闁绘帪绠撳鎶筋敂閸喓鍘遍梺鐟版惈缁夋潙鐣甸崱娑欑厓鐟滄粓宕滃顒夋僵闁靛ň鏅滈崑鍌炴煥閻斿搫孝閻熸瑱绠撻獮鏍箹椤撶偟浠紓浣插亾濠㈣泛鈯曡ぐ鎺戠闁稿繗鍋愬▓銈夋⒑缂佹ḿ绠栭柣鈺婂灠閻g兘鏁撻悩鑼槰闂佽偐鈷堥崜姘额敊閹达附鈷戦悹鍥b偓铏亖闂佸憡鏌ㄦ鎼佸煝閹捐绠i柣鎰綑椤庢挸鈹戦悩璇у伐闁哥噥鍨堕獮鍡涘磼濮n厼缍婇幃鈺呭箵閹烘繂濡锋繝鐢靛Л閸嬫捇鏌熷▓鍨灓缁鹃箖绠栭弻鐔衡偓鐢登瑰暩閻熸粎澧楅悡锟犲蓟濞戙垹绠抽柡鍌氱氨閺嬪懎鈹戦悙鍙夊櫣闂佸府绲炬穱濠囧箻椤旇姤娅㈤梺璺ㄥ櫐閹凤拷

   闂佽娴烽弫濠氬磻婵犲洤绐楅柡鍥╁枔閳瑰秴鈹戦悩鍙夋悙婵☆偅锕㈤弻娑㈠Ψ閵忊剝鐝栭悷婊冨簻閹凤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顨呴埢宥夊即閵忕姵鐎梺缁樺姉閸庛倝宕曞畝鍕厽闁逛即娼ф晶顔姐亜鎼搭垱瀚�  闂備浇宕垫慨鏉懨洪妶鍥e亾濮樼厧鐏︽い銏$懇楠炲鏁冮埀顒傜矆閸曨垱鐓熸俊顖濐嚙缁茶崵绱撳蹇斿  闂傚倷鑳堕幊鎾诲触鐎n剙鍨濋幖娣妼绾惧ジ鏌曟繛鐐珔闁告濞婇弻鈩冨緞鐎n亞鍔稿┑鈽嗗灲閹凤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