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 端午节
编号:12069448
端午节里的中医文化 端午的味道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520期
     端午节里的中医文化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一个全民的采集药草、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日。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生活。

    采百草驱逐毒邪

    端午节采集药草,是最古老的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受人青睐的是艾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人们将采来的散发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妇女还插在发髻上,还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种能“招百福,驱百邪”的神草。与此同时,人们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扎成“蒲龙”与形似剑的蒲叶,悬挂门上。《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台湾民间流传端午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认为艾能消祸祛邪,带来幸福吉祥。艾,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镇痛消痒等功效,是防治吐血、衄血、崩漏、下痢、皮肤顽癣湿疹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
, http://www.100md.com
    洗药浴防治疾病

    民间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沐兰汤用的是菊科植物佩兰,一种芳香除湿的中药,煎水沐浴,有利于预防皮肤病。现在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后进行洗澡,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疖疮。在广东,人们多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汤洗浴;湖南、广西等地,则用侧柏叶、大风根、艾叶、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可以去邪毒、治皮肤病。

    饮药酒辟邪驱毒

    端午节喝药酒,既古老又时髦。说古老,是年代久远,如《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说:“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说时髦,是今人极重保健,生怕病魔缠身,于是将端午日饮药酒当作一种时尚,以求没灾没难。“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便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乐于饮雄黄酒的写照。北方地区人们饮雄黄酒,还在房屋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南方广西宾阳等地,人们将买来的雄黄、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白酒中,端午这天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用于室内消毒。
, 百拇医药
    驱五毒防范时疫

    五月进入夏季后,各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无法抵挡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所以在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人们为了避邪趋吉,防范瘟疫逞凶,便将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五毒”的剪纸图像,贴在门上和房间的墙壁;有的是在红纸上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儿童手臂上;民间还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风俗,以避诸毒。清代,时兴“倒灾葫芦”风俗,是把贴有五毒形状的葫芦倒挂于门楣,表示已将五毒之气泄尽。

    虽说这种除“五毒”的方式带有远古辟邪巫术的遗俗,却反映了古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五毒”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来看,古人说的“五毒”却是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所以,应将五毒改为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要经常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这些新五毒,有利于防范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佩香袋却病强身

    香袋,又有香囊、香包、荷包等名,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香袋,还有一种“蚌粉铃”的香袋:“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清《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清嘉录》中记有一种精美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缀、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今天,香袋的形状异彩纷呈,佩戴因人和爱好来选择,如少年儿童多佩跟自己属相合的动物香袋;少女喜爱彩蝶、鲜花等式样香袋;老年人则佩仙鹤、寿桃、梅花、菊花等形状的香袋;有的慢性病人将绣有钟馗、关公像的香袋挂在胸前。各式各样色香袋无不寄托着人们盼望吉祥如意、辟邪却病、健康长寿的美好希冀。 (杨峰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菖雄香囊避毒瘴 ——元妃娘娘与贾芸的端午节礼

    端午,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从屈原的楚江流传开来,伴随着红似流火的石榴花、锣鼓喧天的龙舟、清甜可口的粽子,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实,这还是一个氤氲着淡淡中药清香的日子。

    《红楼梦》中,贾府的端午就过得隆重。节前,当家奶奶王熙凤已先着手准备节礼,族中穷子弟贾芸为在贾府谋件差事,买了些冰片、麝香作为节礼送与她。凤姐儿一看,正是自己所需采买的香料药饵,便自收了。几日后,元妃从宫里赐出各人的礼来。宝玉得了上等宫扇、红麝香珠、凤尾罗、芙蓉簟,既有辟邪之物、也有消夏之品。李纨、熙凤俩妯娌除了纱罗、香袋,因都有孩子,故还赐了锭子药。端午节当天,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特地治酒席,请薛家母女等人过来赏午,大家同乐一天。
, 百拇医药
    明朝末年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道:“五月一日至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以避虫毒。”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午前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到,家家洒扫庭院,门楣堂中悬挂艾枝、菖蒲。或用菖蒲、艾叶、榴花等制成各种形状的佩饰,美丽芬芳,幼童妇人佩戴以驱虫避瘴。

    菖蒲是一味醒神通窍、健脾消滞、杀虫灭菌的中药。艾,又名艾蒿,芳香奇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入药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还是灸法的重要材料。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以前还有采药习俗,《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插艾和挂菖蒲也应是为了除毒防病吧。这一天,人们还习惯饮雄黄酒,在床脚墙角洒雄黄水,驱虫防病。小孩佩戴香囊以避邪驱瘟,据说可祛除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

    贾芸看清了凤姐儿所需,知道大户人家端午节前要采买香料药饵驱邪避瘟,故而送的礼深得凤姐之心。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消炎止痒;麝香开窍、活血通络、散结止痛,既可作香料,也可入丸药。端午节后天气即转热,时疫易生,蛇虫出动,正宜配好香料、备好药丸。
, 百拇医药
    元妃娘娘赏的礼更是应时应节,锭子药在清代宫中多为消夏,独赐于李纨、熙凤二人,多半用于小儿消暑热清火除恶。宝钗羞笼的红麝香珠串、姑娘们佩戴的香袋都属芳香辟邪之物,应是端午节当令之佩饰。

    香囊是古典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传统道具,《红楼梦》中更是屡屡提及。宝玉曾用它在夏天装过香雪津润丹、井边祭奠金钏儿时从中找出平日放的沉香。就连丫鬟袭人,也用它装着梅花香饼儿。

    又一个端午节倏忽而至,回味传统、品尝粽子的同时,也勿忘扫洒庭除、簪艾系符的习俗。然后,给自己和家人佩戴一个装有中草药的香囊吧,祛除异味,淡淡留香,还可醒神开窍,消除疲劳,让今日的端午依然沉浸在古老的中药香里。 (吴潇湘)

    
, http://www.100md.com
    端午的味道

    看漫山碧绿,溪流绕石。闻草香充鼻,麦香盈野。初夏的风,已将山坡上的麻栎树叶(俗称菠萝树)吹成巴掌大,房前屋后的艾草也有尺多高。于是,人们开始忙活开了。集市上,有了糯米、粽叶的叫卖声;乡间的路上,大爷、大娘的提篮、袋子里,就有了糯米、粽叶;房前的小河旁,淌出了淘米、洗粽叶的大姑娘、小媳妇的笑声。

    端午节也在浓浓的米香和艾草的诱引下,微笑着,迈着轻快的步子款款走来。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长大,端午节就是包粽子,煮鸡蛋,系五丝,插艾草。帮大人烧火看锅煮粽子,直呛得淌鼻涕流泪咳嗽,只是为了快些开锅,早些吃上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黄米粽子。记得那时的粽子是麻栎叶(菠萝树叶)包的,一对对的,长方形的,里面包着花生米,红枣。看大人将摘来的艾草插在门口,不解的我翘着鼻子闻浓浓的香味,怪不得艾草能把蚊子熏得晕头转向直撞墙。一大早,手腕、脚腕上不知啥时被系上了五色的丝线。大人告诉我,在第一场雨后,剪下放到门前的河里,能变成花花绿绿的蛇。
, http://www.100md.com
    懵懂少年时进了学堂。读书看电视,知道端午节还赛龙舟,那锣鼓震天,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遂跃跃欲试。教室里,正一眼斜一眼地瞅着女生的馨香荷包,暗暗琢磨着那心形的红布包里装着啥物,戴这荷包是啥意思,男孩子为啥不能戴。

    长大后,知道了屈原,对端午节的概念有了新的诠释。滔滔汨罗江水流淌了两千年。包粽子,抛粽子,吃粽子的习俗,也延续了两千年。赛龙舟也如火如荼了两千年。若屈原在天之灵有知,一定会感叹人们的痴情。

    粽子的花样在年年翻新,我们这山沟里既有了苇叶包的三角粽子,超市里的货架上也摆上了各色粽子。粽子,成了食品,礼品,商品的代名词,成了经济的载体,市场竞争的主题。如此这般,也就活了节日,忙了人们。粽子作为传统的文化图腾符号,在担当起不易消化的肚皮的填充物后,进而成为感情的传媒载体,变得雅俗共赏。

    现如今,端午节在华夏节日排行榜中,已经成为继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后的第四大传统节日。但在年轻人眼里,端午节似乎比不得圣诞节。五色线已被手镯、手链所代替,项链也取代了荷包。肉、鱼、果、红豆、绿豆等等也已更换了黏米和花生,包粽子几近成为老年人的专利,加工粽子也正逐步远离家庭灶台,形成产业化。中国社会随着飞船登月,奥运承办,世博开幕,正阔步向前,而一起向前的,绝不能少了文化,更必须有青年人的参与。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或用麻栎叶,或用苇叶,把一片片叶子摊平,将一勺勺的白米、黄米、混合米挖上,点馅放枣,细细折叠,用草捆扎,包起来的不仅仅是粽子,是浓浓的亲情,是源自历史的民族魂。亲朋间互送粽子,已不是简单的食品,那是一片片浓浓的爱意。
, 百拇医药
    爱国诗人屈原是心忧天下,上下求索,惟我独清,高风亮节的智者化身,故端午节的内涵应该远远超出粽子本身,起码是追忆祖先,凝聚国人,珍惜和传承文化精华的载体。起码是文人聚会、吟诗作赋、怀师爱国的盛宴。当我们一层层剥开香喷喷的黏黏的粽叶的时候,心中是否有一层层轻轻的涟漪涌起,那就要拷问我们的良知了。

    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过端午,吃粽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寄托了我们的情感,凝聚了友情,亲情,爱国情,使五千年的文化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在粽香里走向复兴。粽子的味道是可以变的,不管咋变,都离不开节日的味道。只要变得越来越香,米变得越来越粘,那么,一定会把这个民族凝聚的更加团结。

    当端午来临,煮一锅粽子,吾辈围锅而坐,伴着艾香,和着甜蜜,仔细品味,心向哪里,情归何兹? (山东 张西洪)

    
, http://www.100md.com
    苦艾飘香

    常常对着门首斜插着的那束飘香的苦艾出神。那是去岁端阳时节儿子从老远的野地里采回来的。

    端阳采艾蒿是家乡一带古老的习俗。听老辈人讲,门首插艾蒿能避瘟疫。然而,我总不大相信。

    一次不小心着凉肚子痛,疼得我直在床上打滚。妻子急了,连忙去了前村医疗站,请来“一针灵”任四先生给我诊治。任四是位草医,最擅长“扎针”。他摸了摸我疼痛的肚脐周围,找准了“压痛点”,然后从随身所带的针囊中抽出一根纤细的“麦芒针”,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银针便快速地插了进去。接着,他又从药箱里取出一卷艾绒点着,放在针尾处熏灸。顿时,我的肚脐处便有了一种热乎乎的感觉,隔了一会儿,肚子便不疼了。

    “一针灵”的针法名扬千里,我是早已领教过了。那年我母亲害头痛,请遍了周围一带的名医,服用了不少药,一直不见好转。正是这位任四先生如此这般给扎(灸)治好的。我用手指着门首那束陈旧苦艾好奇地问:“你药箱里那艾绒是不是用门口外这种苦艾制成的?”他答:“咋不是,苦艾哪有两样?”“苦艾何以有如此大的神力?”先生笑了笑说:“苦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端阳时节连枝割下,晒干捣成绒,就是艾绒。着肤烧艾,能使热气内注筋骨、脏腑,是温灸的主要药料。另外,苦艾芳香,是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良药呢!古医书《别录》中说它能‘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慝疮,妇人漏血’”。没想到草医先生能讲出这么多“大道理”。更没想到,苦艾有这般神奇作用。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折一枝苦艾放在鼻子下,嗅嗅,好香哟!那香幽幽地直往人心里钻……D4 (田家声 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卫生监督所)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