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名人与养生
编号:12104969
季羡林 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3日 《生命时报》 2011.06.03
郑板桥给儿子的养生家书
百岁杨绛:我和谁都不争
杨在葆 健康离不开温馨的家
杨在葆 健康离不开温馨的家
季羡林 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华国锋晚年潜心种葡萄

     季羡林 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著名印度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季羡林在2009年夏天,走完了他漫长而充实、幸福与痛苦并存的人生,享年98岁。季老出身贫苦,青年留学德意志,正逢二战,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老饱尝轰炸、饥饿、思乡的煎熬。归国后执教北大,文革中经受批斗折磨,在牛棚中几欲寻死。

    退休后的季羡林也是繁忙和劳累的,每天日程总是安排得很满。即使如此,季老仍能得此高寿,正是仁者长寿,德者延年。他有一个著名的季氏“三不主义”的养生之法,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不锻炼,并非季老排斥锻炼,而是反对为了锻炼而锻炼。不嘀咕是指季老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

    季老的饮食颇值得借鉴,他不忌口、不挑食。早餐通常极为简单,头天把馒头切成片,放在火炉上烤成馒头片,佐以一小碟花生米,再沏上一杯酽茶,早餐就完成了。午餐和晚餐多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很少大鱼大肉。季羡林的弟子——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张光璘回忆,他看到最多的场景,便是季羡林的婶娘、季老自己和老伴儿,3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就餐,其乐融融。桌上摆着几碟菜,大致为一碟黄瓜,一碟西红柿炒鸡蛋,一碟素炒洋白菜,还有一碟酱萝卜或者是大葱蘸酱。
, 百拇医药
    张光璘的回忆片段,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代学术大家的生活情景。季老的晚年生活简单又充实,无欲也无求;饮食的平常多样又能保证营养均衡,这也许就是最好的长寿良方吧!▲ (

    本报特约记者 刘春友)

    

    郑板桥给儿子的养生家书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郑板桥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他在创作过程中把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独创一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康雍乾时代,百姓的平均寿命达不到七十二岁。郑板桥跳出了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怪圈,因而才能历经三代皇帝,算是高寿之人。
, 百拇医药
    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听说儿子体质虚弱,读书怕苦怕累,很是着急,于是给他在家中的四弟写了一封家书,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盘托出,希望儿子终身行之。家书是这样说的:来书言吾儿体质虚弱,读书不耐劳苦。功课稍严,则饮食减少;过宽,犹恐荒废学业。则补救之法,唯有养生与力学并行,庶几身躯可保康健,学问可期长进也。养生之道有五: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饭后散步,以千步为率。三、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四、遇事勿恼怒。五、睡后勿思想。

    在家书中,郑板桥还谈到:余少年时代,不知养生,而今悔之已晚矣,渴望后辈力行之,则学优而身强,便是振兴之象。望我弟以此教诲子侄,持之以恒,获益良多也。▲

    (摘自《海宁日报》)

    
, http://www.100md.com
    杨在葆 健康离不开温馨的家

    从《红日》、《从奴隶到将军》到《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等电影,杨在葆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硬汉形象,他从未当过兵,却常被人认为是军人出身。

    退休后的杨在葆,如今居住在北京一幛普通的民居里。他喜欢阅读,尤其喜欢古文,如《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以及《黄帝内经》等。近年来他创作了30多首古体诗词,打算出本小书自勉。

    除了读书,他还喜欢书法,并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他还与友人组建了一个网络书画院,每天都要泼墨挥毫写上几幅字。他的工作室里挂着他草写的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酣畅苍劲,颇有气势。他说:“练书法既丰富了我今天的生活内容,又是一种修身养性活动,有益于自身健康。”

    “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确保长期安宁的生活,使人产生愉悦心态,对健康有促进作用。”杨在葆说,他的前妻因病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去世,而今的夫人与他已相濡以沫25年。爱人对前妻所生子女相当好,视同好友。子女们也十分孝敬父母,在美国的小女儿常打来越洋电话问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到快乐、幸福。”
, 百拇医药
    如今,他虽年过七旬,但仍然保留着饱满的创作热情,2007年,他还出演了电视剧《卧薪尝胆》中吴王阖闾一角。当其他老艺术家纷纷息影时,杨在葆却还在艺术之路上前进,依旧在出演一些豪放、热血沸腾的角色,这不得不归功于他“养生有道”。▲ (

    本报特约记者 祝天泽)

    

    华国锋晚年潜心种葡萄

    北京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微风拂过院内的葡萄架,茂盛的绿藤沙沙作响。和它们朝夕相处的主人华国锋,生前就住在这里。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
, 百拇医药
    葡萄,是有关华国锋退居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华国锋的妻舅透露:早在1983年,华国锋就到北京郊区找了好几个葡萄园,学习如何种植和管理葡萄。1988年4月,笔者曾陪父亲一起拜访华家,院中支着两个很大的葡萄架。华老介绍,这里最多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到了收获季节,不仅全家人共享,还要送给部队的战士。

    华老虽然种植葡萄,自己却几乎不吃,因为检查出患了糖尿病,他的饮食被严格控制,每天的主食被控制在2两8钱。有一次吃饺子,华老吃了十多个,还想吃,经夫人韩芝俊的批准,才又给了两个。这位与华老一起生活了近六十年的老人,自称是华老的“老保姆”、“老护士”,料理丈夫的生活一直极为细心。

    据华老家人介绍,他的早餐以牛奶为主,有时加个鸡蛋羹,但他一直习惯在牛奶里放一勺或半勺咖啡。午饭则以面条为主,莜面、猫耳朵、刀削面,华老都爱吃。初生在山西的华国锋,一辈子都在吃家乡面,说话也是满嘴的山西口音。华老的晚饭很简单,喝点粥,吃点饭,有时吃个烧饼。粥以二米粥和南瓜粥居多。接着他会看新闻联播,家人说他这一习惯雷打不动。晚饭后华国锋必定在院子里散步,每次散步也总是一家三代一齐出动。一个院子里的领导人和他们打招呼时总说,这是幸福的一家子。
, 百拇医药
    除了散步,练字是华老晚年的一个锻炼项目。儿子苏斌说,父亲去世前的那几年一直潜心练字,技艺大有长进;跟一些书画名家也多有切磋,启功就对他的字给过很高的评价。有时他还会参加一些小型笔会和书法家协会办的活动。

    “他一直想看奥运。”华老的外孙女说,8月1日出院时,家人以为能一了他的这个心愿,但他在家只休息了一个礼拜天,就因病情再度恶化又住进医院。华老的司机清楚记得,8月2日奥运彩排,给他送票时,他说:“我老了,不去了,你们去吧。”这一次住院,华老就再也没离开北京医院421病房。▲

    (摘自《文史参考》,文章作者为中国新闻社总社新闻信息供稿中心主任韩凯)

    
, 百拇医药
    百岁杨绛:我和谁都不争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呢!”其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四年后,96岁的杨绛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边上,她愈战愈勇,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于今年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这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
, http://www.100md.com
    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和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为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摘自《文史参考》)

    , 百拇医药( 本报特约记者 刘春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