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用药别忘解毒
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中的病名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主要的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者脾肾阳虚,实者湿热之邪,血瘀为患,气滞之忧。治法有:健运脾肾(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真人养脏汤),消积导滞(如大乘气汤、葛根芩连汤、热痢用白头翁汤、寒痢有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以及疏肝健脾、行气解郁,方选四逆散合痛泄药方。此外,平时保养须注意祛风,防寒,保暖,心情舒畅,减压。
毒邪未尽,后患无穷
然而须提醒,临床医生诊治此病时,别忘了“毒邪为患”,用药时别忘了“解毒”,在体内毒邪未尽时,切不可盲目收敛和固涩,不然毒邪没有出路,后患无穷。
大便为人体排泄之糟粕,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正常人体肠壁未受损,能够抵御毒邪的损伤,当肠壁的保护层出现问题,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就会伤及肠壁,进入人体,损伤正气。
如同皮肤没有破溃,接触脏水不会感染,但如果皮肤破溃,再反复接触脏水,就会感染,伤口也就很难愈合了。慢性结肠炎迁延难愈,与这个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以通为用,解毒化毒
毒邪有“外毒”和“内毒”之分。外毒系指外感之毒,如六淫过甚转化为毒邪或外邪内侵,久而不除,蕴积成毒。五志过极化火成毒(热毒、火毒),内生湿浊蕴积而成湿毒。故外毒,主要指邪化为毒、邪盛谓毒、邪蕴久深入为毒等观点。而内生之毒作为病邪,既是机体内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产生的病理和有害物质,又是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宋代《济生方·大便门·痢疾论治》就提到:“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邪毒久积,容易诱生癌变。
治疗毒邪,首先是注意肠腑的“以通为用”,其次要解毒、化毒。笔者在治疗肠癌时用过的解毒药物有:清热解毒类如漏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化瘀解毒类如肿节风、石见穿、马钱子,祛湿解毒类如土茯苓、墓头回,其它类如红豆杉。对于毒邪盛的结肠炎应也可酌情使用。, 百拇医药(文 任冰堂(湖北十堰市中医院))
毒邪未尽,后患无穷
然而须提醒,临床医生诊治此病时,别忘了“毒邪为患”,用药时别忘了“解毒”,在体内毒邪未尽时,切不可盲目收敛和固涩,不然毒邪没有出路,后患无穷。
大便为人体排泄之糟粕,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正常人体肠壁未受损,能够抵御毒邪的损伤,当肠壁的保护层出现问题,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就会伤及肠壁,进入人体,损伤正气。
如同皮肤没有破溃,接触脏水不会感染,但如果皮肤破溃,再反复接触脏水,就会感染,伤口也就很难愈合了。慢性结肠炎迁延难愈,与这个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以通为用,解毒化毒
毒邪有“外毒”和“内毒”之分。外毒系指外感之毒,如六淫过甚转化为毒邪或外邪内侵,久而不除,蕴积成毒。五志过极化火成毒(热毒、火毒),内生湿浊蕴积而成湿毒。故外毒,主要指邪化为毒、邪盛谓毒、邪蕴久深入为毒等观点。而内生之毒作为病邪,既是机体内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产生的病理和有害物质,又是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宋代《济生方·大便门·痢疾论治》就提到:“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邪毒久积,容易诱生癌变。
治疗毒邪,首先是注意肠腑的“以通为用”,其次要解毒、化毒。笔者在治疗肠癌时用过的解毒药物有:清热解毒类如漏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化瘀解毒类如肿节风、石见穿、马钱子,祛湿解毒类如土茯苓、墓头回,其它类如红豆杉。对于毒邪盛的结肠炎应也可酌情使用。, 百拇医药(文 任冰堂(湖北十堰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