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性教育:迷路的“脚步”(2)
在一次国内研讨会上,一组专家去听一位老师的现场课《我从哪里来》。说到男性性器官“睾丸”时,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将这个词像集体背单词一样反复朗读了几遍。不料,课堂结束后,有专家反对,有专家力挺,争执不下。最后,女老师委屈地哭了起来,“连你们专家都不知道怎样才对,你让我们老师怎么办?我们一线老师执行力很强,能不能给一个固定的标准?”观点之争,可见一斑。
“这其实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别,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该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逻辑来决定”,杭州市教育局教科所韩似萍老师说。
在杭州,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2008年,杭州市教科所编写了《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手册》向学校发放。2010年,教科所还启动了“十万家长同读一本书”活动,请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而在校内,学生们通过讲座、班会、心理健康课等形式接受青春期教育。
韩似萍坚持,从小学高年级起才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因为“文化观念不可能通过强硬手段立刻改变,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这个含蓄民族的情感背景。”具体到性器官名词和内容讲解的深度上,不能只注重科学完整而忽视社会人文。
“怎么给孩子说子宫?我们的老师可以说,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器官,是孕育孩子的宫殿,简称子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