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药须先懂医 治学当勤积累 ——和中药炮制传承人谈治学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当前专业门类众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由于知识的无限性和精力的有限性,致使当代学者要成为统揽各科、博学多才者,虽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实在是困难很大。因此,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作为一名有明确专业目标的中药科技工作者,应根据自己从事学科的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知识框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积累充实,逐步形成一个宽窄适度、深浅有序、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知识结构。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自己工作的需要,原有的知识结构还应及时调整,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一名中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不管从事哪个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多么具体、专一,在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时,都应当将眼光适当放宽一些。尤其对自己的临近学科及交叉学科,要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他们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等,以便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予以借鉴。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尤其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应力求深入、全面地掌握它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技巧和理论体系,熟悉本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思路及新的科研手段,了解本学科还有哪些薄弱及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掌握这些情况,将为自己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及成果评价分析提供条件和有益借鉴。就中药炮制学科的科研人员来说,除了掌握自己所用研究手段,所在学科的实验技能、技巧外,还应该对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当前饮片生产企业的生产现状和饮片质量状况有一定了解,使科研不脱离生产、为生产服务,为改善中药饮片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 百拇医药
作为中药科技工作者,不管你从事哪方面的研究,研究起点多么高深,手段如何先进,都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涉及范围内的中医用药经验。理由很简单,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研究。即使研究了,也很可能只是“天然药物研究”。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中医的用药经验,才能在科研选题、研究设计、指标选择以及分析讨论等方面结合中医药实际,研究结果不管是肯定中医经验或者是否定传统经验,都会有根有据,切中本质,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能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例如麦芽、神曲、山楂等消导药,中医经验认为用炒制后饮片组方的水煎剂有较好的健胃消食作用,临证组方遣药常常三味并用,俗称焦三仙。对此,不同的研究思路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有人认为消导药中淀粉酶、脂肪酶及蛋白酶是其唯一的有效成分,酶类是活性蛋白质,强酸、强碱及高温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分解食物的能力,实验亦证明加热处理后消导药分解食物的效价明显降低,因此提出“传统用法不科学”,中药消导药的炒制及水煎剂等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并建议改为研粉后水冲服。
, 百拇医药
另一种思路认为中医治病以治本为主,用消导药的目的是调整和改善机体自身的消化功能,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实验采用麦芽水煎剂给患者鼻饲灌胃,比较灌胃前后消化液的分泌情况,发现麦芽水煎剂可以轻度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对淀粉酶的分泌未见明显影响。用炒神曲的水煎剂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129例,治愈103例,好转15例,无效11例;而用乳酸钙片、酵母片、胃蛋白酶合剂、磺胺嘧啶、磺胺胍等药作对照的病例,疗效不及治疗组。其中29例因无效而改服炒神曲水煎剂后,仅2例无效,余皆治愈。
此不仅说明“酶类”并非中药消导药的唯一有效成分,而且证明中医用消导药的确可以通过改善机体自身的消化功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同时亦为中药炮制学的“焦香可以醒脾健胃”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由此可知,对同一问题研究思路不同,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为了学习中医药理论及中医用药经验,方便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学习和提高古汉语理解能力亦是十分必要的。可采取在阅读古代医药文献中借助工具书学习古汉语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此外,对部分中药科技工作者来说,学习和提高中文撰写、综合、表达能力亦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只有通过学习范文和认真斟酌,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实践中提高中文撰写能力。
, 百拇医药
对于学位较高或资历较深的中药科技工作者,还应该时刻关注中医药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动向,注意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议题,搜集并积累各种观点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学术意见,以便在需要时参加学术讨论,尽一个学者对中医药事业乃至社会应尽的义务。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及“泰山不辞杯土,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这些富含哲理的古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就治学而言,知识和学问都是靠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积累汇聚起来的。聚少为多,才会显示出一定的深度和厚度,逐渐步人知识的殿堂。
积累知识的“秘诀”就是勤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过一个笑话,大意是:有一个江湖医生在市上叫卖治臭虫的妙法,有人拿钱买了一个包裹严密的纸卷,层层剥开一看,里边写着2个字:“勤捉”。花钱的人虽然生气,也说不出什么。因为“勤捉”的确是治臭虫的基本方法。只是人人皆知,等于没说。我国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精通12个国家的语言,出版翻译著作百余部。他将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2个字,就是“勤奋”。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 百拇医药
实际上,勤奋可以说是所有大儒、名家们共同的治学经验。晋代诗人陶渊明曾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仅靠“三分钟热度”,不能长期保持,是达不到滴水穿石和铁杵磨针的目的的。
除了勤奋之外,积累知识的方法因人而异。过去,不少大师、先贤都采用文摘卡片积累知识,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受生药学老师都恒青先生的启发,开始写卡片,收集自己感兴趣和认为将来有用的资料。不管是看书、看报、阅读期刊杂志,甚至是我在看到、听到什么事物后,受到启发,突然对我的学业及工作产生某种想法,都用一张卡片写下一个问题,随时记下。我将这后一种卡片定义为“思想火花”类,待静下来时进一步考虑它的实用价值。坚持至今,50年从未中断。卡片多了,在卡片盒或卡片柜中采用导卡分类,门、纲、目排列有序,一目了然。卡片除“思想火花”是自己的感悟心得之外,其余文摘卡片必定写明资料来源出处,以便引用或进一步查阅原文,做卡片是很费时费力的。
, 百拇医药
现在电脑普及,应用广泛,很多资料网上都有。上网一查,下载下来就可以为我所用,十分方便,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丰厚馈赠。但需要注意的是网上资料范围十分广泛,应经过筛选,收集建立自己的电脑资料库。另外,网上的资料不能和自己的知识划等号,正如图书馆的书很多,您不进图书馆或者不看书,不去消化这些知识,图书馆的馆藏知识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一样。作为一名学者,不能像银行的出纳员,手里只掌管着金库的钥匙,仅仅会用电脑,会上网查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就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用起来会有诸多不便或有失贴切。要重视理解、消化、吸收知识,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忽略人脑的使用。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宝库丰富如海洋,各个专业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内容,个人对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网上所存难以做到应有尽有,如能做到人脑、电脑并用,广泛搜集资料,建立自己的专业资料库,应用起来会更加方便。我在大半生的学习实践中似乎还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治学做学问,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常听人说养生经验是“无心无肺”,是指人际关系交往中不要小心眼,要少生闲气,它和治学上的“有心人”含义不同。俗话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不就是做“有心人”吗?总之,书到用时方恨少,船行江心补漏迟。只有平时勤奋学习、点滴积累、开阔思路,才能做到知识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 百拇医药
惜时方有时
“忙”几乎是各方人士都常说的一个字,虽然都是忙,但忙的意义不同。读书做学问的人,别人看起来认为很忙,自己常常不觉得忙;非但不觉得忙,而且因为兴趣所在,还觉得乐在其中,每获得点滴知识,甚至有如获得金钱奖赏一样,感到欣慰。这倒不是说读书做学问的人时间比别人多。其实时间是个常数,对谁都一样,1天24小时平等享用。差别在利用率,对于勤奋治学者来说,常数成了变数。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好像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总是有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得更具体,先生认为一天、半天这样的大块时间固然要用好,对车内路上、会前会后、甚至别人讲话“哼哼哈哈”、“这个”、“那个”时的“边角废料”都是宝贵而不可浪费的,先生的许多文章命题及构思正是利用这样的小时间确定的。所以,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说“忙”就等于放弃对小时间的利用。
另外,爱惜时间的人不能说“从明天开始”,因为“明天”是过不完的,“从明天开始”就意味着放弃今天。今天能做的事绝不等待明天,只有用好今天才不会浪费明天。人的生命是用时间计算的,浪费时间无异于不爱惜生命。唐代进士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的名句,曾经并正在激励千年莘莘学子,发奋图强,造就了诸多名儒大家。
, 百拇医药
总之,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是读书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和谐社会对学人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前人经验指引下在治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链接:
原思通研究员生于1937年,河南武陟县人,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1963~1986年先后在广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和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从事中药炮制教学工作,曾兼任两校中药系副主任。1986年奉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从事中药炮制科研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先后主持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的中药炮制课题多项。获部级、院级成果奖十余项,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百拇医药(原思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当前专业门类众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由于知识的无限性和精力的有限性,致使当代学者要成为统揽各科、博学多才者,虽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实在是困难很大。因此,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作为一名有明确专业目标的中药科技工作者,应根据自己从事学科的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知识框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积累充实,逐步形成一个宽窄适度、深浅有序、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知识结构。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自己工作的需要,原有的知识结构还应及时调整,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一名中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不管从事哪个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多么具体、专一,在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时,都应当将眼光适当放宽一些。尤其对自己的临近学科及交叉学科,要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他们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等,以便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予以借鉴。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尤其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应力求深入、全面地掌握它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技巧和理论体系,熟悉本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思路及新的科研手段,了解本学科还有哪些薄弱及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掌握这些情况,将为自己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及成果评价分析提供条件和有益借鉴。就中药炮制学科的科研人员来说,除了掌握自己所用研究手段,所在学科的实验技能、技巧外,还应该对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当前饮片生产企业的生产现状和饮片质量状况有一定了解,使科研不脱离生产、为生产服务,为改善中药饮片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 百拇医药
作为中药科技工作者,不管你从事哪方面的研究,研究起点多么高深,手段如何先进,都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涉及范围内的中医用药经验。理由很简单,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研究。即使研究了,也很可能只是“天然药物研究”。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中医的用药经验,才能在科研选题、研究设计、指标选择以及分析讨论等方面结合中医药实际,研究结果不管是肯定中医经验或者是否定传统经验,都会有根有据,切中本质,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能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例如麦芽、神曲、山楂等消导药,中医经验认为用炒制后饮片组方的水煎剂有较好的健胃消食作用,临证组方遣药常常三味并用,俗称焦三仙。对此,不同的研究思路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有人认为消导药中淀粉酶、脂肪酶及蛋白酶是其唯一的有效成分,酶类是活性蛋白质,强酸、强碱及高温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分解食物的能力,实验亦证明加热处理后消导药分解食物的效价明显降低,因此提出“传统用法不科学”,中药消导药的炒制及水煎剂等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并建议改为研粉后水冲服。
, 百拇医药
另一种思路认为中医治病以治本为主,用消导药的目的是调整和改善机体自身的消化功能,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实验采用麦芽水煎剂给患者鼻饲灌胃,比较灌胃前后消化液的分泌情况,发现麦芽水煎剂可以轻度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对淀粉酶的分泌未见明显影响。用炒神曲的水煎剂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129例,治愈103例,好转15例,无效11例;而用乳酸钙片、酵母片、胃蛋白酶合剂、磺胺嘧啶、磺胺胍等药作对照的病例,疗效不及治疗组。其中29例因无效而改服炒神曲水煎剂后,仅2例无效,余皆治愈。
此不仅说明“酶类”并非中药消导药的唯一有效成分,而且证明中医用消导药的确可以通过改善机体自身的消化功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同时亦为中药炮制学的“焦香可以醒脾健胃”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由此可知,对同一问题研究思路不同,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为了学习中医药理论及中医用药经验,方便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学习和提高古汉语理解能力亦是十分必要的。可采取在阅读古代医药文献中借助工具书学习古汉语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此外,对部分中药科技工作者来说,学习和提高中文撰写、综合、表达能力亦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只有通过学习范文和认真斟酌,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实践中提高中文撰写能力。
, 百拇医药
对于学位较高或资历较深的中药科技工作者,还应该时刻关注中医药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动向,注意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议题,搜集并积累各种观点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学术意见,以便在需要时参加学术讨论,尽一个学者对中医药事业乃至社会应尽的义务。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及“泰山不辞杯土,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这些富含哲理的古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就治学而言,知识和学问都是靠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积累汇聚起来的。聚少为多,才会显示出一定的深度和厚度,逐渐步人知识的殿堂。
积累知识的“秘诀”就是勤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过一个笑话,大意是:有一个江湖医生在市上叫卖治臭虫的妙法,有人拿钱买了一个包裹严密的纸卷,层层剥开一看,里边写着2个字:“勤捉”。花钱的人虽然生气,也说不出什么。因为“勤捉”的确是治臭虫的基本方法。只是人人皆知,等于没说。我国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精通12个国家的语言,出版翻译著作百余部。他将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2个字,就是“勤奋”。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 百拇医药
实际上,勤奋可以说是所有大儒、名家们共同的治学经验。晋代诗人陶渊明曾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仅靠“三分钟热度”,不能长期保持,是达不到滴水穿石和铁杵磨针的目的的。
除了勤奋之外,积累知识的方法因人而异。过去,不少大师、先贤都采用文摘卡片积累知识,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受生药学老师都恒青先生的启发,开始写卡片,收集自己感兴趣和认为将来有用的资料。不管是看书、看报、阅读期刊杂志,甚至是我在看到、听到什么事物后,受到启发,突然对我的学业及工作产生某种想法,都用一张卡片写下一个问题,随时记下。我将这后一种卡片定义为“思想火花”类,待静下来时进一步考虑它的实用价值。坚持至今,50年从未中断。卡片多了,在卡片盒或卡片柜中采用导卡分类,门、纲、目排列有序,一目了然。卡片除“思想火花”是自己的感悟心得之外,其余文摘卡片必定写明资料来源出处,以便引用或进一步查阅原文,做卡片是很费时费力的。
, 百拇医药
现在电脑普及,应用广泛,很多资料网上都有。上网一查,下载下来就可以为我所用,十分方便,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丰厚馈赠。但需要注意的是网上资料范围十分广泛,应经过筛选,收集建立自己的电脑资料库。另外,网上的资料不能和自己的知识划等号,正如图书馆的书很多,您不进图书馆或者不看书,不去消化这些知识,图书馆的馆藏知识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一样。作为一名学者,不能像银行的出纳员,手里只掌管着金库的钥匙,仅仅会用电脑,会上网查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就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用起来会有诸多不便或有失贴切。要重视理解、消化、吸收知识,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忽略人脑的使用。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宝库丰富如海洋,各个专业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内容,个人对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网上所存难以做到应有尽有,如能做到人脑、电脑并用,广泛搜集资料,建立自己的专业资料库,应用起来会更加方便。我在大半生的学习实践中似乎还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治学做学问,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常听人说养生经验是“无心无肺”,是指人际关系交往中不要小心眼,要少生闲气,它和治学上的“有心人”含义不同。俗话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不就是做“有心人”吗?总之,书到用时方恨少,船行江心补漏迟。只有平时勤奋学习、点滴积累、开阔思路,才能做到知识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 百拇医药
惜时方有时
“忙”几乎是各方人士都常说的一个字,虽然都是忙,但忙的意义不同。读书做学问的人,别人看起来认为很忙,自己常常不觉得忙;非但不觉得忙,而且因为兴趣所在,还觉得乐在其中,每获得点滴知识,甚至有如获得金钱奖赏一样,感到欣慰。这倒不是说读书做学问的人时间比别人多。其实时间是个常数,对谁都一样,1天24小时平等享用。差别在利用率,对于勤奋治学者来说,常数成了变数。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好像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总是有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得更具体,先生认为一天、半天这样的大块时间固然要用好,对车内路上、会前会后、甚至别人讲话“哼哼哈哈”、“这个”、“那个”时的“边角废料”都是宝贵而不可浪费的,先生的许多文章命题及构思正是利用这样的小时间确定的。所以,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说“忙”就等于放弃对小时间的利用。
另外,爱惜时间的人不能说“从明天开始”,因为“明天”是过不完的,“从明天开始”就意味着放弃今天。今天能做的事绝不等待明天,只有用好今天才不会浪费明天。人的生命是用时间计算的,浪费时间无异于不爱惜生命。唐代进士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的名句,曾经并正在激励千年莘莘学子,发奋图强,造就了诸多名儒大家。
, 百拇医药
总之,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是读书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和谐社会对学人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前人经验指引下在治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链接:
原思通研究员生于1937年,河南武陟县人,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1963~1986年先后在广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和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从事中药炮制教学工作,曾兼任两校中药系副主任。1986年奉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从事中药炮制科研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先后主持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的中药炮制课题多项。获部级、院级成果奖十余项,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百拇医药(原思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