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濒危药用动物保护与利用成绩斐然
以法规促保护 以科研促发展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医学和产业,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与药用动植物、矿物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需求的激增,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医因动物入药屡受国外一些组织和媒体诟病。对此,日前在中国中药协会举办的“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政府对濒危动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品种也有了人工合成的替代品。社会各界应认识我国在保护濒危动物方面所做的努力,客观对待物种的濒危,不要一味责难中医药。
——向濒危动物贸易说“不”
“去年11月在俄罗斯召开的国际老虎保护论坛上,一个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在其散发的宣传册里,大幅刊载着我国的‘麝香虎骨膏’照片。他们连我国早在1975年就禁止虎骨入药都不知道。”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早已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华盛顿公约),并早已采用一系列措施禁止、限制了列入公约物种的应用与贸易。
, 百拇医药
虽然动物药是传统中医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效独特,应用广泛,但据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介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华盛顿公约后,已全面禁止了濒危的老虎、犀牛的贸易,并对麝香、羚羊角、穿山甲、黑熊、蛇类等珍稀、敏感物种资源入药进行原料库存注册、年度消耗总量控制、使用行政许可审批、标识管理等,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达到30多个。198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末公安部颁布没收枪支等,这些重大的举措和行动,给野生动物保护带来了诸多益处。
王瑛说,作为行业中介组织,中国中药协会在濒危药用动物的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协会曾连续两届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协助中国政府代表团应对有关中医药的议题,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医药对于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利用的观点;组织行业启动了“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的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中药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濒危药用资源保护行动,探索建立赛加羚羊资源国际间保护合作机制,该举措得到了国际动物保护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搭建产学研平台,组织开展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替代品研究,减少中医药发展对于濒危药用资源的需求。
, 百拇医药
——养殖、替代全面开花
据了解,为解决中药发展与物种保护之间的矛盾,早在1975年华盛顿公约缔结之前,我国就已对珍稀、濒危药用动物的人工养殖和替代品展开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野外资源得以保护和恢复,像梅花鹿、熊、麝的养殖等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已经完全满足了商业需求,不再向野外猎取。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曾去大小兴安岭调查。那时候老乡家里面种的苞米和瓜菜,经常被黑熊偷吃,黑熊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祸害,所以经常可以看见老乡家屋檐上挂着熊胆。那是他们把熊打死后,取出熊胆,风干以后拿去卖。在早期几乎都是从野生熊身上杀熊取胆的。”著名中药专家周荣汉介绍说,现在,我国的黑熊养殖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周荣汉介绍,我国20世纪80
年代从朝鲜引进的养熊取胆法,由于有容易感染、对熊伤害较大等弊端,早已被弃用。目前国内有合法手续的养熊场采取的是活体体内无管引流胆汁的方法,卫生、无痛,圈养与散养相结合,既保护了熊群体健康发展,保障了动物福利,又提供了药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说,为了保护药用动物,我国科研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目前多个品种都有了替代品。比如牛黄,天然牛黄需要宰牛取得,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经过科学研究,我国现在有人工牛黄、体内培育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三种替代品进入了药典。其中,体外培育牛黄是将胆汁放到一种机器里面,这个机器模仿牛体内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接种、形成牛黄的替代品。该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针对近来一些虎骨走私、虐熊取胆的报道,与会专家表示,应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和传统中医药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社会各界了解到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特别是中医药行业所开展的工作,澄清认识,消除误解。, http://www.100md.com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医学和产业,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与药用动植物、矿物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需求的激增,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医因动物入药屡受国外一些组织和媒体诟病。对此,日前在中国中药协会举办的“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政府对濒危动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品种也有了人工合成的替代品。社会各界应认识我国在保护濒危动物方面所做的努力,客观对待物种的濒危,不要一味责难中医药。
——向濒危动物贸易说“不”
“去年11月在俄罗斯召开的国际老虎保护论坛上,一个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在其散发的宣传册里,大幅刊载着我国的‘麝香虎骨膏’照片。他们连我国早在1975年就禁止虎骨入药都不知道。”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早已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华盛顿公约),并早已采用一系列措施禁止、限制了列入公约物种的应用与贸易。
, 百拇医药
虽然动物药是传统中医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效独特,应用广泛,但据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介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华盛顿公约后,已全面禁止了濒危的老虎、犀牛的贸易,并对麝香、羚羊角、穿山甲、黑熊、蛇类等珍稀、敏感物种资源入药进行原料库存注册、年度消耗总量控制、使用行政许可审批、标识管理等,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达到30多个。198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末公安部颁布没收枪支等,这些重大的举措和行动,给野生动物保护带来了诸多益处。
王瑛说,作为行业中介组织,中国中药协会在濒危药用动物的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协会曾连续两届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协助中国政府代表团应对有关中医药的议题,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医药对于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利用的观点;组织行业启动了“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的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中药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濒危药用资源保护行动,探索建立赛加羚羊资源国际间保护合作机制,该举措得到了国际动物保护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搭建产学研平台,组织开展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替代品研究,减少中医药发展对于濒危药用资源的需求。
, 百拇医药
——养殖、替代全面开花
据了解,为解决中药发展与物种保护之间的矛盾,早在1975年华盛顿公约缔结之前,我国就已对珍稀、濒危药用动物的人工养殖和替代品展开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野外资源得以保护和恢复,像梅花鹿、熊、麝的养殖等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已经完全满足了商业需求,不再向野外猎取。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曾去大小兴安岭调查。那时候老乡家里面种的苞米和瓜菜,经常被黑熊偷吃,黑熊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祸害,所以经常可以看见老乡家屋檐上挂着熊胆。那是他们把熊打死后,取出熊胆,风干以后拿去卖。在早期几乎都是从野生熊身上杀熊取胆的。”著名中药专家周荣汉介绍说,现在,我国的黑熊养殖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周荣汉介绍,我国20世纪80
年代从朝鲜引进的养熊取胆法,由于有容易感染、对熊伤害较大等弊端,早已被弃用。目前国内有合法手续的养熊场采取的是活体体内无管引流胆汁的方法,卫生、无痛,圈养与散养相结合,既保护了熊群体健康发展,保障了动物福利,又提供了药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说,为了保护药用动物,我国科研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目前多个品种都有了替代品。比如牛黄,天然牛黄需要宰牛取得,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经过科学研究,我国现在有人工牛黄、体内培育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三种替代品进入了药典。其中,体外培育牛黄是将胆汁放到一种机器里面,这个机器模仿牛体内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接种、形成牛黄的替代品。该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针对近来一些虎骨走私、虐熊取胆的报道,与会专家表示,应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和传统中医药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社会各界了解到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特别是中医药行业所开展的工作,澄清认识,消除误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