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PK8毛 究竟谁是谁非
蔡华伟绘
刚出生的孩子因排便不畅,经深圳市儿童医院一系列检查后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建议先施行造瘘手术,尔后再行肠道修复手术,治疗费用预计超过10万元;而广州市儿童医院的李成昌主任医师根据情况建议观察,并开了价值8毛钱的石蜡油口服帮助排便,结果症状随之缓解。深圳市民陈先生因此要向追究深圳市儿童医院的误诊责任,并提出 10万元的索赔要求。对此,深圳市儿童医院医务科却一再表示,医生对患者进行的检查合理,诊断正确,诊疗措施符合诊疗常规,不予赔偿,患者可以申请医疗鉴定。
这条《10万元手术8毛钱药搞定?》的消息首见报之后,引来各方议论纷纷,10万元和8毛钱的强烈对比,刺激着民众的神经,一时间,各种舆论甚嚣尘上。
正 方 且慢盖棺定论
综合有关报道,深圳市儿童医院对患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建立在临床症状及一系列的检查之上,并据此给出了手术治疗的建议。广州市儿童医院的医生,用8毛钱的石蜡油,缓解了患儿的症状,但是当事医生的诊断,也有“先天性巨结肠未排除”。患儿只是症状缓解,是否治愈仍然有待观察。因此,断言深圳市儿童医院误诊,尚为时过早。
, 百拇医药
人体不同于机器,可以拆离开来细细打量。对于疾病的诊断,除了借助客观的器械检查,主要依赖于接诊医生多年的经验积累和逻辑思维过程。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着相同的症状表现。同一种疾病,也会随着病情的进展,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症状。疾病表现千变万化,个体差异千差万别,除去责任心之外,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认识水平、临床技能、经验积累和处置习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那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诊断,在相同的诊断之下也可能有不同的处置方式。
技术的归技术 责任的归责任
退一步说,即便真的存在误诊,只要医院没有违反基本的诊疗常规,医生没有因为责任缺失或利益驱使而渎职,也不应该被无限上纲上线地谴责。医生不是神仙,不可能每一个病人、每一种疾病都诊断得准确无误。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只能希望误诊越少越好,却可能永远无法杜绝。好的医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确诊与误诊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而进步的,古今中外的医学名家,概莫能外。
, 百拇医药
窃以为,对于医疗事件而言,还是“技术的归技术,责任的归责任”的好。将两者混为一谈,只能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尖锐,让诊疗过程增添更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于医患双方都有害无益。(梁剑芳)
反 方 10万和8毛之间 难找到平衡点
应该说,医生看病也是“见仁见智”,本不应过多责怪。但是在10万和8毛面前,无论谁可能都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深圳儿童医院方说“诊断正确,诊疗措施符合诊疗常规”,但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广州儿童医院的保守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呢?如果“诊断正确,诊疗措施符合诊疗常规”,深圳儿童医院为什么不采取保守治疗,而选择巨额费用的手术治疗?不知道医院有没考虑过:如果手术治疗,那对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而且可能是终身的伤害?
不可否认,该事件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背景仍是“以药养医”和由此带来的看病贵。在10万与8毛的对比下,公众才会高度怀疑深圳儿童医院医生收入与科室收入挂钩,对患者过度治疗,在此主观愿望支配下,对患者做出了轻率而错误的判断,造成了误诊。 (古洪庆)
, http://www.100md.com
8毛钱是医德 10万元是体制
8毛钱VS10万元,比例相差十余万倍,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患者需要的医德以及体制对于利润的追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矛盾。但应当值得庆幸,社会中的医德并未完全消失。
著名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有这样一句: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显然,在8毛钱背后的医生们践行了这一誓言。
10万元的手术,代表的不仅仅是医德的偏失,更关乎体制的弊病。种种个人的品德,必须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才会有真正的意义。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里,我们无须责骂人心不古与世态炎凉。但是,在现在这种医疗体制之下,做个手术动辄上万元甚至几万元的事例并不少见,“小病当大病治,大病当绝症治”也几乎在医院中成了潜规则。相信这也正是,深圳儿童医院回应此事时所说的“所有诊疗符合规范”中的规范。
, 百拇医药
8毛钱很像之前出现的“一毛钱处方”。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用个人的医德打破了体制之中的种种潜规则,个人的高尚拯救了患者,也为整个医疗体制保留下了最后的希望。其实,道德的力量也正体现于此。道德虽然是软性的,但若人人都坚守一条底线,相信潜规则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的体制也将被击溃。 (王传涛)
建 议 诊疗不再过度 医患才能贴心
10万元和8毛钱之间那遥远的差距,让不少人联想到了过度医疗。去医院看病,很多患者都希望能花小钱看大病,但不少人却花了大钱只是看了小病。无论大病小情,不花个几百上千元根本别想出来,而医院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家垄断了病人健康的企业,往往利用其专业性竭尽所能地“恐吓”病患,以图利益最大化。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医疗行为属于必须,也一定有很多属于过度医疗,但作为普通病患,根本无法作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和社会舆论私下猜测、将信将疑。
只有当诊疗行为不再与医生收入挂钩,诊疗不再过度,医患的心才真正有可能贴得更近,让人们相信白衣就是天使,生命值得托付。希望类似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的现象能够越来越少,希望这种天价案例越来越少,不要让8毛钱和10万元再次登上PK台! (符晓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