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感染可能用于肺癌免疫治疗 等
疟原虫感染可能用于肺癌免疫治疗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研究组与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合作开展的肺癌免疫治疗实验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表明,疟原虫感染(疟疾)可能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能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有着积极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发现,疟原虫感染显著抑制小鼠肺癌(Lewis肺癌)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疟原虫感染能激活机体天然免疫系统,诱导产生大量的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明显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疟原虫感染还可诱导机体产生肿瘤局部及全身系统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能使大约10%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并能长期保存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研究还发现,疟原虫感染与肺癌DNA疫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这些表明表明,疟原虫感染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 http://www.100md.com
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被发现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体蛋白质,遏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可能有助于预防感染丙肝病毒。
日本广岛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代号为“NPC1L1”的人体蛋白质会在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扮演受体角色,它能与丙肝病毒结合从而引发感染。“如果能阻止NPC1L1蛋白质发挥作用,就能使丙肝病毒的感染效率显著降低,将来有望据此开发出新的丙肝防治方法。”研究人员说。
, 百拇医药
由于这种蛋白质具有吸收胆固醇的功能,医学界已经开发出通过遏制NPC1L1蛋白质发挥作用来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依泽替米贝。此次研究小组在利用人体细胞进行实验时,将这种药物添加到丙肝病毒中,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丙肝病毒属于哪种基因类型,其数量都减少。此外,研究小组还将人体肝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然后再投放依泽替米贝,结果即使给小鼠注射丙肝病毒,也能遏制感染。
但研究人员指出,通过遏制这种蛋白质的作用对抗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溶血磷脂酸过量可致胎儿脑积水
美国科学家近日报告说,他们用小鼠进行的实验发现,胎儿脑积水可能是一种叫做溶血磷脂酸(LPA)的物质过量所致。这项发现或有助于胎儿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
, 百拇医药
胎儿脑积水是一种由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脑室系统导致的神经管畸形,会导致新生儿脑损伤、头部异常大,可能致死。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手术植入分流装置,帮助积水排出,但长期效果不理想。
人们此前曾发现脑积水与颅内出血有关,但不清楚具体原理。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血液中的一种正常成分——溶血磷脂酸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实验发现,给小鼠胚胎脑室注射溶血磷脂酸,能引发类似人类胎儿脑积水的病征。但如果事先注射一种化合物,阻止溶血磷脂酸与脑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再注射溶血磷脂酸就不会引发脑积水。
溶血磷脂酸是血清的正常成分,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分泌,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信号分子,对神经元及其他细胞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溶血磷脂酸过量,脑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活动就会出现异常,导致胎儿大脑在形成过程中结构发生变化。
, 百拇医药
精卵结合需要一种酶
日本研究人员不久前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精细胞中有一种酶,它催化合成的蛋白质是受精所必需的物质,没有这种酶,精子就无法顺利通过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大阪大学特聘研究员德弘圭造和同事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小鼠精细胞中的“PDILT”酶,然后通过基因操作,使小鼠体内不含这种酶,结果发现这种小鼠无法生成“ADAM3”蛋白质,这种物质是精子吸附到输卵管壁上并抵达卵子所必需的。
不含“PDILT”酶的小鼠能够正常交配,其精子的外观与运动能力也无异常,却无法通过雌鼠的输卵管。但如果向雌鼠输卵管内的卵子所在位置直接输入“缺酶”雄鼠的精子,雌鼠就会怀孕,说明虽然这种精子无法穿越输卵管,但它与卵子直接结合的功能正常。
大阪大学副教授伊川正人指出,不育的某些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缺乏这种酶可能是一种原因。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开发诊断和治疗不育症的药物。研究小组还认为,如果能开发出遏制“PDILT”酶发挥作用的物质,也可将其用于避孕。
, 百拇医药
(以上由新华社供稿)
过量摄取维生素E将导致骨质疏松
维生素E作为防止衰老的膳食补充剂受到欢迎,但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过量摄取维生素E会导致骨质疏松。
庆应义塾大学研究人员在近日的《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在骨骼内部,制造骨骼的成骨细胞和破坏并吸收骨骼的破骨细胞均衡发挥作用,使骨骼保持新陈代谢。研究小组通过基因操作获得不吸收维生素E的小鼠,结果发现它们的破骨细胞比正常小鼠的要小,无法顺利吸收骨骼。这说明维生素E在骨骼生长发育的新陈代谢中发挥了作用。
, 百拇医药
研究小组还发现,过量的维生素E能够让小鼠的破骨细胞变得非常大,从而提高了破坏骨骼的能力。向健康的小鼠每天喂食相当于人每天摄取1000毫克量的维生素E,8周后这些小鼠的骨骼量减少了约20%,出现了骨质疏松症状。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摄取标准,成人每天摄取维生素E不应超过900毫克。庆应义塾大学副教授竹田秀说,维生素E虽然在抗氧化、抗衰老方面发挥作用,但应该注意避免过量摄取。
胃部一种糖链缺失可致胃癌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实验鼠胃黏膜中的一种糖链缺失会引发胃癌,早期胃癌患者胃部这一糖链也出现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可据此寻找预防胃癌的方法。
, 百拇医药
糖链是葡萄糖、半乳糖等糖类分子按特定序列形成的链状物。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山淳率领的研究小组在美国《临床研究杂志》网络版上刊文说,胃黏膜产生的液体中含有一种糖链,这种糖链含有α型N-乙酰氨基葡萄糖。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胃黏膜不产生这种糖链的小鼠,结果这些小鼠出生5周后,胃和十二指肠接合部的胃黏膜就出现炎症,30周后确认出现癌细胞。研究小组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胃部这一糖链也出现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确认这种糖链具有消炎和防止患癌的功能。
中山淳指出,胃癌有90%以上被认为是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他们在2004年曾发现这种糖链能够遏制幽门螺杆菌的增殖。不过此次实验没有让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中山淳说,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补充这种糖链的药物从而预防胃癌。
, 百拇医药
蝙蝠体内首现新型流感病毒
美国卫生机构近日证实,研究人员首次在蝙蝠体内发现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显示蝙蝠可能与鸟类一样成为流感病毒潜在携带者。
一份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报告介绍,在危地马拉多处地点捕获的300多只果蝠中,研究人员从3只果蝠体内检测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
“这项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研究人员发现了可能作为流感病毒传染源的一个新物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下属病原体研究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这种果蝠以水果为食,并不叮咬人类,这一发现暂时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实验显示,这一新型病毒需要经过重大变异才能在人类间感染和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下属流感研究机构专家鲁本·多尼斯说,“而其他动物,比如说猪、马、狗,也需要同时携带这种蝙蝠携带的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才可能让病毒发生变异。”
, 百拇医药
树鼩可成为新型实验动物模型
药物成瘾研究
自发乳腺肿瘤研究
本报云南讯 记者白毅报道 由于在模拟人类疾病模型方面比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更具有亲缘优势,且个体小,繁殖快,易饲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近亲”,树鼩可望在某些方面替代猕猴等高成本灵长类动物,成为有效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树鼩作为实验动物,在药物成瘾和乳腺肿瘤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动物学研究》上。
, 百拇医药 药物成瘾研究
药物成瘾作为一种慢性脑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建立模拟人类成瘾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成瘾的一种常用手段。该所认知障碍病理组硕士研究生孙永梅在马原野研究员和王建红副研究员的指导下,根据树鼩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中缅树鼩吗啡成瘾的相关实验。
吗啡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临床上常用于镇痛,因具有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吗啡依赖的大白鼠、小白鼠经纳洛酮催瘾后通常会出现戒断症状,并形成条件化位置厌恶反应(CPA)。实验发现,每天3次给树鼩注射递增剂量吗啡,树鼩能够产生吗啡耐受和依赖,通过纳络酮催瘾,可观察到其戒断症状,并促使树鼩形成CPA。
该实验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吗啡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可用于筛选减轻吗啡戒断症状的药物。
自发乳腺肿瘤研究
, 百拇医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啮齿类动物是研究乳腺癌机理和抗癌药物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但由于鼠与人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疾病机理等方面与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灵长类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密切,可以较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可能是研究人类乳腺癌机理、药物筛选和评价更加理想的模式动物。
该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课题组夏厚军、王春艳等对一例树鼩自发性乳腺肿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HE染色从病理上判断该树鼩乳腺肿瘤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组织形态和病理与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常接近。进一步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例自发性乳腺肿瘤孕激素受体PR为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为阴性,并且细胞增生标志物Ki-67染色阳性细胞的比例比正常乳腺组织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针对树鼩自发性乳腺肿瘤的研究有助于初步了解树鼩自发性乳腺癌的基本特征,这不仅为树鼩乳腺肿瘤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下一步树鼩乳腺肿瘤模型的建立和肿瘤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 百拇医药
人类肝脏蛋白质“关系网络图”绘成
本报北京讯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明研究员和贺福初院士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湖北大学等优势单位,阐释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器官肝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连锁图框架,标志着我国在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分子系统生物学》杂志上。
生命有机体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分子社会”,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个蛋白质需要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构成复杂关系网络,协调指挥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因此,全景式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而得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谱是解读蛋白质“天书”的重要“密匙”之一。据估算,人类蛋白质大约有13万对相互作用,而当前所有的已知数据仅鉴定了不到8%。
, 百拇医药
杨晓明研究员和贺福初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瞄准前沿、开放协作,依托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全国性的合作研究体系和国际先进的高通量、自动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平台。筛选了5026种人类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共获得2582种肝脏蛋白质之间的3484种高可信度相互作用,其中92%的相互作用为人类首次发现。该成果还揭示了肝脏特异表达蛋白质、代谢酶、肝脏疾病蛋白质及重要信号通路分子的相互作用特点,提供了63个未注释蛋白质功能线索,135个信号转导通路间潜在的相互交联分子,并预测了21个肝细胞癌相关蛋白质。此项研究成果采用“纲举目张”的研究策略,构建了第一个人类器官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框架,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阐释人类器官的功能调控特点;为认识肝脏疾病的发生分子机制和预防、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高通量、全局性研究特定生物系统所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等先后启动了针对不同物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组的大型研究计划。本项研究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甄蓓)
, 百拇医药
指导肺癌和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探索病理切片基因突变检测新方法
本报讯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在国内首次引入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Scorpions ARMS)进行石蜡切片基因突变检测,并证实该项新技术较之传统的恶性肿瘤石蜡切片基因突变检测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检测提供可靠依据,为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临床医学在21世纪进入了个性化治疗时代,肿瘤治疗也逐步发展为靶向治疗。由于对正常组织细胞杀伤作用较小,副作用远小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有“生物导弹”之称。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与K-ras基因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的重要靶点,而在应用新型抗EGFR与K-ras类药物前需要对靶点进行病理检测。
, http://www.100md.com
在刘彤华院士指导下,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先后尝试从蛋白表达、基因拷贝数与基因突变三个角度对500余例肺癌患者、100余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各类石蜡切片标本进行检测。最终发现,基因突变在三种变量中可更准确地反映用药效果。石蜡标本的传统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即PCR产物直接测序)操作方法复杂,对操作空间要求较高,通常需要4个独立空间,还要从气流、人员、设备等方面防止污染。
Scorpions ARMS检测法,检测结果与直接测序法完全一致,但操作步骤少,可避免传统方法操作过程中易发生的污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信息,指导其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
据了解,Scorpions ARMS检测方法在国内刚刚起步,目前仅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该项新技术。该院从2010年5月起将EGFR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正式用于临床诊断,已成功检测病人千余例,其中包括700余例肺癌和300余例结直肠癌。另外,目前该检测方法仅应用于肺癌和结直肠癌,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可推广应用至其他癌症的检测。
, 百拇医药
(刘晶)
先天性心脏病的“元凶”找到了
本报上海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课题组首次发现,人体内一种叫MTRR的“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点”,可显著增加汉族人群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这一发现对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机制,有效预测、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和降低我国出生缺陷总体发病率有重要意义。该成果日前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循环》杂志上,并被该杂志编辑部遴选为两年来心血管遗传流行病学领域最重要的论文之一。
据悉,我国是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国,而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排名第一的出生缺陷,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孕早期服用叶酸可以降低40%~60%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因此叶酸代谢途径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世界热点,但此前的研究结果互相矛盾,并无定论。
, 百拇医药
研究证明,MTRR还原酶作为叶酸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之一,是维持体内“甲硫氨酸合成酶活性”的还原酶。王红艳课题组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研究者集中于基因编码区多态性研究的策略,另辟蹊径,从非编码区入手,通过23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2270例匹配对照人群的大样本研究,首次发现MTRR还原酶“第一内含子”中的一个位点是汉族人群中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元凶”。同时,课题组研究发现,MTRR还原酶对移除胎儿甲基化循环中产生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不可或缺,而Hcy是公认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课题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位点与血浆Hcy浓度的升高具有相关性。
上述研究结果在3个独立的汉族人群中互为验证,结果一致凸显了叶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非编码区多态位点的重要性,深化了对叶酸的出生缺陷保护机理的认识。
(孙国根)
, 百拇医药
吸毒成瘾者脑部异常致自制力差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吸毒成瘾者及其不吸毒的兄弟姐妹脑部都有一些健康人所没有的异常特征,这可能是易对毒品成瘾的遗传标记。这种异常导致吸毒成瘾者及其不吸毒的兄弟姐妹自制能力较差。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科学》上。
科研人员指出,他们早已注意到吸毒成瘾者的脑部存在异常,但不能确定这种异常是吸毒成瘾的原因还是结果。为解答这一问题,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50对兄弟姐妹进行了研究,他们当中的每一对都是一人吸毒上瘾,另一人没有使用过毒品。研究人员比较了他们与健康成年人的大脑。
分析结果显示,吸毒成瘾者及其不吸毒的兄弟姐妹大脑中与行为控制有关的区域——额叶-纹状体系统中存在数种异常:与右下额叶皮层毗邻的白质纤维束密度降低,壳核和杏仁核中灰质容量增加,后脑岛中灰质容量下降。由其他健康者组成的对照组中却没有这些异常。
, 百拇医药
领导该研究的凯伦·埃尔施说,这一发现揭示了为何有家族吸毒史的一些人吸毒成瘾的风险更高,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与自我控制相关的某些区域工作效率不高。他表示,其下一步研究重点是确认吸毒成瘾者不吸毒的兄弟姐妹是如何克服脑部异常的影响没有沾上毒瘾的,这或许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戒毒疗法。研究人员还认为,旨在增加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措施也许应以他们的脑部异常情况作为“标靶”。
胡蜂毒素中发现两种新过敏原
本报讯 记者白毅报道 蜂、蚊等膜翅目昆虫的叮咬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诱因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大胡蜂毒素中两种新的过敏原,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大胡蜂毒素过敏原成分的了解,对大胡蜂及其他昆虫刺蜇引起过敏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能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常见昆虫有蜜蜂、胡蜂、牛虻、蚊子等。大胡蜂作为一种个体较大、毒素富含过敏原、常群起攻击人的昆虫,其危害尤为严重。大胡蜂叮咬人体后,常见症状有红肿、灼痛、颤抖、支气管收缩,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胡蜂种类多达24种,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目前人们仅对其中一种胡蜂毒素的过敏原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深入了解胡蜂毒素过敏原的组成成分,赖仞团队在对牛虻过敏原分离纯化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色谱层析和免疫杂交等技术,发展了一套有效分离纯化识别胡蜂毒素过敏原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从大胡蜂毒素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新的过敏原Vesp ma5和Vespa ma2,它们分别是25-KDa的抗原5蛋白和35-KDa的透明质酸酶。对蜂中毒过敏患者血清的免疫球蛋白E和皮肤针刺等的检测结果证明,这两种新的过敏原是大胡蜂毒素中的两类主要过敏原,并从另一角度为胡蜂牛虻综合征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 百拇医药
人类卵巢中存在卵原干细胞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女性体内卵子的数量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随着衰老逐渐减少而无法补充。但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也有一种类似老鼠等动物的卵原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或可成为无尽的卵子来源。
美国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过去曾在实验鼠卵巢中发现这种卵原干细胞,本次利用同样技术,他们发现人类卵巢中也存在这种细胞。研究所用的人类卵巢由日本研究人员提供,来源是6名接受了变性手术的年轻女性。在从卵巢组织中分离出卵原干细胞后,研究人员在试管中将它们成功培育成了卵母细胞,卵母细胞是人体内卵子形成之前一个阶段的细胞形态,它可以继续发育为能与精子结合的卵子。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法律和伦理上的限制,本次研究没有去验证这些人类卵母细胞是否能在进一步发育后成功受精。但是,研究人员同时培育了从实验鼠卵巢组织中获取的卵原干细胞,并证明了可以用它们培育出卵子,还可以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这些卵子受精,最终形成胚胎。这一发现说明女性成年后仍然有可能形成新的卵子。如果能在实验室中大量培育这种卵原干细胞,也意味着医疗上拥有了无尽的卵子来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这项发现为女性人工繁衍后代带来了新希望。
, http://www.100md.com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研究组与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合作开展的肺癌免疫治疗实验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表明,疟原虫感染(疟疾)可能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能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有着积极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发现,疟原虫感染显著抑制小鼠肺癌(Lewis肺癌)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疟原虫感染能激活机体天然免疫系统,诱导产生大量的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明显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疟原虫感染还可诱导机体产生肿瘤局部及全身系统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能使大约10%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并能长期保存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研究还发现,疟原虫感染与肺癌DNA疫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这些表明表明,疟原虫感染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 http://www.100md.com
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被发现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体蛋白质,遏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可能有助于预防感染丙肝病毒。
日本广岛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代号为“NPC1L1”的人体蛋白质会在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扮演受体角色,它能与丙肝病毒结合从而引发感染。“如果能阻止NPC1L1蛋白质发挥作用,就能使丙肝病毒的感染效率显著降低,将来有望据此开发出新的丙肝防治方法。”研究人员说。
, 百拇医药
由于这种蛋白质具有吸收胆固醇的功能,医学界已经开发出通过遏制NPC1L1蛋白质发挥作用来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依泽替米贝。此次研究小组在利用人体细胞进行实验时,将这种药物添加到丙肝病毒中,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丙肝病毒属于哪种基因类型,其数量都减少。此外,研究小组还将人体肝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然后再投放依泽替米贝,结果即使给小鼠注射丙肝病毒,也能遏制感染。
但研究人员指出,通过遏制这种蛋白质的作用对抗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溶血磷脂酸过量可致胎儿脑积水
美国科学家近日报告说,他们用小鼠进行的实验发现,胎儿脑积水可能是一种叫做溶血磷脂酸(LPA)的物质过量所致。这项发现或有助于胎儿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
, 百拇医药
胎儿脑积水是一种由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脑室系统导致的神经管畸形,会导致新生儿脑损伤、头部异常大,可能致死。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手术植入分流装置,帮助积水排出,但长期效果不理想。
人们此前曾发现脑积水与颅内出血有关,但不清楚具体原理。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血液中的一种正常成分——溶血磷脂酸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实验发现,给小鼠胚胎脑室注射溶血磷脂酸,能引发类似人类胎儿脑积水的病征。但如果事先注射一种化合物,阻止溶血磷脂酸与脑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再注射溶血磷脂酸就不会引发脑积水。
溶血磷脂酸是血清的正常成分,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分泌,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信号分子,对神经元及其他细胞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溶血磷脂酸过量,脑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活动就会出现异常,导致胎儿大脑在形成过程中结构发生变化。
, 百拇医药
精卵结合需要一种酶
日本研究人员不久前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精细胞中有一种酶,它催化合成的蛋白质是受精所必需的物质,没有这种酶,精子就无法顺利通过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大阪大学特聘研究员德弘圭造和同事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小鼠精细胞中的“PDILT”酶,然后通过基因操作,使小鼠体内不含这种酶,结果发现这种小鼠无法生成“ADAM3”蛋白质,这种物质是精子吸附到输卵管壁上并抵达卵子所必需的。
不含“PDILT”酶的小鼠能够正常交配,其精子的外观与运动能力也无异常,却无法通过雌鼠的输卵管。但如果向雌鼠输卵管内的卵子所在位置直接输入“缺酶”雄鼠的精子,雌鼠就会怀孕,说明虽然这种精子无法穿越输卵管,但它与卵子直接结合的功能正常。
大阪大学副教授伊川正人指出,不育的某些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缺乏这种酶可能是一种原因。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开发诊断和治疗不育症的药物。研究小组还认为,如果能开发出遏制“PDILT”酶发挥作用的物质,也可将其用于避孕。
, 百拇医药
(以上由新华社供稿)
过量摄取维生素E将导致骨质疏松
维生素E作为防止衰老的膳食补充剂受到欢迎,但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过量摄取维生素E会导致骨质疏松。
庆应义塾大学研究人员在近日的《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在骨骼内部,制造骨骼的成骨细胞和破坏并吸收骨骼的破骨细胞均衡发挥作用,使骨骼保持新陈代谢。研究小组通过基因操作获得不吸收维生素E的小鼠,结果发现它们的破骨细胞比正常小鼠的要小,无法顺利吸收骨骼。这说明维生素E在骨骼生长发育的新陈代谢中发挥了作用。
, 百拇医药
研究小组还发现,过量的维生素E能够让小鼠的破骨细胞变得非常大,从而提高了破坏骨骼的能力。向健康的小鼠每天喂食相当于人每天摄取1000毫克量的维生素E,8周后这些小鼠的骨骼量减少了约20%,出现了骨质疏松症状。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摄取标准,成人每天摄取维生素E不应超过900毫克。庆应义塾大学副教授竹田秀说,维生素E虽然在抗氧化、抗衰老方面发挥作用,但应该注意避免过量摄取。
胃部一种糖链缺失可致胃癌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实验鼠胃黏膜中的一种糖链缺失会引发胃癌,早期胃癌患者胃部这一糖链也出现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可据此寻找预防胃癌的方法。
, 百拇医药
糖链是葡萄糖、半乳糖等糖类分子按特定序列形成的链状物。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山淳率领的研究小组在美国《临床研究杂志》网络版上刊文说,胃黏膜产生的液体中含有一种糖链,这种糖链含有α型N-乙酰氨基葡萄糖。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胃黏膜不产生这种糖链的小鼠,结果这些小鼠出生5周后,胃和十二指肠接合部的胃黏膜就出现炎症,30周后确认出现癌细胞。研究小组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胃部这一糖链也出现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确认这种糖链具有消炎和防止患癌的功能。
中山淳指出,胃癌有90%以上被认为是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他们在2004年曾发现这种糖链能够遏制幽门螺杆菌的增殖。不过此次实验没有让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中山淳说,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补充这种糖链的药物从而预防胃癌。
, 百拇医药
蝙蝠体内首现新型流感病毒
美国卫生机构近日证实,研究人员首次在蝙蝠体内发现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显示蝙蝠可能与鸟类一样成为流感病毒潜在携带者。
一份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报告介绍,在危地马拉多处地点捕获的300多只果蝠中,研究人员从3只果蝠体内检测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
“这项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研究人员发现了可能作为流感病毒传染源的一个新物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下属病原体研究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这种果蝠以水果为食,并不叮咬人类,这一发现暂时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实验显示,这一新型病毒需要经过重大变异才能在人类间感染和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下属流感研究机构专家鲁本·多尼斯说,“而其他动物,比如说猪、马、狗,也需要同时携带这种蝙蝠携带的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才可能让病毒发生变异。”
, 百拇医药
树鼩可成为新型实验动物模型
药物成瘾研究
自发乳腺肿瘤研究
本报云南讯 记者白毅报道 由于在模拟人类疾病模型方面比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更具有亲缘优势,且个体小,繁殖快,易饲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近亲”,树鼩可望在某些方面替代猕猴等高成本灵长类动物,成为有效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树鼩作为实验动物,在药物成瘾和乳腺肿瘤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动物学研究》上。
, 百拇医药 药物成瘾研究
药物成瘾作为一种慢性脑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建立模拟人类成瘾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成瘾的一种常用手段。该所认知障碍病理组硕士研究生孙永梅在马原野研究员和王建红副研究员的指导下,根据树鼩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中缅树鼩吗啡成瘾的相关实验。
吗啡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临床上常用于镇痛,因具有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吗啡依赖的大白鼠、小白鼠经纳洛酮催瘾后通常会出现戒断症状,并形成条件化位置厌恶反应(CPA)。实验发现,每天3次给树鼩注射递增剂量吗啡,树鼩能够产生吗啡耐受和依赖,通过纳络酮催瘾,可观察到其戒断症状,并促使树鼩形成CPA。
该实验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吗啡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可用于筛选减轻吗啡戒断症状的药物。
自发乳腺肿瘤研究
, 百拇医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啮齿类动物是研究乳腺癌机理和抗癌药物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但由于鼠与人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疾病机理等方面与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灵长类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密切,可以较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可能是研究人类乳腺癌机理、药物筛选和评价更加理想的模式动物。
该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课题组夏厚军、王春艳等对一例树鼩自发性乳腺肿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HE染色从病理上判断该树鼩乳腺肿瘤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组织形态和病理与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常接近。进一步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例自发性乳腺肿瘤孕激素受体PR为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为阴性,并且细胞增生标志物Ki-67染色阳性细胞的比例比正常乳腺组织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针对树鼩自发性乳腺肿瘤的研究有助于初步了解树鼩自发性乳腺癌的基本特征,这不仅为树鼩乳腺肿瘤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下一步树鼩乳腺肿瘤模型的建立和肿瘤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 百拇医药
人类肝脏蛋白质“关系网络图”绘成
本报北京讯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明研究员和贺福初院士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湖北大学等优势单位,阐释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器官肝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连锁图框架,标志着我国在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分子系统生物学》杂志上。
生命有机体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分子社会”,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个蛋白质需要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构成复杂关系网络,协调指挥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因此,全景式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而得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谱是解读蛋白质“天书”的重要“密匙”之一。据估算,人类蛋白质大约有13万对相互作用,而当前所有的已知数据仅鉴定了不到8%。
, 百拇医药
杨晓明研究员和贺福初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瞄准前沿、开放协作,依托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全国性的合作研究体系和国际先进的高通量、自动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平台。筛选了5026种人类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共获得2582种肝脏蛋白质之间的3484种高可信度相互作用,其中92%的相互作用为人类首次发现。该成果还揭示了肝脏特异表达蛋白质、代谢酶、肝脏疾病蛋白质及重要信号通路分子的相互作用特点,提供了63个未注释蛋白质功能线索,135个信号转导通路间潜在的相互交联分子,并预测了21个肝细胞癌相关蛋白质。此项研究成果采用“纲举目张”的研究策略,构建了第一个人类器官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框架,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阐释人类器官的功能调控特点;为认识肝脏疾病的发生分子机制和预防、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高通量、全局性研究特定生物系统所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等先后启动了针对不同物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组的大型研究计划。本项研究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甄蓓)
, 百拇医药
指导肺癌和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探索病理切片基因突变检测新方法
本报讯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在国内首次引入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Scorpions ARMS)进行石蜡切片基因突变检测,并证实该项新技术较之传统的恶性肿瘤石蜡切片基因突变检测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检测提供可靠依据,为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临床医学在21世纪进入了个性化治疗时代,肿瘤治疗也逐步发展为靶向治疗。由于对正常组织细胞杀伤作用较小,副作用远小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有“生物导弹”之称。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与K-ras基因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的重要靶点,而在应用新型抗EGFR与K-ras类药物前需要对靶点进行病理检测。
, http://www.100md.com
在刘彤华院士指导下,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先后尝试从蛋白表达、基因拷贝数与基因突变三个角度对500余例肺癌患者、100余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各类石蜡切片标本进行检测。最终发现,基因突变在三种变量中可更准确地反映用药效果。石蜡标本的传统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即PCR产物直接测序)操作方法复杂,对操作空间要求较高,通常需要4个独立空间,还要从气流、人员、设备等方面防止污染。
Scorpions ARMS检测法,检测结果与直接测序法完全一致,但操作步骤少,可避免传统方法操作过程中易发生的污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信息,指导其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
据了解,Scorpions ARMS检测方法在国内刚刚起步,目前仅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该项新技术。该院从2010年5月起将EGFR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正式用于临床诊断,已成功检测病人千余例,其中包括700余例肺癌和300余例结直肠癌。另外,目前该检测方法仅应用于肺癌和结直肠癌,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可推广应用至其他癌症的检测。
, 百拇医药
(刘晶)
先天性心脏病的“元凶”找到了
本报上海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课题组首次发现,人体内一种叫MTRR的“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点”,可显著增加汉族人群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这一发现对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机制,有效预测、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和降低我国出生缺陷总体发病率有重要意义。该成果日前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循环》杂志上,并被该杂志编辑部遴选为两年来心血管遗传流行病学领域最重要的论文之一。
据悉,我国是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国,而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排名第一的出生缺陷,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孕早期服用叶酸可以降低40%~60%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因此叶酸代谢途径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世界热点,但此前的研究结果互相矛盾,并无定论。
, 百拇医药
研究证明,MTRR还原酶作为叶酸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之一,是维持体内“甲硫氨酸合成酶活性”的还原酶。王红艳课题组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研究者集中于基因编码区多态性研究的策略,另辟蹊径,从非编码区入手,通过23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2270例匹配对照人群的大样本研究,首次发现MTRR还原酶“第一内含子”中的一个位点是汉族人群中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元凶”。同时,课题组研究发现,MTRR还原酶对移除胎儿甲基化循环中产生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不可或缺,而Hcy是公认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课题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位点与血浆Hcy浓度的升高具有相关性。
上述研究结果在3个独立的汉族人群中互为验证,结果一致凸显了叶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非编码区多态位点的重要性,深化了对叶酸的出生缺陷保护机理的认识。
(孙国根)
, 百拇医药
吸毒成瘾者脑部异常致自制力差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吸毒成瘾者及其不吸毒的兄弟姐妹脑部都有一些健康人所没有的异常特征,这可能是易对毒品成瘾的遗传标记。这种异常导致吸毒成瘾者及其不吸毒的兄弟姐妹自制能力较差。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科学》上。
科研人员指出,他们早已注意到吸毒成瘾者的脑部存在异常,但不能确定这种异常是吸毒成瘾的原因还是结果。为解答这一问题,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50对兄弟姐妹进行了研究,他们当中的每一对都是一人吸毒上瘾,另一人没有使用过毒品。研究人员比较了他们与健康成年人的大脑。
分析结果显示,吸毒成瘾者及其不吸毒的兄弟姐妹大脑中与行为控制有关的区域——额叶-纹状体系统中存在数种异常:与右下额叶皮层毗邻的白质纤维束密度降低,壳核和杏仁核中灰质容量增加,后脑岛中灰质容量下降。由其他健康者组成的对照组中却没有这些异常。
, 百拇医药
领导该研究的凯伦·埃尔施说,这一发现揭示了为何有家族吸毒史的一些人吸毒成瘾的风险更高,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与自我控制相关的某些区域工作效率不高。他表示,其下一步研究重点是确认吸毒成瘾者不吸毒的兄弟姐妹是如何克服脑部异常的影响没有沾上毒瘾的,这或许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戒毒疗法。研究人员还认为,旨在增加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措施也许应以他们的脑部异常情况作为“标靶”。
胡蜂毒素中发现两种新过敏原
本报讯 记者白毅报道 蜂、蚊等膜翅目昆虫的叮咬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诱因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大胡蜂毒素中两种新的过敏原,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大胡蜂毒素过敏原成分的了解,对大胡蜂及其他昆虫刺蜇引起过敏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能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常见昆虫有蜜蜂、胡蜂、牛虻、蚊子等。大胡蜂作为一种个体较大、毒素富含过敏原、常群起攻击人的昆虫,其危害尤为严重。大胡蜂叮咬人体后,常见症状有红肿、灼痛、颤抖、支气管收缩,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胡蜂种类多达24种,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目前人们仅对其中一种胡蜂毒素的过敏原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深入了解胡蜂毒素过敏原的组成成分,赖仞团队在对牛虻过敏原分离纯化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色谱层析和免疫杂交等技术,发展了一套有效分离纯化识别胡蜂毒素过敏原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从大胡蜂毒素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新的过敏原Vesp ma5和Vespa ma2,它们分别是25-KDa的抗原5蛋白和35-KDa的透明质酸酶。对蜂中毒过敏患者血清的免疫球蛋白E和皮肤针刺等的检测结果证明,这两种新的过敏原是大胡蜂毒素中的两类主要过敏原,并从另一角度为胡蜂牛虻综合征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 百拇医药
人类卵巢中存在卵原干细胞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女性体内卵子的数量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随着衰老逐渐减少而无法补充。但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也有一种类似老鼠等动物的卵原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或可成为无尽的卵子来源。
美国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过去曾在实验鼠卵巢中发现这种卵原干细胞,本次利用同样技术,他们发现人类卵巢中也存在这种细胞。研究所用的人类卵巢由日本研究人员提供,来源是6名接受了变性手术的年轻女性。在从卵巢组织中分离出卵原干细胞后,研究人员在试管中将它们成功培育成了卵母细胞,卵母细胞是人体内卵子形成之前一个阶段的细胞形态,它可以继续发育为能与精子结合的卵子。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法律和伦理上的限制,本次研究没有去验证这些人类卵母细胞是否能在进一步发育后成功受精。但是,研究人员同时培育了从实验鼠卵巢组织中获取的卵原干细胞,并证明了可以用它们培育出卵子,还可以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这些卵子受精,最终形成胚胎。这一发现说明女性成年后仍然有可能形成新的卵子。如果能在实验室中大量培育这种卵原干细胞,也意味着医疗上拥有了无尽的卵子来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这项发现为女性人工繁衍后代带来了新希望。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