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意外 辨清症状及时就医
![]() |
我们常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发生病变和心血管发生病变的统称。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致病机理相同,只是发生病变的部位不同,如果病变发生在心血管,就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在脑血管,就是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是血管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或者堵塞,使身体某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而出现的相关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金铭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易突发意外,辨清症状及时就医,事关患者生命和救治的预后效果。
心血管疾病:多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金铭介绍,心绞痛发作时,多数患者会感到左侧胸部疼痛,如果发作时间短,疼痛感持续1分钟或2分钟,且偶发,患者应该注意休息,按时服药,调整好生活规律,观察症状是否有加重。如果这种疼痛症状一天内几次发作,或者只要活动剧烈时就发作,除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外,还要及时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症状更为突出,表现为左侧胸部疼痛剧烈、闷疼、压榨疼、伴大汗、恶心、呕吐,且症状持续不缓解,有的患者还表现为牙疼、后背疼、头疼。金铭提醒,出现这些症状时,舌下含服1-2片硝酸甘油,也可以适量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服药的同时,家属要打电话叫急救车,让患者少活动,最好静躺,减少心肌耗氧,等候急救车到来。
“急救车上有专业的急救医生和抢救设备,能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金铭说,血管堵塞初期,发生猝死的可能性最大,心肌梗死的患者最危险的情况是心跳、呼吸停止,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时突发意识丧失,这时候,如果能得到身边人正确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帮助患者恢复心跳、呼吸,闯过生死关口,就能为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
脑血管疾病:多发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
相比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发生后患者致残的可能性很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金铭说,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从患者临床表现很难区分,需要到医院进行头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由于血管堵塞或出血压迫的部位不同,外在表现症状也有区别。如果语言功能区的血管发生堵塞或出血,就会表现出言语不利;视觉功能区的血管发生堵塞或出血,就会表现出视觉障碍。
脑血管意外发生前,身体有时会有预警信号,通常表现为一过性一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语言出现障碍、意识丧失、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等。我们要对这些预警信号保持敏感,及时就医。
金铭说,如果以上症状持续不缓解,患者及其家人要提高警惕,切忌待在家里自行观察,要尽快将病人送到三级医院,为检查和抢救患者争取时间。因为脑血管阻塞时间在6小时之内,可通过溶栓或介入的方法使血管再通,否则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的坏死。所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越快就医越好。
如果意识完全丧失,患者突发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大面积脑栓塞的可能性较大,预示患者病情危重。如果患者发病时间是在进餐后不久,且有呕吐表现,家属应将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家里有吸氧设备的,给病人吸点氧,在最短时间内将病人送到医院。
天气转冷时: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
金铭介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是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近几年,身材肥胖的年轻男性、绝经期以后的妇女,也渐渐成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诱发疾病。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原来有冠心病或脑血栓的人群,要格外留心自身变化。如果发现异常,要采取正确救治措施。
金铭说,控制饮食、控制体重、控制血糖,少吃油炸、高脂肪食物,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高危人群平时要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生理指标监测,发现指标高出正常值,切勿放松警惕,一定要根据医嘱,通过服用药物或住院治疗进行调理。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家里最好常备血压计、糖尿病患者常备血糖仪,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有效处理。(田晶)
闁诲海鏁婚崑濠囧窗閺囩喓鈹嶅┑鐘叉搐濡﹢鏌涢妷銏℃珖鐟滃府鎷�
闂備胶枪缁绘鈻嶉弴銏犳瀬闁绘劗鍎ら崕宀勬煟閹伴潧澧い搴嫹
闂佽崵濮村ú銈団偓姘煎灦椤㈡瑩骞嬮敃鈧粈鍕煟濡绲荤紓宥忔嫹
闂備胶鎳撻崥瀣垝鎼淬劌纾奸柕濞炬櫅閸楁娊鏌℃径瀣劸婵☆垽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