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病人永远最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名家介绍
汪忠镐,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第二炮兵总医院名誉院长,是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前主席,国际血管联盟顾问和前副主席,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和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
名家语录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觉得就是要为别人做点事。我也问过自己是不是该歇歇了,但一看见病人就歇不下来了。
作为一名年过七旬的老者,他原本可以与同龄人一样,和家人一起静享天伦之乐;但作为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有太多的割舍不下——他的病人,他的学生,还有他心爱的医学研究,让他一直不停歇。
, 百拇医药
近日,在第二炮兵总医院,记者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当记者问他,为何远离在美国的妻子和儿孙,独自一人留在国内时,他一语破的:“为了我的病人和科学事业,我必须留在这里!”
病人需要是他最大的动力
1961年,24岁的汪忠镐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满怀壮志走进了医学的圣殿——北京协和医院。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立志:要多为病人做点事,帮更多人减轻病痛。为此,他在临床中问诊查体时总是格外细致与耐心,还会记录在本子上,一有时间就钻进图书馆、病案室,针对各种疑难杂症寻找破解的线索。
1971年,汪忠镐为一位甲状腺肿瘤患者完成了一个高难度手术,但病人的食道出现了化脓情况,大家都觉得救不活了。面对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汪忠镐心急如焚。他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查阅资料,潜心研究。终于想出了妙招——把塑料管套上个橡皮膜,插到食道里再打入气体,最终堵上了漏洞,成功救治了患者。这也成了他最早的发明——自制球囊导管。后来这一技术经过推广,用于治疗动脉栓塞病变,使救治率从36%提高至90%;用于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还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
, 百拇医药
此后,汪忠镐像个发明家一样,在血管外科手术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医疗器材,先后成功申报了13项国家级专利,应邀在美国、德国、日本、匈牙利、意大利、韩国等60多所大学作特邀报告。提起这些发明,汪忠镐说:“病人的需求是最大动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救病人生命。”
一场大病开拓一个学科新领域
2003年“非典”期间,汪忠镐因生一场大病开拓了一个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震撼。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被呼吸科专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常规治疗后,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总是咳得死去活来,几乎无法呼吸。他先后5次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已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
, 百拇医药
病痛的折磨让汪忠镐苦不堪言:“我一辈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把我的病治好呢?”为了搞清病因,他开始自己钻研,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推断。后来经过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命元凶”。他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症状神奇般地消失了,又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汪忠镐得救后,发现国内竟有7%—15%的人群因咳嗽、哮喘而长期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得不到正确有效治疗。当时,国内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一无所知,汪忠镐却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年4月29日,由汪院士领衔的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落户二炮总医院,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病区。迄今为止,汪院士已为数万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2000多人得到射频或胃底折叠治疗,最长的忍受了50多年的误诊之苦。看到患者恢复健康,他自豪地笑了。
在胃食管病方面,汪忠镐历史性地提出了以胃食管交接处为启动器、以咽为反应器、以口鼻为效应器、以喉气管为喘息形成器的临床症候群,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个新概念在国内医学界得到公认和普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向世界性医疗难题挑战
越复杂、越奇怪的病例,汪忠镐越不怕,反而越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攻克它们。
上世纪80年代,他发现很多病人经常挺着充满腹水的大肚子前来就医,并伴有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等症状,当时病人死亡率竟高达90%以上。这到底是什么病?病人如此痛苦怎能眼睁睁看着?
汪忠镐就开始向这种病“开战”。他领导团队进行了20多年系统的、全面的、详尽的研究,做了68万人群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这种病叫“布加氏综合征”或“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他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他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需要,创建了10多种术式,使病人死亡率从90%降到5%以下。自从汪忠镐独创的多种术式应用于临床后,使布加氏综合征再也不是不治之症。
汪忠院这一“拿手好戏”很快在国内传开,全国各地布加氏综合征患者都慕名找他做手术,他一下刀使无数名患者逃离死神的魔爪。
为此,1996年国际脉管学院授予汪忠镐研究成就奖,他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
问起汪院士晚年有什么计划时,他微微一笑:“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搞我的学术和研究,因为有太多病人等着我去救,在我心中,病人永远最重!”
很多人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记者 彭雪征 莫 鹏)
名家介绍
汪忠镐,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第二炮兵总医院名誉院长,是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前主席,国际血管联盟顾问和前副主席,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和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
名家语录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觉得就是要为别人做点事。我也问过自己是不是该歇歇了,但一看见病人就歇不下来了。
作为一名年过七旬的老者,他原本可以与同龄人一样,和家人一起静享天伦之乐;但作为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有太多的割舍不下——他的病人,他的学生,还有他心爱的医学研究,让他一直不停歇。
, 百拇医药
近日,在第二炮兵总医院,记者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当记者问他,为何远离在美国的妻子和儿孙,独自一人留在国内时,他一语破的:“为了我的病人和科学事业,我必须留在这里!”
病人需要是他最大的动力
1961年,24岁的汪忠镐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满怀壮志走进了医学的圣殿——北京协和医院。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立志:要多为病人做点事,帮更多人减轻病痛。为此,他在临床中问诊查体时总是格外细致与耐心,还会记录在本子上,一有时间就钻进图书馆、病案室,针对各种疑难杂症寻找破解的线索。
1971年,汪忠镐为一位甲状腺肿瘤患者完成了一个高难度手术,但病人的食道出现了化脓情况,大家都觉得救不活了。面对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汪忠镐心急如焚。他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查阅资料,潜心研究。终于想出了妙招——把塑料管套上个橡皮膜,插到食道里再打入气体,最终堵上了漏洞,成功救治了患者。这也成了他最早的发明——自制球囊导管。后来这一技术经过推广,用于治疗动脉栓塞病变,使救治率从36%提高至90%;用于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还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
, 百拇医药
此后,汪忠镐像个发明家一样,在血管外科手术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医疗器材,先后成功申报了13项国家级专利,应邀在美国、德国、日本、匈牙利、意大利、韩国等60多所大学作特邀报告。提起这些发明,汪忠镐说:“病人的需求是最大动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救病人生命。”
一场大病开拓一个学科新领域
2003年“非典”期间,汪忠镐因生一场大病开拓了一个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震撼。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被呼吸科专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常规治疗后,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总是咳得死去活来,几乎无法呼吸。他先后5次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已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
, 百拇医药
病痛的折磨让汪忠镐苦不堪言:“我一辈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把我的病治好呢?”为了搞清病因,他开始自己钻研,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推断。后来经过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命元凶”。他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症状神奇般地消失了,又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汪忠镐得救后,发现国内竟有7%—15%的人群因咳嗽、哮喘而长期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得不到正确有效治疗。当时,国内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一无所知,汪忠镐却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年4月29日,由汪院士领衔的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落户二炮总医院,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病区。迄今为止,汪院士已为数万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2000多人得到射频或胃底折叠治疗,最长的忍受了50多年的误诊之苦。看到患者恢复健康,他自豪地笑了。
在胃食管病方面,汪忠镐历史性地提出了以胃食管交接处为启动器、以咽为反应器、以口鼻为效应器、以喉气管为喘息形成器的临床症候群,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个新概念在国内医学界得到公认和普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向世界性医疗难题挑战
越复杂、越奇怪的病例,汪忠镐越不怕,反而越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攻克它们。
上世纪80年代,他发现很多病人经常挺着充满腹水的大肚子前来就医,并伴有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等症状,当时病人死亡率竟高达90%以上。这到底是什么病?病人如此痛苦怎能眼睁睁看着?
汪忠镐就开始向这种病“开战”。他领导团队进行了20多年系统的、全面的、详尽的研究,做了68万人群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这种病叫“布加氏综合征”或“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他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他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需要,创建了10多种术式,使病人死亡率从90%降到5%以下。自从汪忠镐独创的多种术式应用于临床后,使布加氏综合征再也不是不治之症。
汪忠院这一“拿手好戏”很快在国内传开,全国各地布加氏综合征患者都慕名找他做手术,他一下刀使无数名患者逃离死神的魔爪。
为此,1996年国际脉管学院授予汪忠镐研究成就奖,他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
问起汪院士晚年有什么计划时,他微微一笑:“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搞我的学术和研究,因为有太多病人等着我去救,在我心中,病人永远最重!”
很多人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记者 彭雪征 莫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