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向屠呦呦学习什么 等
中医人向屠呦呦学习什么
鲜艳的五星红旗下,81岁的屠呦呦举起了拉斯克奖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级别大奖。
而这背后,是需要筛选的2000余中草药方和经历的190多次失败。这些艰辛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更是中医人的骄傲!作为中医人,屠呦呦的获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满足和自豪,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向屠呦呦教授学习些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 百拇医药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 百拇医药
古代中医药方,化出神奇青蒿素。愿更多的中医人从屠呦呦教授的身上汲取力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创传统中医药的美好前景! (李丽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
应反思拉斯克奖为何颁给屠呦呦
“拉斯克奖”不仅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大奖之一,而在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且有多达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样一项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奖项,其在科学界的分量和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按说中国科研人员有幸获此殊荣,本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事实上,科学领域不仅不必排斥争议,有争议恰恰可以为厘清事实,揭露真相提供必要的契机。毕竟,对于一项重大贡献,其他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家,也应同时被肯定。那么,远隔重洋的美国“拉斯克奖”颁奖委员会,唯独把奖授予了并非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屠呦呦,会不会是看走了眼呢?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认为,以“拉斯克奖”的声誉,恐怕不大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屠呦呦在美国获奖,至少可以排除公关能力强或是关系硬之类的因素。事实上,对于相关研究成果的得来,即便是获奖者屠呦呦本人,也并未否认团队和集体的贡献。在其获奖感言中,更是明确提到“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并特别感谢了在研究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同事们。
那么,是不是有了团队的贡献,相关奖项便只能是集体的荣誉,而不能由个人获得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正如足球比赛中总需要有踢出临门一脚的那个人,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和配合,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破门的机会。但究竟是谁踢进的球,却清楚明白,多半也不会有人去邀功,更不会被记在队长或是教练的头上。
尽管青蒿素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甚至有多达5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相关研究工作;但是,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在“拉斯克奖”颁奖委员会看来,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创新,突破了相关研究的瓶颈,而这也正被视为是关键的“临门一脚”。相比研究人员做出的具体但却是里程碑式的贡献,科研项目究竟由谁指导,倒并不为美国的颁奖委员会所看重。而同样是科技颁奖,国内的评审原则却不尽相同。
, http://www.100md.com
可见,科技评奖背后的理念差异,或许才是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引发争议的真正原因,而这一争议背后所折射出的对于科研贡献评判的视角甚或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对于科研工作关注点的不同,更发人深省。 (武洁 江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屠呦呦的成功在于创新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争议之声也随之而起。有人问:拉斯克奖的评选是否公正和公平?屠呦呦本人在青蒿素发明的过程中是否做出了关键性的他人所不可取代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第一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因为拉斯克奖的评选与诺贝尔奖评选有相似之处。首先是候选人无需自己申请,而是由美国和国际的专业团体提名,无法拉关系和拉票。仅此一点,拉斯克奖选择屠呦呦就显得较为公平。另外,拉斯克奖的高级评判委员会要慎重遴选25名多学科的杰出科学家组成评委会,以保证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而且评审过程严格保密,以保证评委们在评议时保持公正。
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已解密的材料来看,尽管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协作的结果,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应当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就是,能想到点子,并把这样的点子付诸实施并予以证明的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汇集了千百种抗疟候选植物和药物,都没有找到最为理想的一种。而且,对青蒿的试验还一度误认为其效果并不理想,以致让研究人员有废弃青蒿的打算。但是,唯独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受到启发,认为高温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疗效。对此,屠呦呦又用实验来验证。
, 百拇医药
屠呦呦等人改用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且经过190多次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因此,尽管屠呦呦可能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寻根究底应当是中国人的祖先首先发现青蒿有抗疟作用的),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但是她建立的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实用的。
这一点就是科研中最重要的关键点,并且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事例来说明。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故障,找来大量检修人员都找不到毛病,公司只得停产。无奈,公司只好请来了著名机电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经过仔细检查,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的某处划了一道线,指示修理工说,打开电机,把记号处里面的线匝减少16匝。修理工照办后,故障立刻解除了。为此斯坦门茨向福特公司索要酬金一万美元。有人认为斯坦门茨有些贪婪,因为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高薪酬就是月薪5美元。对此,斯坦门茨作了简单解释:划一条线值1美元,知道在哪儿划线值9999美元。
, 百拇医药
与此相似,发现并能提取出最有效的青蒿素来的屠呦呦是知道在哪儿划线的另一位斯坦门茨,所以,拉斯克奖选择了屠呦呦。
另一方面,拉斯克奖选择屠呦呦也说明,在科研或其他工作中,名气和论资排辈固然是一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从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日本岛津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师田中耕一身上获得启示。田中耕一非常平凡,既非教授亦非博士,连硕士学位也没有。并且,田中耕一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仅有的几篇也只是发表在一般的会议和杂志上。他也与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何交往,所以日本学术界不会有人推荐田中耕一。
力推田中耕一的可能是美国和德国的学者,并且是在最后一刻顶替了一位德国学者,因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认定,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的原始思想出自田中耕一。也就是说,点子出自田中耕一。
屠呦呦的情况也许与田中耕一相似,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她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平凡;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科技人员身上的光芒。(张田勘)
, http://www.100md.com
拉斯克奖属于“研究中医”者
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奖,是一件不仅让中国医学界、更是让中国科技界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青蒿素不属于中医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医没有帮上什么忙;还有人说,是不是中医的不重要,只要承认属于中国的就行。
此奖是不是中医的,关系的不仅仅是荣誉的归属,重要的是对中医现代研究模式和范畴的认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拉斯克奖是中医的,它是中医现代研究模式下产出的一项重大成果,是传统中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的巨大成功。
青蒿素研究的过程是极为艰难和复杂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研究路径,那就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经验进行提高与升华。而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明中医、深化中医,算不算是中医的研究范畴,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这也是青蒿素拉斯克奖归属之争的症结所在。
, 百拇医药
目前在中医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是进行“中医研究”的,一支是“研究中医”的。二者的不同,用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医研究即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传统方法和经典理论去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医,而研究中医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验证中医的正确性。”(不仅仅是验证,应该还有发现)应该说,这两支队伍都在为中医科学水平的提升与深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都是中医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的主力军。青蒿素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的成果,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奖,应当属于“研究中医”者。
现代科学条件下,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标准来看中医的研究模式、来看中医的研究范畴,是迫切需要我们反思的。如果我们还坚持用传统眼光去确认中医的研究模式和范畴,认为只有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传统方法和经典理论去研究中医才是中医的模式和范畴,那么就等于拒屠呦呦的科学研究于中医之外了。
当下中医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快速推动中医发展的路径尚不明确,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医研究发展的途径就不会只有一条。那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中医进行的研究,都应归属于中医的研究范畴,取得的成果也都属于中医。
, 百拇医药
长期以来,中医界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存在不同意见,认为这样研究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中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知道,在中医历代书籍中关于单方的记载并不少见,仅用某一味中药治疗某一病证,是中医古代临床很常见的。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汤火伤方》载:“《镜花缘》说部,徵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辄效。”如果我们针对某一单方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再用于治疗原来的病证,服用更简单,疗效更明显,还算不算中药?复方中的药物是经过配伍后共同发挥作用的,而单方的应用,和病证就是一对一的,其产生的疗效就是单一药物自己的作用。这说明单方的应用,是不需要中医配伍理论指导的。如果以是否在中医配伍理论指导下应用为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中药,那么单方同样存在被剔除中药范畴的危险。
据报道,青蒿素的获得是在《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下,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方法成功做到的。这是对中药的成分和功效在现代科学水平上的提升,也是“研究中医”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创建中医研究的现代模式,不断扩大中医研究的范畴,是确保中医有所突破、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更多的发现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以高远的目光、科学的理念,为中医的发展统一认识,铺平道路。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百拇医药
鲜艳的五星红旗下,81岁的屠呦呦举起了拉斯克奖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级别大奖。
而这背后,是需要筛选的2000余中草药方和经历的190多次失败。这些艰辛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更是中医人的骄傲!作为中医人,屠呦呦的获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满足和自豪,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向屠呦呦教授学习些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 百拇医药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 百拇医药
古代中医药方,化出神奇青蒿素。愿更多的中医人从屠呦呦教授的身上汲取力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创传统中医药的美好前景! (李丽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
应反思拉斯克奖为何颁给屠呦呦
“拉斯克奖”不仅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大奖之一,而在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且有多达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样一项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奖项,其在科学界的分量和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按说中国科研人员有幸获此殊荣,本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事实上,科学领域不仅不必排斥争议,有争议恰恰可以为厘清事实,揭露真相提供必要的契机。毕竟,对于一项重大贡献,其他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家,也应同时被肯定。那么,远隔重洋的美国“拉斯克奖”颁奖委员会,唯独把奖授予了并非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屠呦呦,会不会是看走了眼呢?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认为,以“拉斯克奖”的声誉,恐怕不大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屠呦呦在美国获奖,至少可以排除公关能力强或是关系硬之类的因素。事实上,对于相关研究成果的得来,即便是获奖者屠呦呦本人,也并未否认团队和集体的贡献。在其获奖感言中,更是明确提到“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并特别感谢了在研究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同事们。
那么,是不是有了团队的贡献,相关奖项便只能是集体的荣誉,而不能由个人获得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正如足球比赛中总需要有踢出临门一脚的那个人,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和配合,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破门的机会。但究竟是谁踢进的球,却清楚明白,多半也不会有人去邀功,更不会被记在队长或是教练的头上。
尽管青蒿素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甚至有多达5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相关研究工作;但是,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在“拉斯克奖”颁奖委员会看来,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创新,突破了相关研究的瓶颈,而这也正被视为是关键的“临门一脚”。相比研究人员做出的具体但却是里程碑式的贡献,科研项目究竟由谁指导,倒并不为美国的颁奖委员会所看重。而同样是科技颁奖,国内的评审原则却不尽相同。
, http://www.100md.com
可见,科技评奖背后的理念差异,或许才是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引发争议的真正原因,而这一争议背后所折射出的对于科研贡献评判的视角甚或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对于科研工作关注点的不同,更发人深省。 (武洁 江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屠呦呦的成功在于创新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争议之声也随之而起。有人问:拉斯克奖的评选是否公正和公平?屠呦呦本人在青蒿素发明的过程中是否做出了关键性的他人所不可取代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第一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因为拉斯克奖的评选与诺贝尔奖评选有相似之处。首先是候选人无需自己申请,而是由美国和国际的专业团体提名,无法拉关系和拉票。仅此一点,拉斯克奖选择屠呦呦就显得较为公平。另外,拉斯克奖的高级评判委员会要慎重遴选25名多学科的杰出科学家组成评委会,以保证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而且评审过程严格保密,以保证评委们在评议时保持公正。
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已解密的材料来看,尽管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协作的结果,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应当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就是,能想到点子,并把这样的点子付诸实施并予以证明的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汇集了千百种抗疟候选植物和药物,都没有找到最为理想的一种。而且,对青蒿的试验还一度误认为其效果并不理想,以致让研究人员有废弃青蒿的打算。但是,唯独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受到启发,认为高温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疗效。对此,屠呦呦又用实验来验证。
, 百拇医药
屠呦呦等人改用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且经过190多次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因此,尽管屠呦呦可能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寻根究底应当是中国人的祖先首先发现青蒿有抗疟作用的),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但是她建立的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实用的。
这一点就是科研中最重要的关键点,并且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事例来说明。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故障,找来大量检修人员都找不到毛病,公司只得停产。无奈,公司只好请来了著名机电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经过仔细检查,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的某处划了一道线,指示修理工说,打开电机,把记号处里面的线匝减少16匝。修理工照办后,故障立刻解除了。为此斯坦门茨向福特公司索要酬金一万美元。有人认为斯坦门茨有些贪婪,因为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高薪酬就是月薪5美元。对此,斯坦门茨作了简单解释:划一条线值1美元,知道在哪儿划线值9999美元。
, 百拇医药
与此相似,发现并能提取出最有效的青蒿素来的屠呦呦是知道在哪儿划线的另一位斯坦门茨,所以,拉斯克奖选择了屠呦呦。
另一方面,拉斯克奖选择屠呦呦也说明,在科研或其他工作中,名气和论资排辈固然是一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从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日本岛津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师田中耕一身上获得启示。田中耕一非常平凡,既非教授亦非博士,连硕士学位也没有。并且,田中耕一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仅有的几篇也只是发表在一般的会议和杂志上。他也与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何交往,所以日本学术界不会有人推荐田中耕一。
力推田中耕一的可能是美国和德国的学者,并且是在最后一刻顶替了一位德国学者,因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认定,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的原始思想出自田中耕一。也就是说,点子出自田中耕一。
屠呦呦的情况也许与田中耕一相似,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她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平凡;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科技人员身上的光芒。(张田勘)
, http://www.100md.com
拉斯克奖属于“研究中医”者
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奖,是一件不仅让中国医学界、更是让中国科技界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青蒿素不属于中医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医没有帮上什么忙;还有人说,是不是中医的不重要,只要承认属于中国的就行。
此奖是不是中医的,关系的不仅仅是荣誉的归属,重要的是对中医现代研究模式和范畴的认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拉斯克奖是中医的,它是中医现代研究模式下产出的一项重大成果,是传统中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的巨大成功。
青蒿素研究的过程是极为艰难和复杂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研究路径,那就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经验进行提高与升华。而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明中医、深化中医,算不算是中医的研究范畴,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这也是青蒿素拉斯克奖归属之争的症结所在。
, 百拇医药
目前在中医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是进行“中医研究”的,一支是“研究中医”的。二者的不同,用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医研究即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传统方法和经典理论去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医,而研究中医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验证中医的正确性。”(不仅仅是验证,应该还有发现)应该说,这两支队伍都在为中医科学水平的提升与深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都是中医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的主力军。青蒿素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的成果,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奖,应当属于“研究中医”者。
现代科学条件下,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标准来看中医的研究模式、来看中医的研究范畴,是迫切需要我们反思的。如果我们还坚持用传统眼光去确认中医的研究模式和范畴,认为只有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传统方法和经典理论去研究中医才是中医的模式和范畴,那么就等于拒屠呦呦的科学研究于中医之外了。
当下中医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快速推动中医发展的路径尚不明确,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医研究发展的途径就不会只有一条。那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中医进行的研究,都应归属于中医的研究范畴,取得的成果也都属于中医。
, 百拇医药
长期以来,中医界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存在不同意见,认为这样研究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中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知道,在中医历代书籍中关于单方的记载并不少见,仅用某一味中药治疗某一病证,是中医古代临床很常见的。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汤火伤方》载:“《镜花缘》说部,徵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辄效。”如果我们针对某一单方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再用于治疗原来的病证,服用更简单,疗效更明显,还算不算中药?复方中的药物是经过配伍后共同发挥作用的,而单方的应用,和病证就是一对一的,其产生的疗效就是单一药物自己的作用。这说明单方的应用,是不需要中医配伍理论指导的。如果以是否在中医配伍理论指导下应用为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中药,那么单方同样存在被剔除中药范畴的危险。
据报道,青蒿素的获得是在《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下,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方法成功做到的。这是对中药的成分和功效在现代科学水平上的提升,也是“研究中医”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创建中医研究的现代模式,不断扩大中医研究的范畴,是确保中医有所突破、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更多的发现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以高远的目光、科学的理念,为中医的发展统一认识,铺平道路。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