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中药创新重燃希望
屠呦呦获奖,中药创新重燃希望
□ 廖海金
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颁奖台,并由此得到国际科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
青蒿素的发现无疑是伟大的,已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无尽的福祉。作为传统“中国药瑰宝”,青蒿素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权威肯定也是当之无愧的。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信中所说的,“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屠呦呦获奖,让我们重新燃起了中药创新的希望。
据了解,在国际植物药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中药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5%,且呈逐年下滑趋势。这与中药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本、韩国凭借科技优势,通过对由我国低价出口的中药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高价返销我国,并且垄断了国际植物药市场约90%的份额,使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 百拇医药
中药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中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如今年4月在广州召开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以“中药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主题,确定了“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从而有效集成相关资源,进行中药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实现中药创新与发展中关键问题的重大突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则正在研究起草《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和《症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以鼓励中药创新。
我国药物创新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由于我国中药产业还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中药创新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更要面对很多挑战。
纵观西方国家的药品创新路径,通常是“底层创新—企业创新—政府创新”;我国则相反,先是政府主导下研究机构的创新,其次是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的创新,再次是小企业的创新,再往下是全民创新。
, 百拇医药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在中药创新上我国应着力培育创新引领、依托科技发展的骨干医学企业,培育中药领域内的创新型人才,发掘中药创新的原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这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和咨询服务,以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成本,保证研发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益回报。
随着国家中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在屠呦呦获奖的影响下,中药必然迎来创新热潮,将有更多的中药新药在疾病防治尤其是慢性疾病、顽固性疑难病症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创新的中药,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接纳和尊重。
为人类造福的“中国小草” ——写在屠呦呦登上“拉斯克奖”领奖台之际
, 百拇医药
——写在屠呦呦登上“拉斯克奖”领奖台之际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王成云 摄
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因为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于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在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的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中医药学的荣光
, 百拇医药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攻克了一个世界性健康难题。
疟疾是一种古老而顽固的疾病,传播广泛,致死率高。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就描述了疟疾发热、寒战等相关症状。在古希腊和印度,均有对疟疾暴发导致人口减少的记载。
人类与这一痼疾的持久战斗仍在继续。世卫组织2010年12月发布的全球疟疾年度报告显示,就在2009年,全球还有78.1万人死于疟疾。目前最有效的抗疟武器就是青蒿素类药物。这项中国的原创发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大协作的成果。
发现青蒿素的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面对这个每年几亿人发病、造成大量死亡、几乎无药可治的可怕疾病,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到底把问题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备感自豪。”
, 百拇医药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开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条件还十分艰苦。在当时大协作的背景下,很多人甚至未能在学术论文中留下名字。他们对科研的这份执著和热情,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这是国家的需要。
“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努力去做好。”
今天,“拉斯克奖”让世界瞩目中国和中医药学。这个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迄今,300多位获奖者中,有数十人相继获得诺贝尔奖。“拉斯克奖”获奖者一向以美国人为主,屠呦呦是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她认为,这是国际生物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肯定。
, 百拇医药
“我呼吁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她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对世界人民健康的潜力还有待继续发掘。我们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找到青蒿素,解决了全球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类似的传统药物还有很多。”
青蒿素的故事
人类对付疟疾的药物,最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抗药性使疟疾在上世纪60年代初再次肆疟,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 百拇医药
那是在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我国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实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标锁定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实验中,青蒿的
, 百拇医药
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提取。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第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了青蒿提取物的结晶。随后,青蒿提取物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 百拇医药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青蒿素的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回顾失败与成功交织的曲折探索过程,每一项突破都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凝聚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曾参加“523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维善感叹:“青蒿素系列药物的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众多研究人员的参与,不是任何一个单位或个人可以包打天下的。”那些知道和不知道姓名的人们,如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他们的贡献,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中国小草”的力量和启示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协调员Pascal Ringwald 9月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10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3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武器。
, 百拇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发出的贺信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研究青蒿素历史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认为,青蒿素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这将刺激国际医药界从传统药物中去寻找全新化学结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也警醒我们去努力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研究可能将中药带进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更值得赞叹的是青蒿素研发人员身上像小草一般顽强向上的可贵精神。屠呦呦和其他青蒿素研发人员有才能,但并非天才。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扎实工作,不畏失败,最终获得了重要发现。
全球医生组织执行董事和中国办事处总代表时占祥说:“这也给投入医学研究的后来人一个重要启示,医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漫长的验证历程。能在国内外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并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树立朴实的理念——治病救人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奖杯。
(新华社)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