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巧 求趣味 藏知识 ——《中药趣联》评介
——《中药趣联》评介
□ 黄每裕
近日,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趣联》一书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之所以对此书特别关注,缘于两点:一是此书别具一格,既富于科学性又富于艺术性,读来引人入胜;二是作者古广祥先生是我的朋友,相识多年,只知他是个“工作狂”,但不知他还喜欢舞文弄墨,所以此书的出版令我格外惊喜。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的精粹沉淀,不但承载起民族的生命之舟,且绽放出灿烂的文化之花。在历代众多文学经典中,皆可闻到浓郁的中药芬芳。回想起来,笔者以往也曾读到过一些以中药名称串成的对联、妙句、书简或小文章,觉得别有趣味。而《中药趣联》的出版,比之以往那些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中药趣联》无论在取材、内涵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突破,笔者将其归纳为“广、深、巧”3大特点。
“广”是指书中收集的中药名数量多、范围广,达到了1000多个,“撮合”而成的中药对联有200多副,内容之丰富可谓前所未见;“深”是指对联中的每一味中药都有药性及功能的注释,让读者在鉴赏对联的同时,又能了解到中药科普知识;“巧”是指作者写对联的艺术精益求精,不仅药名不重复,更让人惊奇的是,书中的对联均没有借用任何连词、介词、助动词来“组装”,不但通情达理,且对仗工整,平仄合规,这是十分不易的。例如,作者在《自序》中开宗明义写道:“厚脸皮告天鸟,银头发寻骨风。”这就是一副对联,其中的“厚脸皮”、“告天鸟”、“银头发”、“寻骨风”均为中药名。又如,作者谈及“积20余年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之感悟,日积月累不少妙语佳句,常善用于生活,巧用于文章”时,也以一副对联巧妙地表述情怀,谓曰:“远志骨,分水翁,六旦怀山药;凌霄花,统天草,千秋对月莲。”或许有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书中的一些中药名并非常用之名,这也正是作者巧用心思之处。作者解释说:“为了使之更符合平仄、对仗和富有诗意,特借用更富诗意的本草别名,以利国药文化魅力得到更生动之展现。”
, 百拇医药
《中药趣联》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医药卫生业界不少名家的推崇。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澳门科技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项平教授说:“《中药趣联》构思自然贴切,诙谐幽默之余,尚能让读者久闻百草味。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悦心益知的同时,平添一番中医药文化的艺术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此书不是一般联家所能撰就的。”
的确是这样。古广祥先生之所以能写出一般作者所不能企及的佳作,这与他的“不平常身份”和其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是分不开的。古广祥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慢慢地将很多常用中草药稔熟于心,到如今出书时便可信手拈来。尽管对很多东西早已成竹在胸,但一贯治学严谨的他从不敢掉以轻心,仍“历时两载,重温《汤头歌诀》、《药性赋》,查阅4万条中药名,巧用千余种中药名组成富有文学性、趣味性之两百楹联。”据笔者了解,为求每一副中药对联“名正言顺”及避免“直而呆拙”,此书在脱稿之初,古广祥还专门奔赴海南,向慈父、蜚声一方的名老中医古剑锋教授当面请教;付梓之前,为准确体现对联艺术特色与“信、达、雅”之文学价值,他还将稿样分别送给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林从龙老先生和中国楹联学会副主席余德泉教授指教,足见其对学术和艺术一丝不苟的追求。
, 百拇医药
对此书,我还有个小建议:鉴于书中收集的中药名及对联众多,为使其编排有规律,可否分类编辑,例如风雅怡情类、弘扬励志类、讽刺抨击类,等等;或干脆以每副对联第一个字的笔画顺序排列,以免随意性。
无疑,“中医药文化使者”的桂冠于古广祥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这么多年来,我竟不知道他还是个大笔手,《中药趣联》不愧为中医药文化又一绚丽奇葩。我衷心祝愿这位“赤诚的中医药文化使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取得工作、创作双丰收!
相关链接
《中药趣联》一书作者古广祥为世界大城市医药首脑协会会长、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会长、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