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业界动态
编号:12115966
上海:继承创新 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上海是近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些年来,上海不断加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力度,率先开展了名中医评选、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等工作,在探索打造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地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发展成就

    服务网络全覆盖,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上海构建了由综合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门诊部、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医诊所等组成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市城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目前全市共有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24所,各类中医门诊部、诊所303所,所有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科。至2010年底,各类医疗机构中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151人,占医师总数的10.87%;中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6881张,其他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室实有床位1605张,合计8566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的8.15%。
, http://www.100md.com
    实施中医“三名”工程。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曙光医院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医院等重大项目被批准设立并进入实施阶段,7家中医医院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3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十一五”重点项目,5个重点专科成为上海市的临床医学中心,3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上海第三批名中医评选共选出上海市名中医31名(目前共有89名)。随着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2010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和西医医疗机构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室的门急诊人数已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数的14.12%,出院人数占8.31%。

    基层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

    上海高度重视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达标建设工作,先后有20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点建设单位和达标建设单位。组织实施了12项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闸北、徐汇、虹口、长宁、静安、普陀、宝山、浦东和杨浦区先后被国家认定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南汇、奉贤、嘉定区分别被认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 百拇医药
    同时,上海积极参与全国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机构建设和项目研究工作,成立了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医药项目,全市12所区县中医医院的急诊、感染科实施了改造和建设工作。在应对汶川大地震救援等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培养西学中人才,发展中西医结合

    近2年来,上海市已开办了5期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严格规定课时数,保证培训质量。近期上海一些西医综合医院计划转向中西医结合医院,纷纷提出了西学中培训的要求,为了加强和规范管理,已经出台相应的规定,今后将每年开设两期西学中班,统一进行课程、学时设置,严格考核。

    2011年4月第一次召开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上海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思路。根据上海医学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设立面向中西医结合人员的科研专项,举办各个层次的西学中班,开展中西医结合名家工作室建设,为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名家、大家奠定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继承工作进展显著,形成人才高地

    上海是近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历来名医辈出、流派纷呈。200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以加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十一五”期间,对首批确定的23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进行了中期检查,并增补实施了15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共有28个名老中医工作室被批准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首创了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才培养与博士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上海在第一至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确定的导师共有61名,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被确定为学术继承人;开展了海派中医流派的基础研究,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上海进一步加强了中医药医疗、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并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西医学习中医班、乡村医生中医大专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实践现代中医师承模式,为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国家授予的30名“国医大师”中上海共有3位名中医入选,上海中医药界目前共拥有“973”首席科学家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数量(6名)在中医药领域列国内各省市前列。
, 百拇医药
    教改有成效,科研出硕果

    上海深入推进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各项措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4个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共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中医药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项目”获得首批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项目资助。近几年来,上海组建了在中医理论框架指导下、多学科参与的教学研究机构,如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的建设,将推进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中医药特别是基础领域的研究创新,是上海中医药发展的优势之一。“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医药界共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数十项。中医四诊仪作为“长期密闭环境下人体中医辨证研究”的主要部分入选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火星—500”国际大型联合试验项目。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医药标准化、多学科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上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有13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所承担项目屡获殊荣。
, http://www.100md.com
    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上海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曾在肾本质研究、中药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十一五”期间,上海在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再上台阶,国家中药安全评价中心、教育部中药制剂工程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准成立并投入建设,产学研合作的技术研发也不断创新机制、深入开展。

    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十一五”期间,上海对外中医药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入学的长期留学生数量共计1428名,境外中药、护理等专业合作办学取得初步成效;中医援外医疗服务继续加强;中医药对外科技合作在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安全评价等领域不断扩展范围和深度。标准化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期间,上海承担了全国中医药立法项目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也落户上海并顺利开展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文化建设逐步深入

    在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方面,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整合上海中医药传统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资源建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以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为载体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上海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紧密结合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融入中医药“治未病”的先进理念,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了中医药知识。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方面,已有13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名录,其中4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本市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十二五”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一批中医药创新品种脱颖而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已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中医数字化四诊仪”已经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并作为我国参加欧盟、俄罗斯共同合作的“火星500”计划三个项目之一进入火星舱。2010年,全市中药工业总产值(现行价)达到48.8亿元,实现了“十一五”期间的中药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
, 百拇医药
    几点体会

    积极探索,敢为人先

    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上海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优势,紧紧抓住机遇,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为了更好地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作用,上海在全国首次开展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为推进中医药继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针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中存在的后继乏人问题,上海率先推出了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才培养与博士学位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中医师承模式”,并在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作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在中药院内制剂区域内推广应用、中医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正在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

    遵循规律,保持特色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其发展路径不同于现代医学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上海在中医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注重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一是严格把握中医医疗机构的办院方向,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中药的使用率。二是加快发展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在前期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进一步推进隶属于三级中医医院的中医门诊部建设,在各级中医医院推行“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建设。三是加强了中医药师承工作,既传承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也弥补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不足之处。四是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中医医院及部分区县的疾控中心已经开始单独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五是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文化建设。
, http://www.100md.com
    继承为本,锐意创新

    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医学科学体系,中医药的发展必须要以继承作为基础。长期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中医药继承工作,不仅高度重视和推动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挖掘、整理、弘扬民间中医药特色技术,近期正式开展的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工程更把本地区的中医药继承工作推向了新的高潮,为实现上海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引领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上海中医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科研、教育上,还体现在医疗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既有针刺麻醉等特色中医药技术的开发应用,也有现代中医师承模式等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以及研究型中医医院、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海派中医流派研究基地等创新性的建设项目,等等。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上海促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和体会。

    几点启示
, http://www.100md.com
    有为才能有位

    数千年来,中医药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是因为其对维护人类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现代医学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中医药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才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上海利用相对有限的中医医疗资源,承担了大量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为城市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因此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政府已于2010年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并召开了促进中医药发展大会进行动员部署。

    重在政策落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和促进政策不断得到完善。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当前的关键问题是贯彻落实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扶持政策。上海历来重视中医药政策的落实工作,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之后,迅速组织力量,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逐项落实政策措施。现已成立市级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仅内涵建设部分就已获得市级财政近2.5亿元的支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创新才能发展

    创新既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持续的创新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纵观上海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海派中医的兴盛,就没有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总结上海中医药发展的经验,可以一言概之,即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 http://www.100md.com(程勇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医药发展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