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对等信息才是交流的基础 ——浅谈临床药师与医师的沟通之道
——浅谈临床药师与医师的沟通之道
□ 周 宁
编者按
本文从药师的角度出发,剖析了临床药师与医师在获取医学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指出这种偏差正是目前药师与医师交流困难的症结所在,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值得广大临床药师进一步思考。
近年,随着临床药师制的发展,药师逐渐展露于临床治疗一线。临床药师的工作与临床密不可分,可是很多时候药师还不能真正参与到治疗中,药师与医师在临床的地位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更多的时候双方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理解治疗问题。在临床中我们常常看到,药师提出各种用药不合理问题,但不少意见却是无效的、不被医师所接受的,甚至由此与医师产生意见不合。
是什么导致了沟通无效?原因有多方面,最根本的是在于药师和医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信息获取有差异。药师如果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对常见的临床知识不能掌握,不了解医师的培养和工作模式、知识结构以及他们的困难和无奈,两者就无法平等的并肩作战,不仅不能给医疗工作带来促进,反而会徒增障碍。
, 百拇医药
纸上谈兵
药师参与临床最大的瓶颈是临床实践的欠缺。医学不同于药学,其更注重实践,一位医学专家曾说过:“医学是一门‘软科学’,不是那种‘1+1=2’的‘硬科学’。”医师对临床治疗的灵活运用就是来自他们长期的临床实践。而药学工作者由于长期专业思维惯性,难以理解治疗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习惯借用书本上的文字说话,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例如,药学工作者偏好利用“药物相互作用”的资料进行合理用药评判,这样往往容易颠倒临床治疗实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药师如果看不到疾病的关键之处,就容易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了。
笔者认为,如果把评判的重点放在对“用药失当带来患者用药风险,或者处方治疗方向性错误,或者绝对的配伍禁忌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纠正中,则更能体现药师的工作价值。同时,改变过去以“相互作用”作为“合理性评判标准”的习惯,斟酌权衡评判标准的风险和收益,再决定是把它放在“提示”位置,还是把它放在需要紧急干预的位置,这样慎重而稳妥的处置方法或者建议更容易让临床接受。当然,深入临床的药学工作,不能脱离临床实际,也不能纵容真正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当我们具备了分辨的能力,就能很快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临床不合理用药了。
, 百拇医药
知识缺陷
临床药师另外的一个瓶颈就是学习系统差异导致的临床知识缺乏。药师在药科大学所学的临床知识往往是蜻蜓点水,在工作中遇到了病例分析起来更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一名医师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掌握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并且由于天天接触,这些知识不断强化记忆,医师就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能否反问一下自己:既然医师为了工作可以关注包括基础医学、检验学、药理学、影像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药师是不是也应该把工作相关的临床知识补上来呢?笔者不赞成进入临床的药师单单就拿药学一支武器进行合理用药的评判和指导。药师如果仅仅掌握药学一门学科,看问题就是平面的,就不能理解医学是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学科,与临床脱节是必然的。
那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弥补临床知识的欠缺呢?笔者觉得可以从常见病基础知识入手,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疾病治疗指南来学习,这样可以较快弥补医师和药师之间的信息鸿沟,找到共同语言。如果在内分泌科,笔者觉得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糖尿病指南是必须要掌握的;如果要点评门诊支气管炎的抗生素应用处方,那么美国胸科学会/传染病学会2007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和中华医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都是必须掌握的;遇到高血压患者,那么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以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最新版是必须读的。
总的来说,药师经过了实践的洗礼,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对过去无法理解的众多“不合理用药”,现在看来也许并不如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了,再伸出那支点评之笔时,我们才能举重若轻。
(作者单位:中国康复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药剂科), http://www.100md.com
□ 周 宁
编者按
本文从药师的角度出发,剖析了临床药师与医师在获取医学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指出这种偏差正是目前药师与医师交流困难的症结所在,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值得广大临床药师进一步思考。
近年,随着临床药师制的发展,药师逐渐展露于临床治疗一线。临床药师的工作与临床密不可分,可是很多时候药师还不能真正参与到治疗中,药师与医师在临床的地位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更多的时候双方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理解治疗问题。在临床中我们常常看到,药师提出各种用药不合理问题,但不少意见却是无效的、不被医师所接受的,甚至由此与医师产生意见不合。
是什么导致了沟通无效?原因有多方面,最根本的是在于药师和医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信息获取有差异。药师如果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对常见的临床知识不能掌握,不了解医师的培养和工作模式、知识结构以及他们的困难和无奈,两者就无法平等的并肩作战,不仅不能给医疗工作带来促进,反而会徒增障碍。
, 百拇医药
纸上谈兵
药师参与临床最大的瓶颈是临床实践的欠缺。医学不同于药学,其更注重实践,一位医学专家曾说过:“医学是一门‘软科学’,不是那种‘1+1=2’的‘硬科学’。”医师对临床治疗的灵活运用就是来自他们长期的临床实践。而药学工作者由于长期专业思维惯性,难以理解治疗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习惯借用书本上的文字说话,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例如,药学工作者偏好利用“药物相互作用”的资料进行合理用药评判,这样往往容易颠倒临床治疗实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药师如果看不到疾病的关键之处,就容易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了。
笔者认为,如果把评判的重点放在对“用药失当带来患者用药风险,或者处方治疗方向性错误,或者绝对的配伍禁忌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纠正中,则更能体现药师的工作价值。同时,改变过去以“相互作用”作为“合理性评判标准”的习惯,斟酌权衡评判标准的风险和收益,再决定是把它放在“提示”位置,还是把它放在需要紧急干预的位置,这样慎重而稳妥的处置方法或者建议更容易让临床接受。当然,深入临床的药学工作,不能脱离临床实际,也不能纵容真正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当我们具备了分辨的能力,就能很快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临床不合理用药了。
, 百拇医药
知识缺陷
临床药师另外的一个瓶颈就是学习系统差异导致的临床知识缺乏。药师在药科大学所学的临床知识往往是蜻蜓点水,在工作中遇到了病例分析起来更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一名医师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掌握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并且由于天天接触,这些知识不断强化记忆,医师就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能否反问一下自己:既然医师为了工作可以关注包括基础医学、检验学、药理学、影像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药师是不是也应该把工作相关的临床知识补上来呢?笔者不赞成进入临床的药师单单就拿药学一支武器进行合理用药的评判和指导。药师如果仅仅掌握药学一门学科,看问题就是平面的,就不能理解医学是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学科,与临床脱节是必然的。
那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弥补临床知识的欠缺呢?笔者觉得可以从常见病基础知识入手,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疾病治疗指南来学习,这样可以较快弥补医师和药师之间的信息鸿沟,找到共同语言。如果在内分泌科,笔者觉得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糖尿病指南是必须要掌握的;如果要点评门诊支气管炎的抗生素应用处方,那么美国胸科学会/传染病学会2007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和中华医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都是必须掌握的;遇到高血压患者,那么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以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最新版是必须读的。
总的来说,药师经过了实践的洗礼,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对过去无法理解的众多“不合理用药”,现在看来也许并不如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了,再伸出那支点评之笔时,我们才能举重若轻。
(作者单位:中国康复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药剂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