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杂谈
编号:12125861
慢病防治给社区中医服务带来机遇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04期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疾病谱由以传染病为主,迅速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慢病)为主转变,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为主的慢病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面对来势汹汹的健康威胁,联合国曾举行高级别会议,全球动员研究应对慢病对人类健康和发展的威胁,而我国的卫生改革也在不停地寻找对策。

    为了适应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也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转变;把“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失,维持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而其转变的方向恰是中医学始终主张的核心理念。

    虽然,现代医学应对慢病尚在探索之中,而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已积累了养生保健、防治慢病的丰富经验和手段,这将让中医药走向人类健康事业的前台,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据《2009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按中医院年门急诊人次排序前十位的优势病种有中风病(脑梗死)、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痹病(颈椎病)、消渴病(糖尿病)、眩晕病(高血压)、胃脘痛病(慢性胃炎)、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咳嗽病、不孕病、肝病等。这些大都属于常见慢性病,很多患者在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转求中医获满意疗效。

    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慢性病已占了将近一半。很多病要终身治疗,长期西药治疗产生的副作用,让很多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患者的生化指标虽然得到一定的控制,而其在生存质量、自我感觉和对服务满意度上却不高,且医疗费用节节攀升。

    因此,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中医是把人放在自然环境状态下整体考虑,将人的体质、自然环境的节气变化、起居饮食、情志波动等作为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加以干预调整,使人的机体达到一个“阴平阳秘”的最佳动态平衡的状态,充分发挥机体的自身抗病和调节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如通过精神调养的方法让自己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成分合理搭配;适量运动,持之以恒等。中医养生的这些方法,多不花钱,效果实在,还没有副作用。

    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等适宜技术可以称之为绿色疗法,临床简、便、验、廉而无化学药品之毒副作用之虞。至于借助膏方、食疗、方药等食、药调理身体,以及练习太极、五禽戏、气功等强身祛病的人则不计其数,已成了很多人健身强体、养生保健的日常生活方式。

    中西医协调发展,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但我国目前中医执业医师只有40.86万人,占全国执业医师总数的20.8%。面对慢病的问题和挑战,还需大力发展中医药,充分发挥其防治慢病的特色优势,使之与西医药互相补充,在我国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应对之路,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百拇医药(张晖 成都市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