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糖尿病日 专家解读糖友五大认知误区
漫画/平平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成了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估计已经接近1亿。糖尿病人群也催生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糖尿病医疗环境。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夸大的宣传或误导下,走入糖尿病治疗的迷途,不但没能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反而被贻误治疗。
◎“特效降糖产品”:实为普通食品
王先生老两口都是糖尿病患者,而且确诊糖尿病有两三年了。两人一直互相督促着按时服药,王先生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王老太太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就在两个月前,老两口经不住别的“糖友”的劝告购买了一种“可以治愈糖尿病的好东西”。服用2个多月后,两个人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确都降到了5%左右。
然而,又过了一个月,王先生因为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问题被送到医院,被诊断为低血糖。医生详细了解后,怀疑低血糖和王先生现在服用的药物有关。而看了王先生取来的他最近在服用的药物,医生发现,其包装上根本没有药准字,而是食准字。
, http://www.100md.com
北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指出,像王先生这样的情况,在糖尿病病人里并不少见。这些患者所服用的所谓“降糖药”,细看之下根本不是降糖药,而是食品、保健品,但却吹嘘其降糖效果而被推销给糖尿病患者。
这些食品、保健品之所以能达到降糖效果,一种是里面添加了降糖的药物,因而达到了降糖效果。如果降糖效果明显,说明其中的药量还不小。而按照国家规定,食品、保健品是不能有降糖等疗效的,更不能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然而,一些不法厂家不申请药准字,但在其食品或保健品中违禁添加药物成分。这种做法下其产品虽然能达到降糖效果,但因为其中药物成分不明、药量不明,第一会导致低血糖等严重后果;第二,由于这些产品里往往不会注明含药物成分,因此可能会和糖尿病患者正在使用的降糖药物成分重复,而同一种药物剂量过大,自然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本身有肝或肾异常的人来说,更可能加重肝或肾的损伤。
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些食品、保健品里没有添加不明的降糖药物,只是一种安慰剂效果。患者在其推销人员的介绍和心理诱导下,会为了保证疗效,在服用的同时严格地执行少吃、多动的控制血糖的行为准则。因为血糖升高和摄入糖分过多、运动消耗少有很大关系,因而也可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些产品没有降血糖效果,而患者又停用了原来的药物,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升高。
, http://www.100md.com
郭晓蕙强调,糖尿病目前在全世界都没有根治办法,但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愿接受这一现实,乐于尝试各种偏方、秘方,以及吹嘘可以治好糖尿病的产品。
此外,有些药物也打着特效降血糖的效果吸引眼球,但却不注明全部成分,如有的中药里就暗自添加了西药二甲双胍,对于本身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含二甲双胍的药物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根治糖尿病”:尚为天方夜谭
糖尿病患者人数庞大,因此很多医疗机构都打出糖尿病的“神奇”治疗牌,称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神奇地治疗糖尿病,如干细胞治疗、免疫耐受治疗、基因疗法、胃转流手术等。
郭晓蕙指出,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盲目听信各类广告,选择一些治疗手段时也要慎重。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为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曾为此专门发过声明,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这一疗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治病机制不明,是否真的有效、是否长期有效都有待研究和证明,存在很多未解的问题。因此目前该治疗只是以实验、研究为目的,不能用于营利,如果收费更是不合法的。而且这种疗法通过刺激从糖尿病患者自体内取出的骨髓细胞,再打回人体,似乎一段时间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控制了,但未必长期有效。事实上这种疗法并非真正的干细胞治疗,而且并非没有风险。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免疫耐受治疗或预防主要是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但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外来细菌。为治疗糖尿病而进行免疫耐受治疗,会有一定好处,但也有很多问题,因此选择这种治疗也要慎重。不过免疫耐受治疗在上述方法中还是比较有希望的,只是还不成熟。
关于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郭晓蕙提醒,这种疗法除了减少胃容量、控制患者进食量、控制体重外,还能促进患者自身的肠促胰岛素分泌,达到改善胰岛整体功能的目的。但这种疗法有严格的适应症,只适用于体重指数在35以上的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而且这种疗法还要配合非常好的营养指导和血糖控制,否则有的患者还会多吃,食量慢慢变大;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营养不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晓晖教授也强调,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很多所谓的新技术要么不可信,要么有严格的适应症,不能解决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问题。
◎饮食:与坚持用药并重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钻入各种牛角尖:有人认为只要不吃药就好,于是积极寻求各种食疗手段;有人听说吃苦瓜好,于是上一顿苦瓜下一顿还是苦瓜;有人认为只要吃药就万事大吉,把控制血糖的重任都交给了药物,自己高枕无忧。
杨晓晖指出,饮食控制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多吃点药或者多打点胰岛素就行了,饮食不用特别控制,这种观点其实是绝对错误的。
杨晓晖指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简单说就是胰腺不能再继续正常工作,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便形成了糖尿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想法设法让胰腺“歇一歇”,才能让胰腺继续为自己服务。而饮食控制、减少食物对胰腺的刺激无疑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否则,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却不控制饮食而像正常人一样进食,饭后血糖就会升得很高,不仅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而且长期持续高血糖促使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最终使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每个糖尿病患者,不管病情轻重,不管是否使用胰岛素治疗,都要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治疗。
, 百拇医药
杨晓晖强调,适当的饮食控制是年老、肥胖而症状不典型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Ⅰ型糖尿病及典型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应严格控制饮食。饮食控制不但对于血糖的控制有很大好处,而且可使血脂保持在理想范围,并保证一般糖尿病患者充沛的体力。而且,糖尿病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其各种慢性并发症,饮食控制可有效防止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专家还提醒,饮食控制要因人而异,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不一样的,有些患者从事体力劳动且体重偏大,有些患者从事脑力劳动而体重偏轻,那么糖尿病饮食控制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
另外,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水平,主食每天吃得极少,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人体每天都需要消耗能量,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必须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如果摄入的热量不够,人体将自动动员脂肪、蛋白质、糖原来供应能量,而这些物质的代谢最终产物都是对人体不好的,最终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因此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更要饮食结构合理,人体每天必需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很多糖尿病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要么多吃主食,要么喜欢多吃肉,这些都是很不可取的。
, 百拇医药
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尽量选择合理的进食方法。例如同样是一两粮食,做成食物后对血糖的影响却可能是很不相同的,做成粥升血糖的作用就比米饭要强,因为粥在肠道的吸收非常迅速,所以可以很快吸收进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
郭晓蕙则举例,自己的一位亲戚也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如今一直坚持服用两种口服降糖药和打胰岛素,因而血糖控制得比较好,一直没有出现并发症。但老人把这归功于每天定量食用的一碗小豆粥,认为是食疗达到了降血糖的效果。
郭晓蕙告诉记者,小豆粥这样的膳食不能否认其营养价值确实对人体有一定好处,如富含纤维素,但却绝对没有降糖效果。只是老人每天定量吃这一碗小豆粥,控制了主食的摄入,也会达到少摄入糖分、有利控制血糖的效果。
◎测血糖:“特殊情况”需记录
对要长期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对自己治疗效果的监督却不让人满意:因为嫌麻烦或者出于经济考虑,很多患者都不能做到医生建议的血糖检测频率。
, 百拇医药
郭晓蕙告诉记者,除了容易盲从、迷信所谓降糖药物外,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不爱测血糖,不能坚持定期监测血糖和规律随访。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病情和治疗方案充满了变数。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是一种药物就可以从头吃到尾,而是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药量。但如果不能定期随访,就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的人血糖控制好了,就认为自己没问题了,不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和随访,结果血糖再高上去甚至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后才去就医。
郭晓蕙提醒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的频率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问题,如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要注意监测餐前的空腹血糖。而血糖控制比较好的患者,可每周监测一两次血糖,监测方法有的是一天测7次,即三餐前后加睡前各测一次血糖,空腹血糖不好的夜间还要测一次血糖;有的是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血糖控制不好的人,要每天监测血糖。另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也可能一日需要多次检测,一天可能测定五到七次甚至八次。
总之,不同血糖状况的人,监测血糖的频率是不同的,监测
, 百拇医药
方法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听取自己的医生的建议,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控制血糖的情况,来制定血糖监测的规律。至少要做到每三个月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郭晓蕙还指出,患者测血糖不积极,一是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测血糖,二是测过了血糖不知给谁看,所以积极性不高。其实患者测过了血糖一定要记下来是餐前血糖还是餐后血糖,测量的时间,之后带给医生看。如果测血糖时有特殊情况,如某一次血糖高,而与在这次测血糖之前吃了“老玉米”有关,也要记录下来。
郭晓蕙还提醒医生,要鼓励患者测血糖,否则患者就会失去一个良好的控制血糖的方式。
另外,糖尿病患者还要重视随访,在刚刚确诊为糖尿病、血糖还未达标的阶段,如果要到门诊调药,随访次数要频繁些,例如可以三天看一次门诊、调药;之后一两个星期看一次医生。等到血糖控制比较好了,可以一个月看一次医生,而且最好长期跟着一个医生看病。
, http://www.100md.com
■温馨提示
试纸保存有讲究
郭晓蕙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学会看懂说明书,一些不适当的做法,都可能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如糖尿病患者快速测血糖时使用的试纸对保存的条件要求比较高,如果打开后忘记关好,就可能受潮而影响测血糖的准确性。而且,最好把试纸单独包装,不要把棉签、酒精等和试纸放到一个罐子里。
而在采集指尖血测血糖时还要注意,手指中间神经末梢丰富,采血时比较疼,手指侧面末梢神经少些,因此采血时可以在手指侧面采血。而且,采集指尖血时不能为了更快地采集足够的血液量而使劲挤压指头,否则采集到的就不只是毛细血管里的血液,而可能含有组织液,会起到稀释的效果,就可能影响测量血糖的准确性。而且现在的血糖仪需要的血量越来越少,不必再采集一大滴血;使用的也都是吸血试纸,只要在血液有几毫升后,在手指头贴一下,就可以采集到足够的血液了。
, 百拇医药 ◎胰岛素使用:该出手时就出手
很多糖尿病患者宁可服用多种口服药降糖,也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郭晓蕙分析,这种对胰岛素的恐惧,最多的是患者担心用胰岛素治疗注射起来不方便、太麻烦。还有的患者是怕疼,或是担心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问题,也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是糖尿病的最后治疗手段,用了胰岛素就没别的办法了,也有患者是出于经济因素而拒绝使用胰岛素。
郭晓蕙指出,其实只要加强血糖监测、对患者的指导和管理,是完全可以避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的风险的。而且如今的胰岛素类似物和长效胰岛素都可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因为前者更加类似于人的生理胰岛素;而长效胰岛素是平稳起效,没有起效的高峰期。不像过去的普通人胰岛素,注射后半小时才进入血液循环,而且4到6小时后才进入高峰,结果可能导致患者在夜间因为无法进食而发生低血糖。而只要剂量合适,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也是可以避免增加体重的。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呢?郭晓蕙指出,首先是Ⅰ型糖尿病患者;而且这部分患者要长期使用胰岛素,不能随意停药,只能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二是一些早就确诊为糖尿病但没有控制好血糖,结果血糖可能高达十几、二十左右的患者。三是经过多种口服药物治疗但不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以下的患者。四是有肝肾问题的糖尿病患者,继续服用通过肝或肾排泄的药物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五是虽然一直以来口服药控制血糖效果比较好但突然感染发高烧,血糖也变得不可收拾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可以在感染痊愈了后考虑停止胰岛素治疗。
专家还提醒,应用胰岛素治疗,一天打四次短效胰岛素,更接近人体自身胰岛素的生理分泌规律。每餐前打短效胰岛素,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太高。每天只打一针胰岛素容易造成胰岛素补充的高峰,而其他时间可能存在胰岛素不足,所以最好同时服药来降低餐后血糖。晚上睡觉前不宜打短效的胰岛素,最好打中效或长效的。
本报记者杨凤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