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 概述
编号:12127421
名家话血糖:血糖达标的三大路障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1日 生命时报 2011.11.11
    血糖达标的三大路障(名家话血糖)

    1/3患者无法达标,低血糖乱停药亟需改变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各类胰岛素针剂,糖尿病治疗绝对不乏“精兵良将”,但我国当前仅有不到1/3的患者血糖达标。为何控制得如此不好呢?我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1.低血糖状况频发。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告诉我们,一次严重的低血糖造成的严重事件,可以抹杀掉你多年来长期血糖控制的所有努力。所以严重低血糖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影响心脏功能。

    在我们强化血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很多种药,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的范围之内。而其中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因此,出于对低血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担心,医生往往不敢加大降糖力度。患者也会因害怕低血糖而不按医嘱服药,影响了长期的降糖效果。
, 百拇医药
    2.依从性差。当前多数口服降糖药物都对服药时间有严格要求,必须在餐前或餐后服用,且需一天服用多次,由此带来的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而临床发现,我们患者的依从性往往是比较差的,比如当症状不重的时候他可能会漏服一两次药;这几天的药吃完了,他也不着急去找医生开药,就不吃药了。事实上,把血糖控制稳定不是为了控制你现在的症状,而是为了血糖的长期稳定,预防并发症。如果患者的依从性增加10%,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因此下降0.1。

    3.没有办法去遏制随着病程的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当病人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即便接受了治疗,可β细胞功能还在下降,十几年以后甚至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效遏制β细胞功能下降速度的话,我们就很难长期稳定好我们的血糖。▲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 杨文英教授)

    
, 百拇医药
    少喝酒远离糖尿病(名家话血糖)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宁光研究称

    每天超1两白酒,得病风险增五成

    每天来点小酒,虽说能沟通感情、满足自己的喜好,但“贪杯”却是健康的大忌。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在对上海地区近两万名受试者研究后发现,每天喝白酒大于1两的男性,日后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甚至会增加53%。

    糖友更是如此,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山东省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主任医师董砚虎表示,糖友应尽量不饮酒或严格限制饮酒。因为酒精的热量明显高于同重量的碳水化合物,容易导致患者血糖波动,继而加重血糖代谢紊乱,加速各种并发症的进程,如眼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此外,酒精对某些降糖药物有干扰作用,服药前后饮酒会削弱药效,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不仅会导致胰岛损伤,造成胰岛功能受损,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容易升高血脂,促使血管壁发生动脉硬化;甚至会损坏肝脏,破坏神经系统。尤其是血糖控制欠佳,合并肝胆疾病者,或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要禁酒。
, http://www.100md.com
    虽然贪杯的危害真不少,但在一些“不得不喝”的场合,糖友又该怎么办呢?向红丁表示,血糖控制良好,无急、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正常,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限量饮酒。38度以上的白酒要控制在每天不超过1两,一周不超过7两;38度以下的白酒要控制在每天不超过一两半,一周不超过一斤的量;而干红干白类的葡萄酒则要限制在每天200毫升以下。此外,必须避免空腹饮酒,应选酒精浓度低、含糖量低的酒类。饮酒前后最好测一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尹若雪)

    

    饭后血糖高,全身都受伤(名家话血糖)

, 百拇医药     心脑眼肾都受影响,控制饮食、坚持锻炼就能控好糖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常检测空腹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也经常会产生这样疑问:到底是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专家的回答是:两样都重要。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餐后血糖对于预防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国际糖尿病研究组织的数据表明,作为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标志,餐后血糖不仅预示着血糖控制的好坏,而且其数值升高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征兆。数据显示,糖友患上心血管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2—4倍。并且,那些患有糖尿病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人的3倍。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随着餐后血糖的增高,总的冠心病发生率和致死性冠心病发生率也逐渐增高。餐后血糖越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中风的机会就越高。

    餐后血糖越高,糖尿病微量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越高,因此,餐后高血糖对肾脏和眼睛的伤害也很大;它还会影响到认知功能,降低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降低记忆力和注意力;餐后高血糖还可导致情绪的改变,会使人感到精力不足、抑郁等。
, 百拇医药
    人们为什么餐后血糖会高?主要是因为:1.由于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高峰延迟,糖友餐后血糖往往明显升高,如果病人合并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餐后高血糖会持续很长时间。2.忽视餐后血糖。由于病人很少有针对性地对餐后高血糖采取措施,如控制饮食、运动或使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等,从而导致一旦发现,血糖就高得惊人,糖化血红蛋白也明显升高。3.餐后高血糖也与病人的饮食有关。一天中的餐后血糖以早餐和午餐后血糖升高较明显,这除了与早晨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肝脏产生大量的葡萄糖有关外,可能还与病人怎么吃早餐有关。如早餐吃稀饭比吃干饭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4.餐后血糖过高还与病人用药不当有关。

    控制餐后高血糖要严格控制饮食。注意每餐的质、量和烹调方法,坚持吃以干饭为主的早餐,以保持血糖的稳定。另外,坚持餐后适当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热量,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如每天慢跑、快走等,时间在30—45分钟。建议不要做激烈的无氧运动,后者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最后,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监测。在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之后,不仅需要经常性地检查空腹血糖和尿糖,更应该不怕麻烦地,按时监测餐后血糖。▲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宋滇平教授)
, 百拇医药
    

    血糖警戒线稍微放宽点(名家话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最新指南

    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此次《指南》在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特殊人群控糖标准等方面均做出调整。

    《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3.9—7.2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小于等于10毫摩尔/升。而2007年版《指南》中,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4.4—6.1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4.4—8.0毫摩尔/升。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从之前的小于6.5%,变更为7%。不难看出,本次《指南》的控糖标准均稍有放宽。
, http://www.100md.com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多项大型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至7%,就能明显减少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得太低可能引发低血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介绍,这与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指南是一致的。

    在糖尿病患者总体控糖标准稍有放宽的同时,新《指南》还强调糖尿病治疗要个体化。比如,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胰岛功能相对较好,无严重并发症,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药物,以及血糖容易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还是应该尽可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

    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则为7.8—10毫摩尔/升。这是因为,这类患者血糖控制太严,会增加死亡风险。妊娠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空腹、餐前、睡前血糖3.3—5.3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别超过7.8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别超过6.7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尽可能控制在6%以下。▲

    (袁 月)
, http://www.100md.com
    

    准糖友可以不“转正”(名家话血糖)

    少吃勤动、及时吃药,糖尿病前期可完全控制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吃得好,动得少,胖人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后备军的大扩军。11月13日,在由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天地杂志社等主办的糖尿病日纪念活动上,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指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9240万人,而糖尿病前期患者更是高达1.5亿多人,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糖尿病前期患者虽然暂时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却是糖友的主要后备军。如果在此阶段不进行有效控制,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而若这类人群能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是完全可以逆转回“正常人”的。母义明指出,如何控制好他们的病情,不让他们“转正”,将是糖尿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 百拇医药
    “可以肯定地说,后备军中,有1/3转变为糖尿病,1/3维持原状,1/3转为糖耐量正常。”母义明说,只要做好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大多能控制病情发展,重获健康,特别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非药物干预可简单归纳为4点:多学点,增加自己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少吃点,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不大吃大喝,戒除烟酒;勤动点,增加体力活动的时间和量;放松点,力求做到乐观豁达、心境平和,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一旦靠调整生活方式难以让血糖稳定,就要改用药物调整。因而药物干预就显得举足轻重。国际上推荐的这方面药物有拜糖平、二甲双胍等,可保护β细胞,纠正糖耐量异常,防止低血糖及体重增加。▲

    (袁 月)

    
, http://www.100md.com
    早治疗,半数患者可能停药(名家话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朱大龙教授研究发现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最新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高达400万,每8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更令人忧虑的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发展中国家的多数患者年龄已经降低至35—64岁,三四十岁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其实,对于年纪相对较轻、发现较早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积极治疗,很可能摆脱终身用药的‘魔咒’。”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教授介绍,糖尿病治疗新模式即糖尿病早期强化治疗方法,证实效果显著,这将对糖尿病治疗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据了解,朱大龙教授带领的团队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一项对糖尿病患者早期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研究,经过6年的研究和随访发现,早期强化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约一半患者在一年内不用药物,只需调整饮食和适当运动,就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长时间达到5—6年。
, 百拇医药
    糖尿病传统治疗大多采用阶梯式疗法:最先采用单纯的饮食运动治疗,然后是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直到最后病情无法有效控制时才使用胰岛素。然而此时,多数患者已连续多年处于高血糖或血糖波动状态,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已经很高了。

    “尽早采用强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现象,同时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许多患者自己就能控制好血糖。”朱大龙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糖尿病顶级杂志《糖尿病护理》上,引起广泛关注。▲ (本报特约记者 柳辉艳)

    

    胖糖友更易惹上并发症(名家话血糖)
, 百拇医药
    皮肤病、眼病、肾病最高发,血压、血脂、体重须控制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摄入热量增加,活动量减少,现如今,肥胖者已从少数人群发展成了泱泱大军。更值得重视的是,胖糖友得并发症的几率,以及由此出现的死亡风险,也会高于常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指出,肥胖者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使得胰岛细胞负担加重,最终胰岛功能衰竭,糖代谢就失常了。同时,肥胖也会增加糖尿病人的死亡率,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表的数据显示,肥胖会使2型糖尿病患者缩短8年以上的寿命,加速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心血管病变的演化进程,后者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因。

    解放军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也认可这个说法,他认为,肥胖糖友血脂失调、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可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提前出现。由此,糖尿病致命的三大并发症:皮肤病、眼病、肾病等的发生概率也比一般人高,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只有控制体重,才可以让人在糖尿病的深渊前“悬崖勒马”。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也发表研究报告称,亚太地区90%—98%的糖尿病死亡可通过控制肥胖来预防。
, 百拇医药
    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越大,并发症也会越多。母义明指出,胖糖友要严格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等,这样可使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等多种糖尿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一半,并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

    (陈煜)

    

    一次严重低血糖控糖努力全白费(名家话血糖)

    得了糖尿病要治疗得准确、恰到好处。否则,治疗不到位,血糖还是偏高,治疗过了头,又会引发低血糖。一旦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从而诱发心血管事件,可能使糖友之前的控糖努力全都白费。
, 百拇医药
    监测血糖水平不但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将血糖监测和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一起列为糖尿病治疗的五大要点。但临床中常会见到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只检测空腹血糖,而忽视了对餐后血糖的关注。

    研究表明,餐后2小时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甚至大于空腹血糖。因此,监测餐后血糖对预测及评价慢性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此外,监测餐后血糖也是为了评价和改进现有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防止降糖药物剂量过大造成低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抵消之前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所有益处。严重低血糖时,由于血管收缩、血小板凝集作用增加,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引起缺血性偏瘫,造成意识障碍并进而引起摔倒、外伤、骨折等严重损坏。

    目前血糖控制的理念是降低高血糖、防止低血糖、减轻血糖波动。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中,对空腹血糖和非空腹血糖作了如下界定:空腹血糖4.4—6.1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4.4—8.0毫摩尔/升为理想水平;二者分别大于7.0和10.0毫摩尔/升为控制较差。▲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郭立新主任 李泉)
, 百拇医药
    

    多数人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名家话血糖)

    坚持检测有助预防并发症

    “在门诊,如果我问患者,您最近血糖控制得如何?很多人会说,我测血糖是正常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但他们所说的往往只是空腹或餐后血糖,这只能反映在抽血这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它们容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准确地了解糖尿病患者近2—3个月内整体血糖水平,他们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才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然而,10个糖尿病患者中,知道糖化血红蛋白的却不到2人。”母义明教授解释道,在我国,近六成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了解病情的患者中,知道糖化血红蛋白的不到一半,这样算下来,了解它的糖友顶多两成。
, 百拇医药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这个值与血糖水平成正比。由于葡萄糖一旦与血红蛋白结合就不易分开,而红细胞的寿命通常是120天,因此,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就能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血糖整体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稳定,糖友发生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璐璐介绍,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如果能当场获得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可以使患者该指标下降1%。进而,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疾病和失明发生率下降37%,截肢或致命性周围血管病变下降43%,心肌梗死下降14%,脑卒中下降12%。小小的一点改变,可以给患者的疗效带来重大影响。▲ (杨立春)

    
, 百拇医药
    找个好榜样,一起控血糖(名家话血糖)

    同吃饭齐锻炼 分享治疗心得

    今年62岁的沈大姐是一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前几年,忽高忽低的血压和血糖,让她没少往医院跑。但今年8月,她加入了一个“糖尿病同伴支持教育小组”,血压和血糖慢慢稳定了,医药费也从原来每月数百元,降到了现在的百余元。

    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友的自我管理,有积极引导作用。但是单靠医生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院公共卫生系的费舍教授就提出,即使糖友平均每人每年有多达6个小时跟医生会面,仍有8760小时要靠自己——这就给了“同伴支持”用武之地。

    “糖尿病同伴支持计划”是2007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发起的。它的主要形式是将有相似人生经历的糖友们组织在一起,彼此聆听,讨论问题,给予支持,能分享许多医务人员没有的病患知识及经验。
, http://www.100md.com
    2011年,南京作为试点,开展了糖尿病同伴支持教育。我们医院内分泌科在长期进行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基础上,挑选了10位有医学背景的2型糖友做互助组长候选人。他们算得上是“控糖劳模”,自己的血糖控制良好,而且有充裕的时间和意愿帮助他人。我们先为这十位模范糖友进行一系列培训,如强化糖尿病基础知识,丰富自我管理技巧,学习团队管理等。随后,这些组长陆续投入各自生活的社区,每个人发展10名左右的糖友,以三种模式开展工作:第一,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共同运动、一起吃饭、电话联系等方式,与组员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并收集、管理组员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数据。第二,在社区里,作为联络者,收集组员数据,定期上传至中大医院。第三,在健康体验周时,组织糖友参与活动,引导其分享治疗心得。

    如今,沈大姐经常和“组长”、组员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从参加健身,到学习制作糖尿病营养菜、掌握穴位自我按摩等。她还自制了一套“营养食谱”:早餐,2/3个拳头大的无糖杂粮馒头,一杯脱脂牛奶;午餐,半个拳头大的杂粮饭,两个拳头大的蔬菜,三个拇指大的鱼肉或鸡肉;晚餐,小半碗米饭,一个拳头大的蔬菜,两个拇指大的鱼肉。可见,和“控糖劳模”交朋友,对糖友是莫大的支持和推动,效果可比听一场讲座更大。▲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孙子林)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