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125366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全文)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16期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是具有朴素的直观的两个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具体事物间有正反两个方向,如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运动向上升为阳,向下降为阴,古代思想家联系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向,就利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个对立和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且这种现象存在一切事物当中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这里所指的“道”是一切万物生生之道,如《道德经第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大宗师》也说:“夫道一生天生地”。由于世界的原始运动而有物,“物”的变化才产生阴阳两端,是事物变化的开始。因此说“道”也是原始之气的运动,至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活动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四十二章》故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肯定阴阳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此段老子对物生的观点,他认为:“道”是在讲述产生原初混沌之元气,这原初元气是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阴气、阳气以及和气,和气生出千差万别的物质,万物都是包含着阴和阳,阴阳混合适中,就生成新的和气,说明阴阳是有物质基础的,由天地自然规律“道”的变化而生两种不同概念,并且还说明“道”运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二是转化,即所谓“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之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有或无的统一,包括有某些朴素辩证因素,说明阴阳的原始本源为唯物的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哲学范畴。中医也是沿着唯物主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发展,因为《老子》是我国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典籍,老子本人相传是春秋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与《黄帝内经》创始时期不远,因此,《黄帝内经》受其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黄帝内经》之阴阳学说发展为系统性理论,而且与医学紧密结合,不能以老子的阴阳简说相推经验。如《天道章》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举不足”,与内经治疗相比,《内经》之阴阳学说已发展为系统性理论而且与医学相结合,不能以老子阴阳之相克说相提并论。
, 百拇医药
    阴阳思想基础是客观性、物质性

    阴阳的物质基础是“气”,最初始之气为原气,为无影无形客观存在之气,如《易经·系辞》上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始之气是混沌世界由气的运动而生太极最原始之物,原始之物运动而生两仪,两仪即阴阳,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四象即由季节气候的演变为四象,由阴阳二气的变化,才有形成一年的季节生物的生命。天地气候变化,春夏秋冬的信息活动,再进一步则演化为说明万象万物生长变化之八卦,甚则是四卦。但对产生物来讲最基本的是阴阳变化是物质基础,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于冬,”说明万物一年四季的生长收藏变化,是依据阴阳之气,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信息而赖以生长,而阴气给予万物以滋养物质赖以成形,说明阴阳都是以物质为基础。

    阴阳具有普遍性
, http://www.100md.com
    阴阳在《内经》中普及到每个角落,形体有阴阳,气血有阴阳,津液分阴阳,运动分阴阳,脏腑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始能训为“胎”,与“始”义同,即阴阳是万物变化生成之始,《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道是万物生成之元始,道由一阴阳所组成,一阴一阳可以表达天体,一阴一阳可以表达万物,一阴一阳可以表达人体,一阴一阳可以表达脏腑气血,一阴一阳可表达病的感受,一阴一阳可表达药性的升降、沉浮,因此阴阳具有广泛指导中医学的作用。

    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

    应用系指将上述各项内涵指导中医理论及临床应用及药物开发等各方面,体现了中医理论及临床都在阴阳学说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因此称阴阳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如在形态组织结构上,应用了阴阳的统一性,阴阳的相对性,说明内在联系,如脏为阴,府为阳,腹为阴,背为阳,其制衡性以统一整体,其相对性是体现相互依存性,脏为阴在内藏精气与腑在外的传导性以相对的制约,脏腑一动一静,一内一外形成统一整体。
, http://www.100md.com
    在说明生理功能方面主要应用阴阳之相对制约性,相对依存性,互用性,相对转化性,如“阳化气,阴成形”,形和气相对统一,精与气也是相对统一,精是基础,气之功能,精能化气,气能生精,这是阴阳转化。

    在病理方面则应其制衡性,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极则伤阴,阴胜则伤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即阴阳偏胜为病及其症状。治疗上也是阴阳制约,在诊断上对于病证是分阴阳证,阴阳脉,从其色泽、舌体、舌苔上均有阴阳,然要采取阳胜发热则“若虚之阴抑制之,阴胜则寒,则以温热者以补祛寒,若属于虚证,则用扶正之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王冰对此解释,阳虚之证则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证则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对虚证的阴阳辨治法。在阴阳辨治中,张景岳进一步发展阴阳互补,阴阳同根,阴阳互用的观点,《类经·疾病类》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说明辨治中也充分利用阴阳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辨证思想。
, 百拇医药
    总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也是规律性辨证思想,是认识中医的思想方法论。《内经》阴阳学说的主要核心思想,虽然起于数千年之前的朴素哲学思想,带有直观性,具体性,但以上的基本思想确深入中医各方面,是构成中医理论、临床治疗用药框架,促进中医的发展。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气固密卫外,才能发挥正常的生长作用,若阴阳失和,对立统一关系破裂,那就如同一年中有春天无秋天,有冬天无夏天,由有温而无凉只寒无热,势必造成严重自然灾害。如2010年南方五省市的南方潮湿地域而出现百年不遇严重干旱,只有燥而无湿,即是自然气候异变的结果。
, 百拇医药
    阴阳制约是阴阳事物协调关系和谐,是阴阳平顺动态平衡。《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阴阳制约的例证。如某些疾病出现风动神离之征象,必须用镇疼药以制约之,如果阴亢寒胜之病,则用阳热温经之药制约其阴。说明阴与阳、寒与热是互相制约的,也是互相斗争的过程,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以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在生理上也是同样,如《局方发挥》中说:"人身之气,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以气血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阴阳往来气血升降也是生理上的互相制约。阴阳统一互相制约平衡,存在于中医各个领域,因而是其核心学术思想之一。

    动静与消长

    动静说明阴阳存在的形式,消长说明变化的状态,阴阳永远处于动静运动变化之中,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而且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太极图》所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人之生理机能方面,气血、经脉脏腑功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但身体也是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为形,形为气,气为精,精为化",说明形体需要五味之滋养,而形体得五味之滋养后又充实人之真气,真气进一步产生精气,精气又可化生人体的一切功能,这种形、精、气、味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变化是人体静中有动,所以动和静是相对的、分不开的。周敦颐《太极图》中说:"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动不静也",可见动非不静,静非不动,动静是阴阳运动的存在基本形式,消长是阴阳运动的盛衰状态。在阴阳动态中,总有彼消此长,此长彼消的运动状态,这种状态说明事物的发展盛衰的不断变化的原因,永远处于"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变化之中。如一年节气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一年阴阳变化节气的演变。《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为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不紊乱的,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的动态变化而为万物生长之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天地动静是阴阳的精妙奥秘的变化来决定的,因而能有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盛衰变化,而且是永不停止的,人体也是一样处于阴阳动态消长的变化过程。阴阳的动静消长,是事物存在的常态,阴阳永远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如动态失常则可病态,在自然则成过寒过热、水灾、旱灾之类的自然灾害,在人体则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别论》:"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说明阴阳运动不合者阳气过亢而破散分离,则阴气就化随之而消亡,阴阳运行紊乱,刚柔不和,则十二经气就化衰绝,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百拇医药
    升降出入

    一切事物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运动,运动形成可有各式各样,但用阴阳概括可有升降出入。升降是气机在体内的运动形式,出入是内外交流的方式,无有升降出入则生命即停止。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于气之升降,互为因果,才能有事物的变化,维持天气,地气正常之流动。若出入升降停息则生命停止。

    在自然界阴阳变化更为明显,《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明天气阴阳、云雨升降的阴阳变化是自然规律。

    对于人体来讲,更是如此。《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如果阴阳升降失常则出现阳气不升,清气在下则"飧泄",浊气不降则浊气停聚于上发生"月真胀",这是阴阳反作的表现。对于五脏气机的升降也是同样,一般正常情况下是肝生左,肺降于右,心火下降,肾水上应,中央为脾土,以流注四旁,若五脏阴阳升降失常,肝气不升,则出现气机抑郁,胁满胀病症;肺气不降则出现喘咳胸闷之症;心火不降则肾水不温出现肾寒阳虚,腰痛之症;肾水不升则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口干,心烦等症,这是五脏阴阳升降无常。阴阳可以表示为内外表里的关系,外为阳内为阴,阴主外出,阳主内入,以构成人体内外的交流,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说明清阳之气向外开发以保卫肌体,浊阴精血向内入于五脏,而充养实体以内守。
, http://www.100md.com
    互根互用

    阴阳两个对立因素构成事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由于阴阳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特点。即阴以阳为基,阳以阴为本,阴脱离阳不能单独存在,阳脱离阴也不能独自生存,因此称"阴不离阳",这种阴阳互根,阳阴不但互相依存而且对方处于不断进行交流,互相补滋的关系叫阴阳互用,双方不断处于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动态关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在内为阳固守,阳在外为阴气固守,在外的阴精基础;阳在外,保卫体表,是为在内的阴精凝聚力量。因此卫外康健精津内固,阴阳互根互用。《生气通天论》也同样论述:"阴者,藏精而起幽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是蓄藏阴精而为阳气发动之根基,阳卫外,保卫体表而使在内阴精坚守,若阴阳不能相互为用,相互制衡则为病态,如《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说明阴不能胜其阳,阳胜则通血脉流动快而有力,阳气热甚加重病情则出现发狂神精志病。若阴气胜,不能胜其阳,阴经偏胜而使五脏之气机不平衡,阳气失运气滞郁滞为腹胀病。
, http://www.100md.com
    物极则反

    物极则反,是事物发展到极度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内经》对于此思想是明确的,《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极作为"穷极""穷尽"最高点,极点,说明寒达到极点或尽头则转向热;热达到极点则向寒方向转化。临床上两种情况可见于真寒转热证,如各种衰竭之阴寒证而遇感染出现反寒为热证,或偏热证,热极反阴出现各项功能下降,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其次也有指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如姚止庵说:"阴盛之极格阳于外,虚火浮动,躁扰如狂,阴证似阳之类,非真热也,寒之极也;阳盛于内,火闭不通,四肢厥冷,甚则战栗,阳症似阴之类,非真寒也,热之极也,……物极则变"。《灵枢·论疾诊尺》:"故阴主寒,阳主热,寒胜则热,热胜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变即转化,内寒胜之极而变为热,热胜之极而变为寒。

    自然界的寒暑往来也是寒转热,热转为寒,是自然的阴阳转化,如《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即重叠或累积,重复即阴寒之气重叠,累积到极点才向相反方向转化,由寒变热。阳热之气重叠,累积到极点就向相反方向转化,内热变为寒。阴阳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事物生化极变的过程也是事物发生发展毁灭而产生新事物的运动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说明事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过程是由小到大,由盛到衰,事物在成熟时已倚伏衰败的因素,当事物败亡时,也已蕴藏着新生的因素,因此事物发展就是"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化"的过程。《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此所言极即事物发展到极点,而变为另一样事物,唯物辩证论谓"演变"相应。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以及"寒甚则热,热甚则寒"都是事物转化的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对立与制衡、动静与消长、升降出入、互根互用、物极则反等,这些理论具有辩证法思想,基本反映事物动态平衡和发展盛衰的哲理过程,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论,我们应该深刻研究。

    , 百拇医药(张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经、难经类 > 黄帝内经 >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