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和谐人文素养不能少
医学承载着治病救人之崇高使命,医学就是“人学”。这些年来,社会上颇有一些人和机构将探寻目光转向了医生的人文素养。不过,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这种对于人文素养的强调,并没有真正成为医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自觉,倒更像是在患者倒逼之下的一种退守姿态、“病急乱投医”。
客观地讲,透过纷纷扰扰的医患极端事件,公众看到的是医患对立背后“人”、“人心”乃至“道德感”的种种缺失。
生命意识的缺失。医生日日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或曾经鲜活的生命。医生的治疗,理应是生命的交流、体察,而非冰冷坚硬的器物扫描。然而,现代医学过于依赖技术、器械,则必然会使得医患之间的隔膜日益加深。
平等理念的缺失。现实世界不平等的秩序很容易在医患关系之间复制、移植。医患之间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平等,也会因患者社会地位的差异而被放大。更多时候,一视同仁不过是患者一厢情愿的理想罢了。
其实,人文素养并没有多么高深,与日臻精密的医学专门知识比起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素养,更是一些人之为人的基本常识。强调人文素养,不过是一种常识的回归。
作家龙应台曾谈到,“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一个医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一般情况下,在于能否将心比心、真诚地与患者交流沟通;而在关键时刻,则体现在能否说实话、坚持真理,以无所畏惧的道德担当为民请命,这样的人,才堪称“大医”。此外,也不能单方面要求医生的人文素养,民众的人文素养同样应该引起注意。医患之间的道德关联,并非扯不清的糊涂账,而是共生互动的关系。
人文素养当然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但也不能“拿来就用”。当下之计,似乎仍需相关的制度发力,先厘清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边界,然后辅以人文素养的濡染,徐图改善。果如此,方可能使医患之间从利益共同体走向情感-道德共同体
(胡印斌), 百拇医药
客观地讲,透过纷纷扰扰的医患极端事件,公众看到的是医患对立背后“人”、“人心”乃至“道德感”的种种缺失。
生命意识的缺失。医生日日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或曾经鲜活的生命。医生的治疗,理应是生命的交流、体察,而非冰冷坚硬的器物扫描。然而,现代医学过于依赖技术、器械,则必然会使得医患之间的隔膜日益加深。
平等理念的缺失。现实世界不平等的秩序很容易在医患关系之间复制、移植。医患之间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平等,也会因患者社会地位的差异而被放大。更多时候,一视同仁不过是患者一厢情愿的理想罢了。
其实,人文素养并没有多么高深,与日臻精密的医学专门知识比起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素养,更是一些人之为人的基本常识。强调人文素养,不过是一种常识的回归。
作家龙应台曾谈到,“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一个医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一般情况下,在于能否将心比心、真诚地与患者交流沟通;而在关键时刻,则体现在能否说实话、坚持真理,以无所畏惧的道德担当为民请命,这样的人,才堪称“大医”。此外,也不能单方面要求医生的人文素养,民众的人文素养同样应该引起注意。医患之间的道德关联,并非扯不清的糊涂账,而是共生互动的关系。
人文素养当然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但也不能“拿来就用”。当下之计,似乎仍需相关的制度发力,先厘清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边界,然后辅以人文素养的濡染,徐图改善。果如此,方可能使医患之间从利益共同体走向情感-道德共同体
(胡印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