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咨询
编号:12126015
医生是为病人而活(天下名医(56))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29日 生命时报 2011.11.29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澍田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名家介绍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擅长消化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如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胆结石的内镜下取石,胰腺炎的内镜治疗等。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

    名家语录

    选择了医生的职业,就是选择了为病人活着,挽救病人生命,就是人生的意义。

    内镜室里,一个病人侧躺着,嘴里含着一根黑色胶皮管子,随着管子渐渐深入,显示屏上粉红色的消化道内壁缓慢蠕动,盛开如一朵鲜花。这便是张澍田工作的地方,其中一台设备上,贴着一张A4白纸,上面手绘了一对小白兔耳朵一样的“V”形手势,写着几个卡通的大字:不带急眼的。
, http://www.100md.com
    一大堆人在等他,还有一堆人在到处找他。“副院长”和“大夫”这两个身份,让张澍田格外地忙,不过,在“院长办公室”和“内镜室”之间,后者永远是让他觉得熟悉、亲切的第二个“家”。

    从小就会给人量血压

    对于张澍田来说,当内科医生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内科医生。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从小吃着吃着饭,就有街坊邻居来家里找父亲看病。不用检查的,父亲就边吃边问,“你哪不舒服?”需要检查的,父亲立刻放下饭碗,用听诊器听一听、摸一摸肚子、量一量血压,告诉病人要紧不要紧,用不用去医院,或者开张药方,让他们心里踏踏实实回家去。有时半夜睡得正香,也有病人来敲门,父亲二话不说拿起听诊器和血压表就走。耳濡目染,小学期间,张澍田就学会了量血压。

    那时张澍田脑海里,对内科医生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累”,第二个是“受尊敬”。父亲退休后不肯在医院出“专家门诊”,他说,都是街坊邻居,原来可以在家里看的,现在非要人去挂专家号,心里过意不去。父亲在家给人看病从来是免费的,邻居们不仅觉得方便,还省了钱,十分感激。
, 百拇医药
    考大学的时候,张澍田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对报什么专业一片茫然,还是父亲替他拿了主意。那时候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看得人心潮澎湃,从小学习数理化、做陈景润的理想激励着整整一代人。可父亲冷静地对他说,你天资没那么聪明,当个医生就行了。医生就是普通人干的事,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就行了。大学毕业后,父亲一路跟进了医院人事处,千叮咛万嘱咐领导一定要把他分在内科,因为孩子视力不好,会影响外科成绩。就这样子承父业,张澍田与内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捅破那层窗户纸

    1992年张澍田博士毕业,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消化内镜技术,内地医学界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技术的重要性。那时,他虽然做了相当多的内镜操作,但总觉得缺少某种质的飞跃,就像有层窗户纸没有捅破,阻挡着更大的进步。1994年和1995年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学习,让他豁然开朗,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这两家医院的消化科非常有名,和国外最高水平几乎同步。有一项叫ERCP的内镜技术,全名是“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也就是通过内镜,把胆管里的石头从嘴里掏出来。张澍田发现,手术时他们用了一根导丝,有了它,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这一发现让他无比兴奋,立刻拨通电话,告诉自己的导师、我国著名的消化内镜先驱于中麟教授:“他们有个导丝,特别棒,咱们是不是看看国内有没有卖的?”3个月后他从香港回来,医院已经在用这根导丝做手术了。
, 百拇医药
    对于消化科医生来讲,ERCP是一项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最难的、技术要求最高的,甚至是自残性的。张澍田拿起内镜室外挂着的厚厚铅衣给记者看,它至少有十几斤重,沉得一只手完全拎不动。ERCP是在X射线下进行的微创手术,为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医生必须穿着重重的铅衣,最长的时候一站两三个小时,夏天前身后背都被汗水捂得湿淋淋的。尽管这样防护,还是有很多医生做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脱发、白细胞下降的现象。“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是医生必须付出的代价。”张澍田说。但又脏、又累、又自残的消化科,却让人觉得有无限的乐趣。有了ERCP,胆管里有结石的病人再也不用做开腹手术了,这是创伤最小的技术,就像从嘴里把石头“捞出来”。在张澍田看来,这种治愈病人后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

    好医生是为了病人而活的

    作为副院长,张澍田对自己医院的医生有很多要求,比如“只要穿着白大褂,当病人问问题的时候,就不能说‘不知道’。”哪怕病人只是问“这个化验单在哪儿取”,就算真的不知道,也要说“您先到某个地方,到了那里再问问看。”原则就是必须想办法帮人家解决一部分问题,把事情往前推一步,而不能推卸责任。再比如,他规定,不管多大牌的专家,给病人做内镜手术前,一定要亲自向病人和家属解释并发症、可能出现的情况等。解释通了,得到病人的理解,以后就会少很多误会。
, 百拇医药
    做一名好医生,是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的。张澍田认为,做好医生和做好人一样,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他经常问别人,专家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在专业方面都差不多,但有文化支撑、哲学指导,就能成为大家,否则永远只能是专家。至今他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自己读的唐诗、《论语批注》、《孟子》等。二是要吃过苦、受过罪,知道所有东西都来之不易。上高中时住30几个人的大通铺、什么农活都干过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所以他的孩子上小学4年级开始,张澍田就不定期地把他送到农村住一段时间,而且亲自带他到农田里除草。用他的话来说,“这样的苦,孩子吃得越早越好”。三是要有丰富的阅历。阅历能培养人更开放的心态,对做人、做事、做学问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友谊医院,他也要求医生护士自己去当一次患者,挂号、看病走一圈下来,更有利于他们了解病人的心态。

    内镜中心门外的墙上,写着这样两段话:病人及家属与医生不同的认识——病人及家属认为,现代医学无所不能,应该能治好我的病;医生认为,现代医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病人及家属与医生应该达成的共识——生病、痛苦和死亡都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事情……;张澍田觉得,病人和医生之间应该像他小时候父亲和病人的关系一样,好医生是为了病人而活的,这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必不可少的。▲, http://www.100md.com(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