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199407
这辈子就干治肺癌一件事(名医天下(60))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7日 《生命时报》 2011.12.27
这辈子就干治肺癌一件事(名医天下(60))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副会长支修益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名家介绍

    支修益 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卫生部临床路径审核专家委员会胸外科专家组组长,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专家组组长。

    名家语录

    很多前辈的经验摆在那里,只有盯准一个病时,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大的。

    近段时间,有一件事让支修益教授难以接受。这便是在12月8日中国工程院新任院士名单中,出现了一位专长研究烟草“降焦减害”的“烟草院士”。可在支修益看来,该假设已被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证实为烟草公司的营销骗局。
, 百拇医药
    熟知支修益的人能理解他的愤怒,因为他这一辈子从事的事业是肺癌防治,而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8—20倍。他微博中直言,该“院士”被烟草公司用金钱所“绑架”,对中国的控烟事业极为不利。“烟草中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几百种有害物质,69种致癌物质。仅仅降低了其中的焦油含量,如何能减少健康危害?”

    “和肺癌无关的,我坚决不做”

    或许发表在网上抨击“烟草院士”的言辞显得颇为激烈,但了解支修益的从医经历后,你或许会被他的执着、敏锐、坚定所折服。

    “‘肺腑之言’是我最喜欢的4个字,因为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肺癌防治。”支教授自嘲道,“我这个胸外科主任”有点“名不副实”,胸外科的疾病有很多,而我只盯上肺癌这一个。在他看来,一个人在世上只活一辈子,有限的精力若能在一个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一点点进步,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很多前辈的经验摆在那里,只有盯准一个病时,贡献才是最大的。
, 百拇医药
    支修益是在1983年与肺癌结缘的。那时,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那时,尽管肺癌已经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但该院近80%的患者都是结核病。一起来的同事都选了肺结核专业,支修益却决定去肺癌外科。此后,与结核病相关的书、杂志、会议,他坚持执行“三不原则”:一不订二不看三不参加。但凡是与肺癌有关的,一丁点都不会放过。

    “此生只搞肺癌”的坚持,让他放弃了多个职位晋升的机会和出国留学进修的机会。因为接受这些职务的前提是,必须离开肺癌外科的临床及相关研究工作。

    直到2002年,支修益从美国迈阿密大学研修回来,被张建院长引进到当时的北京宣武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随后担任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如今,支修益的名片上至少写着7个职务,这些还不是全部,但却都离不开“肺癌”这条主线。“和肺癌防治无关的职务,我一个都不要。”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当了科主任,就不能只盯着手术刀
, http://www.100md.com
    经过近30年的磨炼与坚守,支修益逐渐在早期肺癌、局部中晚期和高龄肺癌外科手术、肺癌微创外科手术、肺癌术后辅助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问起他一路走来的成功经验,他说自己走过了“三级跳”。

    这“三级跳”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第一个阶段是未拿到高级职称以前,此时要立足本职工作,“泡”在手术台上,不管是医疗技术、还是医德医风,都要打好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当科室主任,此时不能只盯着手术刀,眼界必须放宽,要着眼于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并掌握新技术。第三个阶段是学科带头人,一个医院一个医生的技术规范很容易做到,但身为学科带头人,更应注重学科建设,推动全国领域的规范化、综合化治疗。要有疾病防治的整体概念,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中心,就是这位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阵地,也早已成为国内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范本。支修益告诉记者,“一把刀”以前是对胸外科医生的褒奖,但现在如果还只满足于做“手术匠”,不注重临床分期、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话,那就“落后”了。肺癌诊治必须建立由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和放疗科组成的肺癌多学科团队,联合起来打“组合拳”,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百拇医药
    早诊早治、微创手术、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支修益这些年一直推崇的治疗理念。“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 ”、“中日韩肺癌专题研讨会”和“中国肺癌防治策略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都是由支他一手策划并组织召开的,为我国肺癌防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支修益笑着说,等到退休时想想有过这几个健康的“孩子”,也就知足了。

    希望再多些会说“普通话”的医生

    从2004年开始,支修益教授就是《生命时报》的老朋友了。他和我们一起奋战在健康科普的一线,奉献学识和智慧。虽然科普要额外占用大量的时间,但支修益认为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我在临床工作10年后逐渐意识到,不管手术做得多好,能活过5年、10年的肺癌患者都非常之少。这是因为,来诊室找我们的病人往往都是晚期。”中国人对癌症有严重的恐惧心理,连询问病情都非常隐晦,“支大夫,我是不是那个病呀?”人们不敢面对癌症,更害怕面对死亡。然而事实上,早期肺癌手术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出去,告诉老百姓这些知识呢?”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从10多年前起,就一直热衷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宣传肺癌可防可治、强调重视早诊早治。通过健康大课堂等科普宣传,将科学的防病知识、规范的诊疗技术和最新医学进展告诉公众,帮人们消解恐惧,坦然、科学地面对癌症。

    曾担任过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府特约监察员的支修益,一直呼吁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康促进和科普宣传,鼓励中青年专家要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每年的世界癌症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和国际肺癌关注月,都可以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访谈中看到支修益的身影。令他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在跟病人或者媒体的沟通中,讲的都是生硬的医学机理。“所谓医生要说‘人话’、专家要讲‘普通话’,就是要我们的医生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作科普,去传播健康知识。在这点上,我们医学专家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支修益谦虚地表示。▲, 百拇医药(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