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医中药快讯
编号:12142048
医改重在基层 中医药大有可为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43期
     医改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卫生工作的发展。很多省市把深化医改与发展基层中医药建设相结合,取得了好成绩。2012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各省代表就此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甘肃 发展中医药助推医改

    发挥中医优势 维护居民健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发展中医药事业难得的历史机遇,甘肃省坚持“用较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原则,确定了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大力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二是要积极拓宽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中医药工作;三是扩大中医药宣传,努力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合力,搭建中医药发展良好平台;四是政府做出发展中医药的重大决策,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和倾斜政策,给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http://www.100md.com
    加大政策扶持 突出甘肃特色

    在加大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扶持方面,甘肃有六个特色:一是出台文件,提出四大优惠政策,便民利民;二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提高床位补助标准;三是制定政策,对群众使用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以及以治疗为目的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新农合全额报销,医保推行甲级目录管理;四是省卫生厅联合食药监部门,先后两次审批公布了全省范围内可调剂使用的中药院内制剂200种;五是下发文件,明确全省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的的中医药内容和经费来源;六是制定《甘肃省药用木本植物种植指导目录》,推进中医中药同步协调发展。

    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

    2011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甘肃省政府签署协议,将甘肃打造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省卫生厅成立了18个中医药示范省建设工作组,对外联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直相关部门,对下积极指导各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在2014年底全面建成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示范省。
, http://www.100md.com
    为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全行业管理,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方面,全省541家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和中医药管理科,建设标准化中药房。2011年有4所医院成功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在基层中医药工作方面,有6个县通过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验收,1个市辖区通过了全国社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的验收。(本报记者 张凌燕整理)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甘培尚)

    

    天津 “国医堂”有特色

    以“国医堂”完善服务体系

    天津市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先导,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强化中医药在社区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其中“国医堂”是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的集中体现。
, http://www.100md.com
    “国医堂”是中医诊室集中、突出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注重养生保健知识宣传,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诊疗服务区域。在“国医堂”坐诊的中医医师实行全科一站式接诊方式,即一名中医医师,既能开中医处方,又能根据患者病情,开展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敷等多种中医药治疗,使患者得到便捷的服务,体验到中医药综合的、特色的疗效。

    市财政大力支持“国医堂”建设,设立了专项经费,两年来已投入450万元。现已形成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医学中心,以第二附属医院、南开医院、中医药研究院为区域医疗中心,以区县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国医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国医堂”成为服务新阵地

    “国医堂”的创建,与中医专业机构形成互补,特别是其“简、便、验、廉”的特色,对慢性病、老年病和保健养生的良好疗效,被百姓信赖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深受老百姓欢迎,拓展了中医服务阵地。
, 百拇医药
    目前,全市76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有“国医堂”,乡镇卫生院建有47个“国医堂”,到2013年全市所有涉农区县卫生院将全部建成“国医堂”。截至目前,全市“国医堂”患者次均费用由年初的149.13元,下降到99.38元。社区医院中医药处方占总处方的51%,中医门诊比例超过30%,实现了医患双赢,特别是城乡居民中医药知晓率、满意率在90%以上。

    “国医堂”还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药阵地。通过“国医堂”内的各种中医药知识特色宣传和举办中医药养生讲座等,宣传了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增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强化社区居民中医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意识,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面,成为普通百姓获取中医药知识主渠道之一,对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规范推进“国医堂”建设,天津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对新录用的中医专业毕业生实行了为期两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现岗中医类别医师开展了500学时的转岗培训。为解决“国医堂”中医专家缺乏的现状,天津还制订了《中医人才扎根工程实施方案》,由二级以上各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各区县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老师和符合条件的副高以上退休中医师,到“国医堂”应聘,以师带徒的形式对基层中医师进行临床带教,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本报记者 向佳整理)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俊芳)
, 百拇医药
    

    安徽 “五统一”留人才保基层

    政策支持解决后顾之忧

    安徽省卫生厅出台了《关于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后,先确定了怀远、泾县、南陵等3个县开展改革试点工作,2011年后增至8县。各试点县均组织了对全县中医药机构、人员和设备等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建立全县中医药人员和设备档案,为开展试点提供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各试点均组织制订了实施方案并由县政府印发实施,确定了试点乡镇,先易后难,先乡后村,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各试点县均制定了中医药人才引进管理的暂行规定,由县人社局和卫生局负责中医药人员招聘,县中医院负责全县中医药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新聘大学生必须先在县中医院跟师带教两至三年后,由县卫生局统一安排至乡镇卫生院工作。在乡镇工作五年以上的中医药人员,择优选调至县中医院工作。县卫生局同时对全县中医药人员进行统一调配,确保每个乡镇有一至二名中医药人员,保证中医药人员能够“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同时,各试点分期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根据本地疾病谱,组织编写“十方十药”教材。
, 百拇医药
    鼓励引导当地政府将试点工作与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相结合,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既丰富了试点的内涵,又扩大了创建工作的成效,夯实了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同时,给试点县卫生局和中医院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在中医药其他项目和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农村中医药服务得到保障

    各试点县结合基层综合医改,对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先期开展试点的3个县38个乡镇卫生院中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由23个增加到38个,中医科软硬件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国家规定的中医科建设标准。通过推行“十方十药”,让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村卫生室由19%提高到80%以上。同时按照“方便群众、优化配置”的原则,对乡村中医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基本实现了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功能全覆盖。推行一体化管理后,随着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人员、药品和服务的统一管理,村级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规范性明显加强,农村居民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有了基本保障。
, 百拇医药
    通过试点,县级中医医院作为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龙头”作用得到体现,一方面发挥了技术指导、培训人员、推广技术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中医院本身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通过试点,探索了建立城乡联动协作配合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为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初步统计,3个试点县中医医院2011年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比2009年试点前分别提高19%和21%。

    实行统一调配人员后,改变了以往拿钱招不到人的状况,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试点后拥有中医人员515人,较试点前增加54.7%,稳定农村中医药队伍的机制初步建立。

    总之,全省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饮片配送、统一业务管理),促进了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本报记者 陈斐然整理)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董明培)

    
, 百拇医药
    长春 发展社区中医药

    在“十一五”期间,长春市扎实推进社区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全市5个城区中已有4个分别被评为了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的“示范区”和“先进单位”。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阵地。“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了6.07亿元,对市、县两级中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中医馆进行改造建设。经过6年建设发展,全市中医机构的硬件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中医药使用。通过“进保险”、“进目录”、“降门槛”、“提比例”、“扩范围”等扶持性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广泛应用。

    三是健全机构,强化领导。2011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统筹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百拇医药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级中医药人才缺乏的实际,积极探索了中医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的模式。目前,全市省部属、市属、区属25家医院已与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药服务对口支援的合作关系。

    五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在“治未病”、“治慢病”、“治专病”、“治疫病”等方面大力推广中医药,中医药的特殊功效受到了广泛好评,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更加认可和主动接受中医药。

    六是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北方中药材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了两个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8年以来,共组织了168名社区医生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医药工作重点为:一是加强中医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二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提高;三是加强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和中医科研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发挥中医药优势,扎实有效推进新一轮医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医药发展扶持政策;五是全面实施中医药服务促进工程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形成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本报记者 张凌燕整理)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卢福建)
, 百拇医药
    

    广东 以治未病拓展中医药服务

    治未病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

    广东省深刻地认识到“治未病”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认识到倡导“治未病”理念、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有利于开辟一条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的路径,是适应中国特色医改之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展“治未病”工作,对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弘扬中医药文化,引领健康新时尚;对拓展“名院、名科”建设思路,丰富“名医”培养内涵,充实“名校”教学内容,促进“名药”研制和“名厂”打造;对促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对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带动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为持续推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由点及面,覆盖了全省12个地市34个单位,涵盖省、市、区三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年服务量达300多万人次;完成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决策咨询专项《构建广东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政策研究》;推广服务理念,培训一批专家和师资,在全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积极与电视、网络、电台、报刊、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介合作,制作“治未病”相关媒介产品,深入社区,贴近群众,宣传普及“治未病”理念。7家县区级单位开展了儿童、孕产妇、老年人、2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有利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治未病成为推动医改抓手

    目前,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成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医改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成为新时期深入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和医改的有力抓手。

    “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形成了通力配合、上下联动的合力格局,一批中医药重大项目相继落成,中医药服务网络日臻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较“十一五”初期分别增长42%、33%。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省中医医院病床数达29657张、中医医院年诊疗总人次5053万、年住院人次84.1万,分别较2005年增长46%、69%、96%;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稳步推进,涌现出一批服务网络、平台构建模式的典型。(本报记者 徐雪莉整理) (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 李梓廉)
, 百拇医药
    

    石家庄 推进中医参与公共卫生服务

    石家庄市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为抓手,完善网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优势作用,全市中医药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领导,确保服务项目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二是实施整体推进。明确了“两个全覆盖”,即23个县(市)区全覆盖,各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为实施主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所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全覆盖。三是保障经费投入。明确要求将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从项目整体经费中统筹安排,用于中医药服务内容的经费不低于每个单项经费的10%,并统一考核。据统计,项目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累计拨付中医药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 百拇医药
    健全体系,强化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在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国医堂”。明年全市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全部设置“国医堂”。同时,在121个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创建了188个中医药特色示范性村卫生室。特别是投入近500万元,为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熏蒸床、智能通络等中医药设备。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首席中医师”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活动。三是搞好业务培训。对305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人员和68名县级业务骨干进行了培训。

    细化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规范中医药服务项目。一是信息化支撑。与专业软件公司联合研发了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对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数据库,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软件中开辟单独中医健康指导专栏,进行日常保健、中医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二是规范化考核。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指标、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分标准。抽调专家对全市项目管理、资金拨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建档率等9个指标进行考评,并将结果计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终绩效评价总分之中。三是系列化宣传。成立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专家团,举办“健康大讲堂”,编写养生保健知识手册,印制“中医健康处方”,组织了“百名市民体验中医药适宜技术”活动,受益人群达120余万人次。(本报记者 任壮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妹芝)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