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医方芍药柏皮丸考释(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内容摘要:在大量的草书医方判读相当困难而致西夏文医方解读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单个方药芍药柏(檗)皮丸的解读入手,探讨西夏文医方解读的途径。在系统梳理出中医文献中各种芍药柏(檗)皮丸不同配伍、不同记载的基础上,对同名的西夏文草书药方反复辨识,识录出了一篇基本清晰、完整的西夏文芍药柏(檗)皮丸。这一药方大致可与金代医学家刘完素的守真芍药柏(檗)皮丸勘同。
关键词:西夏医方;芍药柏(檗)皮丸;刘完素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31-04
这里考释的芍药柏(檗)皮丸是一个世纪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诸多西夏文方药之一,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编号为Инв.№911,原件照片已于1999年刊布[1]222。目前出土的西夏文医药文献中,除聂鸿音先生成功解读的两件典籍《明堂灸经》外[2]60-64、[3]60-66,大量医方中获详细释读的只有两件,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一纸方药D752-20[4][p206]、[5][p310],二是俄藏编号为ИнвNo.4384的一组医方中的三棱煎丸[6]38-53。西夏文医方释读的滞后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材料书写多用行草字体,判读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者难于兼通西夏语和中医药学两个学科的知识。不过,像三棱煎丸单个方药的解读启示我们,在暂时不能将整件的草书材料全部考证清楚之前,对单个方药一一考证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本文正是这一思路下的小小实践。
, http://www.100md.com
《俄藏黑水城文献》中ИнвNo.911共14个图版,芍药柏皮丸位于其中的第2页末至第3页首,为该组药方中的第4个。此方共8行,草书,足行12-13字不等。方药名的西夏文作白箙蠗繆硴,这里可将其音写为■ju-·ju-pie-phji-w■。史金波先生《西夏社会》一书中曾提到过的薯蓣柏皮丸[7]778,大概就是这一药方。药方名称中的“白”字常与汉字“殊”、“书”、“输”等字对音,“箙”则与汉字“豫”、“瑜”、“与”、“药”等字对音,因此将“白箙”译为“薯蓣”在语音上应该是没问题的。然而,在《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白箙”二字相连,用作汉语“芍药”二字的西夏语注音[8]7,所以,此药方中的“白箙”也可以看作是中药材“芍药”的音译。第三字“蠗”在《掌中珠》中分别用“白”、“柏”注音,《类林》则用以音译汉文中的“伯”[9]37;第四字“繆”在《掌中珠》中用“皮”注音,“蠗繆”可能就是“柏皮”或“白皮”的音译。第五字“硴”在方药中常见,正是汉字“丸”的音译。“白箙蠗繆硴”可以初步译为“薯蓣柏皮丸”、“薯蓣白皮丸”、“芍药柏皮丸”或芍药白皮丸。然考中医文献,柏皮丸与白皮丸常见,但未见有薯蓣柏皮丸或薯蓣白皮丸,而与芍药配伍者应该是芍药柏皮丸。不过,芍药柏皮丸在中医文献中随处可见,但药味组成及配伍方法皆有差别。为方便讨论,这里将中医文献中的芍药柏皮丸做一点梳理,列其最为典型者如下。
, 百拇医药
一
芍药檗皮丸,治一切湿热恶痢,频年窘痛,无问脓血,并宜服之:
芍药、黄檗(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
右为末,水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三四十丸,无时,兼夜五六服。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10]238
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
二
芍药檗皮丸,治湿热恶痢血痢频并窘痛,无问脓血并皆治之。
芍药、黄柏(已上各一两),当归、黄连(已上各伍钱)。
右为末,饭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汤下。忌油腻酒湿面等物。[11]73
, 百拇医药
金·李杲《兰室秘藏》卷下
三
芍药檗皮丸:
芍药、黄檗(各等分)。
右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白丸,温水下,食前服。[12]73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四
芍药柏皮丸,治一切脓血恶痢窘痛。
白芍药、黄柏(各一两)当归、黄连、枳壳(各五钱)。
为末,滴水丸,绿豆大,白汤下。[13]536
, 百拇医药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26
以上第一方、第二方药味组成相同,但一为水丸,一为饭丸,大小及服用法皆有所差别;第三方只有两味药,亦见于刘完素药方中,但元明之际徐彦纯所著《玉机微义》称之为钱氏芍药柏皮丸,与“守真药柏皮丸”相区分[14]7,徐彦纯文中所说的钱氏即宋初时期的钱乙(字仲联),守真即刘完素之字。显然,钱氏芍药柏皮丸应该早于守真芍药柏皮丸产生,或许守真芍药柏皮丸正是刘完素在钱氏芍药柏皮丸基础上的发展。第四方由五味药组成,见于明代孙一奎撰《赤水玄珠》,这应是更晚的发展了。有了这几个芍药柏皮丸方,我们就大致有了判读西夏文白箙蠗繆硴的基础,这里先从西夏文中的四味药的解读开始。
除上文所及的白箙外,这里尚有穲蠗、抖矱、穲诵三味药。
穲蠗之“蠗”对“柏”上文已有解说。穲,《夏汉字典》将其处理为汉语“红”的借词,该字在多处也的确用来对译汉语的“洪”。这样看来,穲蠗似乎可以理解为红柏。然而,笔者最近在一件新见的西夏文《敕赐紫苑丸》中见到礖穲、白僵穲两个药名{1},恰相当于黑水城出土汉文医方《敕赐紫苑丸》汉文医方中的大黄和地黄[15]320,这说明穲对译汉文的“黄”是可以的。因此,本文献中的穲蠗可译为黄柏,这与上述芍药柏皮丸相对应。
抖矱即当归,吴国圣先生已有考释[6]49。
穲诵之穲可对黄,上文已述。诵吴国圣先生已考释可对川楝子的楝[6]47,楝、连音同,故诵对连也可成立,因此,穲诵可以看成是黄连的音译,这也与汉文文献中的几个芍药柏皮丸方相吻合。
也就是说,这四味药中,白箙、穲蠗、抖矱、穲诵分别对应于汉文芍药柏皮丸中的芍药、黄柏、当归、黄连;非但如此,西夏文中这几味药的剂量也与汉文一致。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西夏文医方白箙蠗繆硴即芍药柏皮丸。
下面是参考汉文芍药柏皮丸对西夏文反复辨认后所作的录文及译释。, 百拇医药(惠宏 段玉泉)
关键词:西夏医方;芍药柏(檗)皮丸;刘完素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31-04
这里考释的芍药柏(檗)皮丸是一个世纪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诸多西夏文方药之一,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编号为Инв.№911,原件照片已于1999年刊布[1]222。目前出土的西夏文医药文献中,除聂鸿音先生成功解读的两件典籍《明堂灸经》外[2]60-64、[3]60-66,大量医方中获详细释读的只有两件,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一纸方药D752-20[4][p206]、[5][p310],二是俄藏编号为ИнвNo.4384的一组医方中的三棱煎丸[6]38-53。西夏文医方释读的滞后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材料书写多用行草字体,判读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者难于兼通西夏语和中医药学两个学科的知识。不过,像三棱煎丸单个方药的解读启示我们,在暂时不能将整件的草书材料全部考证清楚之前,对单个方药一一考证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本文正是这一思路下的小小实践。
, http://www.100md.com
《俄藏黑水城文献》中ИнвNo.911共14个图版,芍药柏皮丸位于其中的第2页末至第3页首,为该组药方中的第4个。此方共8行,草书,足行12-13字不等。方药名的西夏文作白箙蠗繆硴,这里可将其音写为■ju-·ju-pie-phji-w■。史金波先生《西夏社会》一书中曾提到过的薯蓣柏皮丸[7]778,大概就是这一药方。药方名称中的“白”字常与汉字“殊”、“书”、“输”等字对音,“箙”则与汉字“豫”、“瑜”、“与”、“药”等字对音,因此将“白箙”译为“薯蓣”在语音上应该是没问题的。然而,在《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白箙”二字相连,用作汉语“芍药”二字的西夏语注音[8]7,所以,此药方中的“白箙”也可以看作是中药材“芍药”的音译。第三字“蠗”在《掌中珠》中分别用“白”、“柏”注音,《类林》则用以音译汉文中的“伯”[9]37;第四字“繆”在《掌中珠》中用“皮”注音,“蠗繆”可能就是“柏皮”或“白皮”的音译。第五字“硴”在方药中常见,正是汉字“丸”的音译。“白箙蠗繆硴”可以初步译为“薯蓣柏皮丸”、“薯蓣白皮丸”、“芍药柏皮丸”或芍药白皮丸。然考中医文献,柏皮丸与白皮丸常见,但未见有薯蓣柏皮丸或薯蓣白皮丸,而与芍药配伍者应该是芍药柏皮丸。不过,芍药柏皮丸在中医文献中随处可见,但药味组成及配伍方法皆有差别。为方便讨论,这里将中医文献中的芍药柏皮丸做一点梳理,列其最为典型者如下。
, 百拇医药
一
芍药檗皮丸,治一切湿热恶痢,频年窘痛,无问脓血,并宜服之:
芍药、黄檗(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
右为末,水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三四十丸,无时,兼夜五六服。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10]238
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
二
芍药檗皮丸,治湿热恶痢血痢频并窘痛,无问脓血并皆治之。
芍药、黄柏(已上各一两),当归、黄连(已上各伍钱)。
右为末,饭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汤下。忌油腻酒湿面等物。[11]73
, 百拇医药
金·李杲《兰室秘藏》卷下
三
芍药檗皮丸:
芍药、黄檗(各等分)。
右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白丸,温水下,食前服。[12]73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四
芍药柏皮丸,治一切脓血恶痢窘痛。
白芍药、黄柏(各一两)当归、黄连、枳壳(各五钱)。
为末,滴水丸,绿豆大,白汤下。[13]536
, 百拇医药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26
以上第一方、第二方药味组成相同,但一为水丸,一为饭丸,大小及服用法皆有所差别;第三方只有两味药,亦见于刘完素药方中,但元明之际徐彦纯所著《玉机微义》称之为钱氏芍药柏皮丸,与“守真药柏皮丸”相区分[14]7,徐彦纯文中所说的钱氏即宋初时期的钱乙(字仲联),守真即刘完素之字。显然,钱氏芍药柏皮丸应该早于守真芍药柏皮丸产生,或许守真芍药柏皮丸正是刘完素在钱氏芍药柏皮丸基础上的发展。第四方由五味药组成,见于明代孙一奎撰《赤水玄珠》,这应是更晚的发展了。有了这几个芍药柏皮丸方,我们就大致有了判读西夏文白箙蠗繆硴的基础,这里先从西夏文中的四味药的解读开始。
除上文所及的白箙外,这里尚有穲蠗、抖矱、穲诵三味药。
穲蠗之“蠗”对“柏”上文已有解说。穲,《夏汉字典》将其处理为汉语“红”的借词,该字在多处也的确用来对译汉语的“洪”。这样看来,穲蠗似乎可以理解为红柏。然而,笔者最近在一件新见的西夏文《敕赐紫苑丸》中见到礖穲、白僵穲两个药名{1},恰相当于黑水城出土汉文医方《敕赐紫苑丸》汉文医方中的大黄和地黄[15]320,这说明穲对译汉文的“黄”是可以的。因此,本文献中的穲蠗可译为黄柏,这与上述芍药柏皮丸相对应。
抖矱即当归,吴国圣先生已有考释[6]49。
穲诵之穲可对黄,上文已述。诵吴国圣先生已考释可对川楝子的楝[6]47,楝、连音同,故诵对连也可成立,因此,穲诵可以看成是黄连的音译,这也与汉文文献中的几个芍药柏皮丸方相吻合。
也就是说,这四味药中,白箙、穲蠗、抖矱、穲诵分别对应于汉文芍药柏皮丸中的芍药、黄柏、当归、黄连;非但如此,西夏文中这几味药的剂量也与汉文一致。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西夏文医方白箙蠗繆硴即芍药柏皮丸。
下面是参考汉文芍药柏皮丸对西夏文反复辨认后所作的录文及译释。, 百拇医药(惠宏 段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