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2141464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下) ——与梅国强教授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56期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下),与梅国强教授商榷,咽中伤非咽部受到损伤不能语言非失语之证,宜先治水的茯苓甘草汤非治水就是治厥之方,厥阴病无热结旁流证,必郁冒汗出而解乃误衍之句
     “咽中伤”非咽部受到损伤 “不能语言”非失语之证

    讲义说:“少阴病证见咽部受到损伤,局部溃烂,并波及会厌部则见语言不利,声音不出。此邪热与浊痰阻闭咽喉,熏蒸腐化所致。”

    据报导上海用“苦酒汤”治所谓“慢性咽炎”之效果很好。(见1991年5月20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患者“咽中伤生疮”,未言及疼痛,不必有“局部溃烂”,只是感咽喉不舒耳。《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肾少阴经脉动为属邪所侵,致其咽部今之所谓滤泡增多增大,而为“咽中伤”者,即“咽中生创”也。古代无“疮”字,只作“创”。其“疮”字始见于《玉篇》,且“疮”与“伤”为互训,《说文·人部》说:“伤,创也。”《说文·刃部》则说:“刃,伤也,以刃,从一,创,或从刀,仓声。”是“伤”、“创”二字互训之—例也;《广雅·释诂》卷—上说:“伤,创也。”《广雅·释诂》卷四上则说:“创,伤也。”是“伤”、“创”二字互训之又一例也。“伤”、“创”同义,古人必不复出,疑“生疮”二字为“咽中伤”之古注语误入正文所致。

    《灵柩·忧恚无言》篇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人之运气以为语言时,始则气清而语音如常,稍多说话则气浊痰附,发音难出,此所谓“不能语言”者,此“能”字当读“耐”。古籍中多有以“能”作“耐”读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而《针灸甲乙经》卷六第七载此文则作“耐冬不耐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