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0394
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模式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2. 海淀模式(2005年7月18日):新成立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医疗、文化等公益单位,公共委是区政府的特设机构,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是平行关系,但没有公共行政权力,共有26家区属医院以"契约式"模式纳入公共委管理。2011年5月,又在全市范围内设立隶属卫生局的“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统一管理市属22家医院。

    3. 上海“申康”模式(2005年9月9日):设立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是正局级的国有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行政上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是23家市级综合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内部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由卫生、财政、医保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是“申康”的最高决策机构,行使重大决策权、资产受益权及相关人事权。

    4. 无锡模式(2005年9月29日):通过设立与卫生局平行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医院管理中心”,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责,承担起“办医院”的职能。全市公立医院与市卫生局脱钩,卫生局长由市属医院的“总院长”变成全市卫生资源的“大管家”,腾出精力主抓全市卫生发展规划、发展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对医院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充当“管医院”的角色。

    5. 山东潍坊模式(2005年12月):将原来分散的权力集中到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只对卫生局负责,不再疲于应付多头管理。管办职能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分开,由卫生行政部门内设机构承担分开的管、办职能。潍坊在市卫生局成立了卫生监督处,作为公立医院的监管机构。同时设立了总会计师管理办公室,代行公立医院“办”的职责。

    6. 成都模式(2010年1月5日):国资委下设副局级的医院管理局,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将对市属公立医院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卫生局专注于行业监管,履行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质量监管等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