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458889
颈椎病:“牵”出4要素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0日 医药经济报
     编者按:随着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呈现出普遍化、年轻化的趋势,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着手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其中备受关注的“职业病定义”一项或有较大改变。颈椎病、鼠标手等白领易患疾病有望纳入职业病目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多数颈椎病患者仍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无须手术治疗,而颈椎病也是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的常见疾病之一。那么,社区康复医师在治疗颈椎病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受访嘉宾】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教授 燕铁斌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全科医生 曾玥

    据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全科医生曾玥介绍,中药外治结合牵引康复治疗是颈椎病比较常见的综合治疗方式,简单易行,在各级医院中开展较多。曾玥进一步介绍道,中药外治是以各种不同中药制成的膏药敷贴患处,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等作用;而牵引康复治疗则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改善和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燕铁斌教授看来,中西药可以消炎止痛、改善循环缓解临床症状,但若要达到疾病的长期缓解,关键还在于综合的康复治疗。燕铁斌表示,颈椎牵引是康复治疗中较为简便的一种方法,除了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等作用外,还有助于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使错位的关节得到复位。

    虽然颈椎牵引比较常用易行,但燕铁斌也指出,在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选择合适的体位、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牵引体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适合卧位

    颈椎牵引体位分为坐位与卧位两种,对于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两者疗效并无太大的差异,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也可根据各自临床条件和传统习惯选择,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

    但是,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人群,燕铁斌认为,卧位牵引更为安全舒适,有利于脑供血。卧位牵引还可减轻心脏负荷,防止直立位低血压,并且可减轻头部重量对颈部脊柱的负荷,降低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压力及颈肌的张力,从而提高牵引的有效治疗量。
, http://www.100md.com
    牵引角度:按病变部位而定

    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若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若病变主要在下颈段,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之间,治疗时可根据患者舒适度来调整牵引的角度。

    治疗初期,宜选用较小的后伸角度,逐渐增加至10°。牵引角度为后伸15°时,作用力正好沿中上段颈椎的轴线,该角度对维持颈椎的弧度及调节颈椎内外平衡最为合适。

    若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已经消失,最大应力作用较正常曲度下牵引时下移一个椎间隙,牵引早期应在0°~10°,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因为中立位或屈伸10°内,牵引时椎间关节部的应力值、位移量都较小,均在椎间关节承载范围内,可作为牵引的适应期。若因上位关节突骨质增生前移引起椎间孔狭窄,可选择后伸10°~20°,以拉大椎间孔;若因椎间关节半脱位引起神经根受压,可在前屈位牵引,使其复位。
, http://www.100md.com
    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0%~20%

    颈椎间盘是整个颈椎承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外力负荷的作用下,椎间盘组织能发生轻微位移形变,但前提是要保证颈椎稳定性。燕铁斌认为,牵引的重量应该结合患者的自身体重以及其本身基础状况来定,一般来说,牵引重量通常介于患者体重的10%~20%。

    初始重量采取较轻的重量,如6kg开始,以后根据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适当增加,并随时调整,以颈部感到舒适及牵引后肩背无反应性疼痛为度。切忌牵引过度,否则会引起领部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的牵引刺激而加重病情。

    牵引时间:连续牵引以10~20分钟为宜

    连续牵引10~20分钟为宜,牵引时间超过20分钟以上,患者有不舒服感;而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每天1次,10~15天为1个疗程。持续牵引多在小重量牵引时采用,稍长时间的小重量维持牵引能有效消除肌痉挛,调整颈椎内外平衡;间歇牵引则多在较大重量牵引时采用,能有效拉开椎间隙。临床上,多以持续牵引配合间歇牵引效果较好,可克服持续牵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燕铁斌同时提醒社区医生,在使用牵引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体健的人群则可适当加大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牵引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牵引,立即查找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http://www.100md.com(文 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