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应重视文化传承
随着振兴民族文化的时代潮流,近年中医学界兴起了对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热潮,但在现实中却发现曾经拥有的许多宝贵经验正在逐步丢失。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中医学术流派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怎样传承?
笔者以为,我们除应着重传承中医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独特的诊疗经验外,对形成学术流派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各种不同文化是形成各地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根基。
流派是怎样形成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提出,中医学流派构成有三个要素:一是以学术观点、学说为核心要素,必须有理论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有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三是有一支通过师承或私塾的途径,能继承这种学说理论、学术观点的人。这一观点思路清楚,颇有概括性。
此外,笔者认为,中医流派应该具备三个特点:
, http://www.100md.com
首先是独特的学术思想。没有独特的学术思想谈不上“派”,所谓学术思想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炼升华成为理性的见解。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构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元素。
其次是独到的诊疗经验。是在学术思想指导下的独具特点的临床诊疗经验。
再次是形成若干代代相传的人才链、学术链。流者流传,派者派别,有流而成派。如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中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形成了一个人才链和人才群体。
如果换一种角度说,学术思想属于“道”的范畴,那么临床诊疗经验属于“术”的范畴。两者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只有“术”,没有“道”,既不能构成学术流派,也难以长期流传。当然只有“道”没有“术”,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道”与“术”两者不可或缺,从而形成代代相传的学术流派,并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 百拇医药
流派的形成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是一种由自然、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生活方式中提炼出来的精神品格。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形成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两大系统(或称流派)。
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两者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中医药文化才是真正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道”,这样的“术”可以长久。“道”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和见识。追求学问不仅仅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追求人生的觉悟和智慧,提升人生的品格和境界。
中医学流派的形成也与该时代、地域文化影响密切相关,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土壤和根源。例如:我国有不少地域性医学流派:孟河医派、新安医派、燕京医派等等,其形成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例如,上海地区的“海派文化”缔造了“海派中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开放的通商口岸,西方科学进入中国。在上海中医受到重创的同时,却同时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汇通;近代上海是远东第一经济中心,经济的繁荣为各中医名家办学校、办医院诊所、办报刊、办药厂、开药店提供了各种金融手段,也吸引了海内外中医人才来到上海。
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及新文化运动等对“海派中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海派中医”“开放、兼容、吸纳、创新”的特点。裘沛然先生说:“海派”是无派之派,即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各派均归于海,精英高才,聚集上海,汇集成派,学术海量,不拘一格,吸收众长。可见,地域文化是影响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基因。
从文化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意义重大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 我们应“用文化阐释医学;从医学解读文化”。而现代教育存在的缺陷是:自然科学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成果的存在,人文科学也没能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韩启德院士说:现代医学技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它像脱缰的野马,速度和方向越来越难以驾驭,其原因就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脱离。
, 百拇医药
同样道理,中医流派的学术经验不仅是一份物质财富,而且是一份珍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我们不仅要求传承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也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否则就有挂一漏万之虞。
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学术流派的真谛
文化是影响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基因,因此若要深刻领会中医学术流派的真谛,必须从其人文思想作为切入点。如:裘沛然先生便认为,医学就是人学,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导致人类疾病或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紧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所以讲医学是人学。裘沛然是孟河医派丁甘仁氏流派的传人之一,所以要研究裘老学术思想,必须了解其“医学就是人学”的文化思想,才能识契真要。
有助于传承人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把握客体的一种理性的精神方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认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医学流派的领军人物往往对于自然和人体生命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我们应该加以挖掘和传承的。
当前部分中医“开着中医的方子,实际体现的是西医的灵魂”,一定程度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在传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同时,应该从“知其所以然”角度认真剖析经验背后的思维方式,不仅学其形,而且学其神。
有助于提高中医传承人的文化素质
我们通过挖掘研究中医学术流派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使中医药传承人在传承学术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逐步锤炼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形成正确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类自身,成为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有思想、觉悟和智慧,有一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中医药人才。, 百拇医药(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笔者以为,我们除应着重传承中医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独特的诊疗经验外,对形成学术流派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各种不同文化是形成各地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根基。
流派是怎样形成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提出,中医学流派构成有三个要素:一是以学术观点、学说为核心要素,必须有理论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有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三是有一支通过师承或私塾的途径,能继承这种学说理论、学术观点的人。这一观点思路清楚,颇有概括性。
此外,笔者认为,中医流派应该具备三个特点:
, http://www.100md.com
首先是独特的学术思想。没有独特的学术思想谈不上“派”,所谓学术思想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炼升华成为理性的见解。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构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元素。
其次是独到的诊疗经验。是在学术思想指导下的独具特点的临床诊疗经验。
再次是形成若干代代相传的人才链、学术链。流者流传,派者派别,有流而成派。如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中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形成了一个人才链和人才群体。
如果换一种角度说,学术思想属于“道”的范畴,那么临床诊疗经验属于“术”的范畴。两者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只有“术”,没有“道”,既不能构成学术流派,也难以长期流传。当然只有“道”没有“术”,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道”与“术”两者不可或缺,从而形成代代相传的学术流派,并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 百拇医药
流派的形成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是一种由自然、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生活方式中提炼出来的精神品格。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形成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两大系统(或称流派)。
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两者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中医药文化才是真正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道”,这样的“术”可以长久。“道”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和见识。追求学问不仅仅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追求人生的觉悟和智慧,提升人生的品格和境界。
中医学流派的形成也与该时代、地域文化影响密切相关,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土壤和根源。例如:我国有不少地域性医学流派:孟河医派、新安医派、燕京医派等等,其形成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例如,上海地区的“海派文化”缔造了“海派中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开放的通商口岸,西方科学进入中国。在上海中医受到重创的同时,却同时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汇通;近代上海是远东第一经济中心,经济的繁荣为各中医名家办学校、办医院诊所、办报刊、办药厂、开药店提供了各种金融手段,也吸引了海内外中医人才来到上海。
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及新文化运动等对“海派中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海派中医”“开放、兼容、吸纳、创新”的特点。裘沛然先生说:“海派”是无派之派,即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各派均归于海,精英高才,聚集上海,汇集成派,学术海量,不拘一格,吸收众长。可见,地域文化是影响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基因。
从文化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意义重大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 我们应“用文化阐释医学;从医学解读文化”。而现代教育存在的缺陷是:自然科学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成果的存在,人文科学也没能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韩启德院士说:现代医学技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它像脱缰的野马,速度和方向越来越难以驾驭,其原因就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脱离。
, 百拇医药
同样道理,中医流派的学术经验不仅是一份物质财富,而且是一份珍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我们不仅要求传承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也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否则就有挂一漏万之虞。
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学术流派的真谛
文化是影响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基因,因此若要深刻领会中医学术流派的真谛,必须从其人文思想作为切入点。如:裘沛然先生便认为,医学就是人学,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导致人类疾病或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紧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所以讲医学是人学。裘沛然是孟河医派丁甘仁氏流派的传人之一,所以要研究裘老学术思想,必须了解其“医学就是人学”的文化思想,才能识契真要。
有助于传承人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把握客体的一种理性的精神方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认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医学流派的领军人物往往对于自然和人体生命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我们应该加以挖掘和传承的。
当前部分中医“开着中医的方子,实际体现的是西医的灵魂”,一定程度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在传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同时,应该从“知其所以然”角度认真剖析经验背后的思维方式,不仅学其形,而且学其神。
有助于提高中医传承人的文化素质
我们通过挖掘研究中医学术流派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使中医药传承人在传承学术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逐步锤炼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形成正确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类自身,成为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有思想、觉悟和智慧,有一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中医药人才。, 百拇医药(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