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国医大师何任
追忆国医大师何任
何任,1921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他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他创立的“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治疗肿瘤12字原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屡获奇效。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2月23日逝世。
但留仁心在人间 ——“国医大师”何任献身中医药事业追记
70年行医,救治病人无数;几次上书,为中医事业鼓与呼。2月23日,浙江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何任离我们而去,享年93岁,告别会于3月1日在杭州举行。这两天,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无数接受过何老治疗的病人陆续从各地赶来,深深怀念,万分不舍。
, http://www.100md.com
何老走了,留给身后的是一份宁静,而他的生前身后事,却让千千万万的医者、患者荡气回肠。
49岁的老陈是胃癌患者,但脸色红润,底气很足,不像个病人。老陈说,2007年他得了胃癌做了胃切除,“听人说,省里看肿瘤最出名的就是何任大师,我就挂了何老的门诊,两个字:有效。你们看,我现在精神、身体都好得很。”
“不管是有钱没钱的,何老有求必应,从不拒绝人,还不断给病人加号。”原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葛琳仪说,何老德高望重,妇科、内科肿瘤等医疗成就让后人难于望其项背,而他的医德更让人肃然起敬。就在逝世之前一个多月,年事已高、拖着虚弱身体的何老还坚持坐诊,他说“他们都是我的老病人,半年前约的号子,不看他们会很失望的。”
何任192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26岁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权威版本。中医界素有“南何北刘”之说,“何”即指经方大师何任,“刘”指北京中医名家刘渡舟。他擅治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在治疗肿瘤时,强调“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十二字法则。行医70年,经他之手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许多病人是在几乎放弃治疗后又经他手挽回生命。
, 百拇医药
何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他创制的“和胃止痛散”,对溃疡病、胆囊炎、肠炎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已被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制成“脘腹宁”膏剂,试用于临床,效果颇佳。1987年他根据临床积累的经验,研制的具有和胃、醒酒、消胀、助消化作用的“舒胃宝”,已正式投产,为中医药事业增添了光彩。
对妇科病,何任则继承家学,多采用傅青主方,以取其“论极精详,方皆平易”之长。治疗急诊有胆有识。一次在治疗一位误食野蘑菇中毒患者时,在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他以玉枢丹为主药,用中药治愈了这位重病人。
“前两天刚刚去看过他,没想到这么快……”自何老生病以来,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肖鲁伟隔三差五去看望,“我们虽没共事过,但经常接触。何老虽多病缠身,但一直很坚强,很乐观。何老一生对中医学院贡献最大,中医根底最深。”
王锡贞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毕业生、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她说,1981年,在何任的主持下,浙江中医学院在北京召开首届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何任代表中方作学术报告。学院的《学报》从1977年创刊至今,每期都有何老的文章,这在全国中医界是绝无仅有的。何老的事迹已载录于英国剑桥名人录。“名师风范永记心间,我要以良好的医德医术救治患者。 ”王锡贞说。
, 百拇医药
1990年,何任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招收两名中医高徒。对于自己的弟子,他竭其所知,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何老是浙江省中医发展的宗师,每当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都会有何老发出的声音。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何任高瞻远瞩,联合山东中医学院张灿岬教授等十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中医专家上书国务院,恳切希望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系统。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从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了自己专职的政府行政机构。1990年,何任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再次上书,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加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一些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
何若苹,何任大师的小女儿,省级名中医,擅长治疗内科、妇科、肿瘤等疾病。在何若苹心中,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勤奋和宽容的人。“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注重实事,不张扬、不虚浮,做一个正直的人、朴实的人。” (于伟)
, 百拇医药
缅怀大师 传承发扬
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了何任国医大师去世的消息后,心绪难平。一方面对失去了一位中医的老前辈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为传承中医而感到责任重大。
我作为一名中医青年传承者,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并未曾见过何任老先生,但我生活在一个中医世家,我能够想像何老先生一生的诉求,那就是让自己一生的中医经验传承后世,为天下沧生解除疾苦。
国医大师——中华民族的国医瑰宝。现在都已经年过七旬,甚至年龄更高。他们在享有这些称号的同时,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忧。责任对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说,他们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每一位都为中医药事业献出了一生。老一代中医前辈,他们早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可只要身体允许,哪一位不是继续在为民造福,教学带徒?!用“悬壶济世”来形容这些老前辈是再贴切不过了。而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 http://www.100md.com
作为陕西省中医青年传承者,我经常参加各种与中医相关的活动,当我见到张学文大师、杜雨茂、刘云山、黄保中、姚树锦等陕西的中医老前辈时,在敬重他们的医术医德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老人们的风范,感觉到作为一名医者的仁慈之心,哪一位老人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不是爱护有加,无私教授。一颗颗无私的心,只为能把自己毕生的经历和所学传承给年轻一代,让中医学发扬光大,世代流传。
愿何任大师在天之灵得到慰藉。我愿像前辈一样用毕生的精力学习中华医学,带领后来者继续迈入中医的发展道路。也祝愿已达高龄的各位中医前辈,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姚蕤 西安树锦国医馆)
半日相处 终生难忘
, http://www.100md.com
何老去世的消息,我是当天从中国中医药报社得知的。报社要通过我了解一下相关的纪念活动,以便配合报道。我握着电话一时语塞,因为我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半年前,何老那从三楼走上四楼的身影,那苍老而有力的双手,那慈祥而睿智的双眸。
那是去年8月1日。我们完成了《丹溪医学大成》书稿后,想请国医大师何老作序。下午四点半,我打电话到何老家,想告诉他我的请求,准备约好时间将资料送去。
电话打通后,正好是何老接听,“明天你来的话我就等你,8点半到9点我在家。”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在何老家楼下恰巧碰到何家阿姨。她一边领着我上四楼何老的书房,一边说,何老说过了你要来。书房实际上是居室中的一间朝南的卧室改造而成的,墙上挂着何老写的诗,书桌上摆着何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合影;桌上还有一尊何老的立像,笑容可鞠地向来客致意。
何老的卧室在三楼。不一会何老从三楼走上来,我忙迎上去要搀扶他。他连连摆手,说我自己来,你坐。何老穿了件白色短袖衬衣,皮肤白皙,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我说,我原来就在中医药研究院。何老说:“知道,知道,我们两个单位在一起,是邻居。”他接着说:“我很尊重潘老(指潘澄濂,系原省中医药研究院前身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我毕业后一直跟随潘老临证和文献研究),文革中我们都靠边了,我的压力比他要大得多,毕竟我有这么多学生。”说着,何老笑了起来。
, 百拇医药
说话间,何老拿出一罐饮料,用餐巾纸擦了擦罐口,递给我。谢过何老,我忙谈起正事。我递上《丹溪医学大成》书稿,告诉何老书稿编写的由来,写作过程及主要作者。何老边看边说:“丹溪是大家,内容确实不错,《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很有影响。”我在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曾整理编写了《丹溪医集》一书,于199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想必何老对此事有印象。
何老接着说,“增秀(指盛增秀,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搞文献多年,工作踏实;刘时觉(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是我们学校研究生毕业的;你的杂志(指《浙江中医药》内刊)我都看到,内容蛮好,政策性强,有指导意义,你的文笔不错。”
《浙江中医药》内刊自2003年刊发以来,一直得到了何老的关心和支持,去年初,我收到何老送给我的《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后,撰写了“读《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有感”一文, 在2011年第2期刊出。何老对此事念念不忘,他说的“文笔不错”主要是指这件事。
, 百拇医药
何老翻读着书稿,不时地停下来仔细审阅。他说:“我相信你们的实力,你们搞的东西不会差。翻读完书稿,何老说,书稿很好,我给你们推荐!”
何老从书稿的编写谈起了古医籍整理的意义,强调中医要有中医的思维。他语重心长地说,做中医的就要有经典功底,要有中医思维。何老是文献研究专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被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他说:“我治疗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都受到了古医籍的启发。何老遇重病大症,常以经方取效,这是宗法于仲景;治疗时病,轻清渗解,用的是温病学派法则。他说,我们不是死抱经典不放,但经典毕竟是中医的基础,没有经典,中医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可惜的是,现在读经典的人不多了。中医可不能没有根啊!”
何老说,现在中医的人是不少了,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中医思维。他说,王国强部长曾经强调,中医一定要有中医思维。对于中医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 百拇医药 何老接着说,还有一个医德问题。他说,从孙思邈“大医精诚”到现在,可以证明中医是最讲医德的。清末时期,施今墨12条原则,主要内容就是讲医德。何老说:“对于医德,我在学校里是反复讲的,一直强调律身唯实,待人唯诚(真),只要是诚,只要真,哪怕说错了也没问题,总会被理解的。现在正面教育的太少了,要重视正面引导,要抓医德教育。现在尤其需要提倡医德。”他说,许多人开大方,一张方动则上千元,太过了。这也是医德问题。是否真的需要这么贵重的药,要为病人想一想。
年逾九旬的何老仍坚持门诊看病,他经常想到如何避免病人的麻烦,对于许多病人,在看过一次后,常告诉病人下周接着服用就可以了。何老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病人省点挂号费。古人说“不使人间造孽钱”。何老解释,这个“造孽”也包括了索取不义之财。何老要求正正规规做人,呼吁正面教育。
在省政府举办的祝贺何老荣获国医大师光荣称号的表彰会上,何老说,别人名声在我之下的,我应该多想想别人,从医术、医德、医风等各个方面协助别人、帮助别人;别人名声在我之上的,我应该多想想自己,如何从医术、经验、阅历等各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就是国医大师的宽阔胸襟。
, 百拇医药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半天,我不忍心继续打扰何老,起身告辞。我提议与何老拍照留念,何老欣然同意。
临别时,何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送给我,上题“仁潮医家雅属 何任 辛卯仲夏”。何老还答应我的请求,安排时间,对中医思维、对医德、对传承、对发展、对提高疗效作系列专题采访,没想到,这次采访成了难以完成的心结。
国医大师何老对中医传承发展的关心,对中医医德、中医思维方法的推重,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期待,对中医事业的钟爱,将永远激励着我! (施仁潮)
斯人已去 风骨犹存
, http://www.100md.com
惊闻国医大师何任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震我心碎,中医界又失去了一位宗师。
我于2009年春季与父亲共同编纂先祖父孙镜朗的医案,在该书即将杀青之际,为使该书增辉,便向何老去信请题写书名,当时何老正在住院,未能马上题写,事隔三月,我收到了何老的信函,除题写的书名外,还写了一封信,信中对迟未题写书名表示歉意,我收到信后甚为感动,国医大师能这样平易随和,况且九十高龄,还事事恭行,令后生晚辈想未曾想,自此我便与何老飞鸿频繁,每有疑义,便去信请教,何老则一点灵犀,记得一次去信向何老请教,我们在校大学生,除学习教材外,课外要读哪些书能有助于提高,何老回信以十一字告之“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之书”,短短之言,寓意勉励,今何老身去也,其教诲仍历历在目。
何老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何公旦,江浙一带,颇负盛望,誉满江南。何老医术得自家传,于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何老为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创办者,并担任首任院长。何老为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为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何老对仲景学说造诣精炼。1982年出席卫生部第一次“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代表中国学者作《伤寒论》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学术报告,深得赞誉。1985年应日本汉方医界和东京医药专科学校邀请,去日本讲学,作“《金匮要略》之研究”的学术报告,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又应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约求将所著《金匮要略新解》译为日文出版,作为日本学者学习《金匮要略》之教材。1997年应香港医事技术学会等邀请,去香港访问讲学,载誉而归。1997年获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证书。1999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国医楷模”称誉,事迹载入剑桥世界名人录。2006年,何老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 百拇医药
何老桃李满天下,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但为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及函授生等讲学授业,同时还应邀为北京、长春、黑龙江、上海等中医院校讲学。1990年,何老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招收学术继承人。1993年,何老更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成立了“何任中医基金会”,奖励在中医药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生。2008年9月,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继承高级研究班”,何老应邀前往北京,为培训班作精彩报告,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称赞和全体学员的极度推崇。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带教高徒、博士后。对于弟子,何老竭其所知,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尽心传授。
何老对中医药事业赤胆忠心,当代中医发展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何老不但均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十老上书”的发起人、领导者。2006年,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科学”之名在网上大搞“取消中医”的签名,何老为此专门撰写《抚今忆昔说中医》一文,严厉驳斥这种行为的无知、无耻,并深刻阐述由此对中医界的警示和我们的应对措施,他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医的尊严。
, 百拇医药
何老著作等身。1958年出版的《金匮要略通俗讲话》至今已发行十万余册。1947年由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出版了《中医实用学》一、二、三集,1960年出版了《金匮要略归纳表》,1966年出版了《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1978年编印了《何任医案》,1981年出版了《何任医案选》,1985年出版了《金匮要略提要便读》,1986年出版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函授讲义——金匮要略》,1990年出版了《金匮要略语译》,其他诸如《金匮燃犀录》、《金匮百家医案评议》、《何任临床经验辑要》、《诗意流年》、《何任医案经验集》、《砚边残墨》、《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何老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77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创刊至今,从第一期起,每期都有学术论文刊出,35年来从未间断。
何老最后一部著作是由他自署款的《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刚一问世,何老便寄赠与我,真没想到这部书成为了诀别纪念,该书展现了一代国医大师丰富的人生画面,深厚的国学根底及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该书收录了13个典型病案,是何老从医70年临床经验的缩写,卓有成效地为从医者、从文者、研究者、收藏者提供了融医学、文化、艺术为一炉的医学佳作。何老的书法,苍劲有力,脉案提要列于前,药味君臣居于中,按语评释附于后。他既是活人法宝,又是艺术佳作,与该书同时寄赠的还有一副题词,“好书万卷读非多”这是大师对我最后的鼓励,也是对我们新一代中医学子最崇高的教诲。
何任大师永远活在每一位中医人的心中。 (孙相如 湖南中医药大学)
, 百拇医药
何任,1921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他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他创立的“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治疗肿瘤12字原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屡获奇效。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2月23日逝世。
但留仁心在人间 ——“国医大师”何任献身中医药事业追记
70年行医,救治病人无数;几次上书,为中医事业鼓与呼。2月23日,浙江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何任离我们而去,享年93岁,告别会于3月1日在杭州举行。这两天,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无数接受过何老治疗的病人陆续从各地赶来,深深怀念,万分不舍。
, http://www.100md.com
何老走了,留给身后的是一份宁静,而他的生前身后事,却让千千万万的医者、患者荡气回肠。
49岁的老陈是胃癌患者,但脸色红润,底气很足,不像个病人。老陈说,2007年他得了胃癌做了胃切除,“听人说,省里看肿瘤最出名的就是何任大师,我就挂了何老的门诊,两个字:有效。你们看,我现在精神、身体都好得很。”
“不管是有钱没钱的,何老有求必应,从不拒绝人,还不断给病人加号。”原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葛琳仪说,何老德高望重,妇科、内科肿瘤等医疗成就让后人难于望其项背,而他的医德更让人肃然起敬。就在逝世之前一个多月,年事已高、拖着虚弱身体的何老还坚持坐诊,他说“他们都是我的老病人,半年前约的号子,不看他们会很失望的。”
何任192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26岁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权威版本。中医界素有“南何北刘”之说,“何”即指经方大师何任,“刘”指北京中医名家刘渡舟。他擅治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在治疗肿瘤时,强调“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十二字法则。行医70年,经他之手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许多病人是在几乎放弃治疗后又经他手挽回生命。
, 百拇医药
何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他创制的“和胃止痛散”,对溃疡病、胆囊炎、肠炎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已被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制成“脘腹宁”膏剂,试用于临床,效果颇佳。1987年他根据临床积累的经验,研制的具有和胃、醒酒、消胀、助消化作用的“舒胃宝”,已正式投产,为中医药事业增添了光彩。
对妇科病,何任则继承家学,多采用傅青主方,以取其“论极精详,方皆平易”之长。治疗急诊有胆有识。一次在治疗一位误食野蘑菇中毒患者时,在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他以玉枢丹为主药,用中药治愈了这位重病人。
“前两天刚刚去看过他,没想到这么快……”自何老生病以来,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肖鲁伟隔三差五去看望,“我们虽没共事过,但经常接触。何老虽多病缠身,但一直很坚强,很乐观。何老一生对中医学院贡献最大,中医根底最深。”
王锡贞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毕业生、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她说,1981年,在何任的主持下,浙江中医学院在北京召开首届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何任代表中方作学术报告。学院的《学报》从1977年创刊至今,每期都有何老的文章,这在全国中医界是绝无仅有的。何老的事迹已载录于英国剑桥名人录。“名师风范永记心间,我要以良好的医德医术救治患者。 ”王锡贞说。
, 百拇医药
1990年,何任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招收两名中医高徒。对于自己的弟子,他竭其所知,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何老是浙江省中医发展的宗师,每当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都会有何老发出的声音。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何任高瞻远瞩,联合山东中医学院张灿岬教授等十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中医专家上书国务院,恳切希望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系统。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从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了自己专职的政府行政机构。1990年,何任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再次上书,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加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一些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
何若苹,何任大师的小女儿,省级名中医,擅长治疗内科、妇科、肿瘤等疾病。在何若苹心中,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勤奋和宽容的人。“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注重实事,不张扬、不虚浮,做一个正直的人、朴实的人。” (于伟)
, 百拇医药
缅怀大师 传承发扬
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了何任国医大师去世的消息后,心绪难平。一方面对失去了一位中医的老前辈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为传承中医而感到责任重大。
我作为一名中医青年传承者,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并未曾见过何任老先生,但我生活在一个中医世家,我能够想像何老先生一生的诉求,那就是让自己一生的中医经验传承后世,为天下沧生解除疾苦。
国医大师——中华民族的国医瑰宝。现在都已经年过七旬,甚至年龄更高。他们在享有这些称号的同时,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忧。责任对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说,他们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每一位都为中医药事业献出了一生。老一代中医前辈,他们早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可只要身体允许,哪一位不是继续在为民造福,教学带徒?!用“悬壶济世”来形容这些老前辈是再贴切不过了。而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 http://www.100md.com
作为陕西省中医青年传承者,我经常参加各种与中医相关的活动,当我见到张学文大师、杜雨茂、刘云山、黄保中、姚树锦等陕西的中医老前辈时,在敬重他们的医术医德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老人们的风范,感觉到作为一名医者的仁慈之心,哪一位老人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不是爱护有加,无私教授。一颗颗无私的心,只为能把自己毕生的经历和所学传承给年轻一代,让中医学发扬光大,世代流传。
愿何任大师在天之灵得到慰藉。我愿像前辈一样用毕生的精力学习中华医学,带领后来者继续迈入中医的发展道路。也祝愿已达高龄的各位中医前辈,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姚蕤 西安树锦国医馆)
半日相处 终生难忘
, http://www.100md.com
何老去世的消息,我是当天从中国中医药报社得知的。报社要通过我了解一下相关的纪念活动,以便配合报道。我握着电话一时语塞,因为我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半年前,何老那从三楼走上四楼的身影,那苍老而有力的双手,那慈祥而睿智的双眸。
那是去年8月1日。我们完成了《丹溪医学大成》书稿后,想请国医大师何老作序。下午四点半,我打电话到何老家,想告诉他我的请求,准备约好时间将资料送去。
电话打通后,正好是何老接听,“明天你来的话我就等你,8点半到9点我在家。”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在何老家楼下恰巧碰到何家阿姨。她一边领着我上四楼何老的书房,一边说,何老说过了你要来。书房实际上是居室中的一间朝南的卧室改造而成的,墙上挂着何老写的诗,书桌上摆着何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合影;桌上还有一尊何老的立像,笑容可鞠地向来客致意。
何老的卧室在三楼。不一会何老从三楼走上来,我忙迎上去要搀扶他。他连连摆手,说我自己来,你坐。何老穿了件白色短袖衬衣,皮肤白皙,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我说,我原来就在中医药研究院。何老说:“知道,知道,我们两个单位在一起,是邻居。”他接着说:“我很尊重潘老(指潘澄濂,系原省中医药研究院前身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我毕业后一直跟随潘老临证和文献研究),文革中我们都靠边了,我的压力比他要大得多,毕竟我有这么多学生。”说着,何老笑了起来。
, 百拇医药
说话间,何老拿出一罐饮料,用餐巾纸擦了擦罐口,递给我。谢过何老,我忙谈起正事。我递上《丹溪医学大成》书稿,告诉何老书稿编写的由来,写作过程及主要作者。何老边看边说:“丹溪是大家,内容确实不错,《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很有影响。”我在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曾整理编写了《丹溪医集》一书,于199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想必何老对此事有印象。
何老接着说,“增秀(指盛增秀,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搞文献多年,工作踏实;刘时觉(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是我们学校研究生毕业的;你的杂志(指《浙江中医药》内刊)我都看到,内容蛮好,政策性强,有指导意义,你的文笔不错。”
《浙江中医药》内刊自2003年刊发以来,一直得到了何老的关心和支持,去年初,我收到何老送给我的《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后,撰写了“读《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有感”一文, 在2011年第2期刊出。何老对此事念念不忘,他说的“文笔不错”主要是指这件事。
, 百拇医药
何老翻读着书稿,不时地停下来仔细审阅。他说:“我相信你们的实力,你们搞的东西不会差。翻读完书稿,何老说,书稿很好,我给你们推荐!”
何老从书稿的编写谈起了古医籍整理的意义,强调中医要有中医的思维。他语重心长地说,做中医的就要有经典功底,要有中医思维。何老是文献研究专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被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他说:“我治疗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都受到了古医籍的启发。何老遇重病大症,常以经方取效,这是宗法于仲景;治疗时病,轻清渗解,用的是温病学派法则。他说,我们不是死抱经典不放,但经典毕竟是中医的基础,没有经典,中医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可惜的是,现在读经典的人不多了。中医可不能没有根啊!”
何老说,现在中医的人是不少了,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中医思维。他说,王国强部长曾经强调,中医一定要有中医思维。对于中医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 百拇医药 何老接着说,还有一个医德问题。他说,从孙思邈“大医精诚”到现在,可以证明中医是最讲医德的。清末时期,施今墨12条原则,主要内容就是讲医德。何老说:“对于医德,我在学校里是反复讲的,一直强调律身唯实,待人唯诚(真),只要是诚,只要真,哪怕说错了也没问题,总会被理解的。现在正面教育的太少了,要重视正面引导,要抓医德教育。现在尤其需要提倡医德。”他说,许多人开大方,一张方动则上千元,太过了。这也是医德问题。是否真的需要这么贵重的药,要为病人想一想。
年逾九旬的何老仍坚持门诊看病,他经常想到如何避免病人的麻烦,对于许多病人,在看过一次后,常告诉病人下周接着服用就可以了。何老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病人省点挂号费。古人说“不使人间造孽钱”。何老解释,这个“造孽”也包括了索取不义之财。何老要求正正规规做人,呼吁正面教育。
在省政府举办的祝贺何老荣获国医大师光荣称号的表彰会上,何老说,别人名声在我之下的,我应该多想想别人,从医术、医德、医风等各个方面协助别人、帮助别人;别人名声在我之上的,我应该多想想自己,如何从医术、经验、阅历等各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就是国医大师的宽阔胸襟。
, 百拇医药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半天,我不忍心继续打扰何老,起身告辞。我提议与何老拍照留念,何老欣然同意。
临别时,何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送给我,上题“仁潮医家雅属 何任 辛卯仲夏”。何老还答应我的请求,安排时间,对中医思维、对医德、对传承、对发展、对提高疗效作系列专题采访,没想到,这次采访成了难以完成的心结。
国医大师何老对中医传承发展的关心,对中医医德、中医思维方法的推重,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期待,对中医事业的钟爱,将永远激励着我! (施仁潮)
斯人已去 风骨犹存
, http://www.100md.com
惊闻国医大师何任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震我心碎,中医界又失去了一位宗师。
我于2009年春季与父亲共同编纂先祖父孙镜朗的医案,在该书即将杀青之际,为使该书增辉,便向何老去信请题写书名,当时何老正在住院,未能马上题写,事隔三月,我收到了何老的信函,除题写的书名外,还写了一封信,信中对迟未题写书名表示歉意,我收到信后甚为感动,国医大师能这样平易随和,况且九十高龄,还事事恭行,令后生晚辈想未曾想,自此我便与何老飞鸿频繁,每有疑义,便去信请教,何老则一点灵犀,记得一次去信向何老请教,我们在校大学生,除学习教材外,课外要读哪些书能有助于提高,何老回信以十一字告之“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之书”,短短之言,寓意勉励,今何老身去也,其教诲仍历历在目。
何老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何公旦,江浙一带,颇负盛望,誉满江南。何老医术得自家传,于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何老为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创办者,并担任首任院长。何老为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为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何老对仲景学说造诣精炼。1982年出席卫生部第一次“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代表中国学者作《伤寒论》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学术报告,深得赞誉。1985年应日本汉方医界和东京医药专科学校邀请,去日本讲学,作“《金匮要略》之研究”的学术报告,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又应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约求将所著《金匮要略新解》译为日文出版,作为日本学者学习《金匮要略》之教材。1997年应香港医事技术学会等邀请,去香港访问讲学,载誉而归。1997年获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证书。1999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国医楷模”称誉,事迹载入剑桥世界名人录。2006年,何老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 百拇医药
何老桃李满天下,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但为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及函授生等讲学授业,同时还应邀为北京、长春、黑龙江、上海等中医院校讲学。1990年,何老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招收学术继承人。1993年,何老更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成立了“何任中医基金会”,奖励在中医药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生。2008年9月,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继承高级研究班”,何老应邀前往北京,为培训班作精彩报告,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称赞和全体学员的极度推崇。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带教高徒、博士后。对于弟子,何老竭其所知,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尽心传授。
何老对中医药事业赤胆忠心,当代中医发展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何老不但均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十老上书”的发起人、领导者。2006年,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科学”之名在网上大搞“取消中医”的签名,何老为此专门撰写《抚今忆昔说中医》一文,严厉驳斥这种行为的无知、无耻,并深刻阐述由此对中医界的警示和我们的应对措施,他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医的尊严。
, 百拇医药
何老著作等身。1958年出版的《金匮要略通俗讲话》至今已发行十万余册。1947年由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出版了《中医实用学》一、二、三集,1960年出版了《金匮要略归纳表》,1966年出版了《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1978年编印了《何任医案》,1981年出版了《何任医案选》,1985年出版了《金匮要略提要便读》,1986年出版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函授讲义——金匮要略》,1990年出版了《金匮要略语译》,其他诸如《金匮燃犀录》、《金匮百家医案评议》、《何任临床经验辑要》、《诗意流年》、《何任医案经验集》、《砚边残墨》、《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何老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77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创刊至今,从第一期起,每期都有学术论文刊出,35年来从未间断。
何老最后一部著作是由他自署款的《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刚一问世,何老便寄赠与我,真没想到这部书成为了诀别纪念,该书展现了一代国医大师丰富的人生画面,深厚的国学根底及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该书收录了13个典型病案,是何老从医70年临床经验的缩写,卓有成效地为从医者、从文者、研究者、收藏者提供了融医学、文化、艺术为一炉的医学佳作。何老的书法,苍劲有力,脉案提要列于前,药味君臣居于中,按语评释附于后。他既是活人法宝,又是艺术佳作,与该书同时寄赠的还有一副题词,“好书万卷读非多”这是大师对我最后的鼓励,也是对我们新一代中医学子最崇高的教诲。
何任大师永远活在每一位中医人的心中。 (孙相如 湖南中医药大学)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