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窝子”走出一代名师(天下名医)
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陈菊梅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陈菊梅 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总后勤部“一代名师”。现任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曾任国家和军队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军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精通各类传染病,尤其是各类肝病的诊治。
名家语录
能在病人面前弯得下腰,是当个好医生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
我最满意的是能工作到87岁,我没有什么遗憾,对所有病人都尽心了,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良心。
, http://www.100md.com
从靓厂路6号院到解放军第302医院,有一条宽敞却嘈杂的马路。早几年,每天早上7点钟,这条路上会准时出现一个穿军装的老太太,走路慢而稳当,一头灰白的短发利利索索地梳向脑后,额头高而光洁、皮肤白皙、有几道细细的皱纹,清秀的眉目让人有点分不清她的年龄。周围来来往往上班、送孩子、买早点的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笑起来温暖慈祥得就像家里老奶奶一样的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一代名师”陈菊梅教授。
和病毒打了63年交道,治好数十万病人
知道302医院的人,大概也知道它有个“病毒窝子”的外号。院长吕吉云说,302医院是我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陈菊梅就在这里和病毒打了63年交道,她诊治过的感染性疾病种类将近60种,治好的病人有数十万。是她牵头的课题组,把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了38%;是她带头大力推广人工肝技术,让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20%;是她首创了乙型脑炎后遗症的“鞘内注射法”;她第一个发现了中药五味子不仅能敛肺止咳,还有保肝降酶的作用……太多的成就让她成为中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世界传染病领域,她也稳坐在巅峰位置。
, 百拇医药
302医院的医生一旦遇到疑难杂症,最喜欢找陈菊梅。哪怕是个普通的小医生,有时打一个电话,这个87岁的专家组组长就来了。来了之后第一件事是亲自去看病人,了解情况;凭着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她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关键。医生们最敬佩的,是这个瘦削的老人身上有着非凡的魄力:“会诊时,她从来不像有些专家那样怕担责任,瞻前顾后、含糊其辞,该怎么做她总是‘一二三’说得明确而果断,只要有她拍板,我们就放心了。”这样的陈菊梅,让有些医生觉得“她像个妈妈”,有些医生感动之余“看着她觉得很心疼”。
“医院由陈菊梅‘拍板’的事很多,小到一次会诊,大到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传染病防治。”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2003年3月5日,北京地区第一批“非典”患者被送到302医院,其中就包括一个传染了20多个人、被称为“毒王”的女患者。3月6日下午,陈菊梅主持了第一次专家会诊。已经近80岁的她亲自给“毒王”检查:问病史、检查口腔、听心肺状况……那时谁也搞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场人类的灾难,有人猜测是衣原体感染,有人猜测是病毒感染。会诊后,陈菊梅一锤定音:这就是病毒感染,至于是什么病毒,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鉴定。从此,全国对“非典”病毒感染的防治拉开大幕,而对第一例“非典”死亡患者的尸体解剖,证实了陈菊梅的判断准确无误。
, http://www.100md.com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菊梅的身影出现在北川灾区。一张那时的照片,至今让人看了有想落泪的酸楚:炎热天气,一顶废墟上搭起的行军帐篷前,这个83岁的老人穿一身迷彩服,静静地坐在一把折叠椅上。她双眼望着前方,眉头微皱,不知在思考什么。就在几天后,她的一句话让举国上下为之一振:那时全国都在担心灾区会发生瘟疫和传染病,北川已被称为“死城”,但陈菊梅在这里连个口罩都没戴,当记者问到她时,作为传染病权威,她的一句“灾区不是疫区,这里非常安全!”让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
“一个让人见了就想抱一下的老太太”
302医院政治部主任杨清仁感慨地说,“如果抛开笼罩在陈菊梅身上所有的光环,用同事的话来说,她就是‘一个让人见了就想抱一下的可爱老太太’。”大家总结了很多她性格中的特点:简单、乐观、开朗、淡泊、认真、外柔内刚……出生在浙江天台的她,身上总透着一股南方女子的秀外慧中,一举手一投足的淡定优雅,更是让很多人把她看成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知识分子。
, 百拇医药
简单。陈菊梅的想法,有时像个孩子一样简单。问她帮别人“拍板”时,就不怕错了要承担责任吗?她理所当然地脱口而出:“那没关系,错了就再改过来啊。”她生气从来不超过3分钟,不如意的事干脆就不去想了,“转移注意力”是她的制胜法宝,3分钟以后又成了个快乐的人。对生活的要求,她也很简单。每天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做个清水炒白菜,她也能吃得很香。一直到87岁,她从来没吃过什么补品和保健品。
乐观。2009年,84岁的陈菊梅得了帕金森病。生病后因为经常摔跤,她不能走路上班了,改由医院派车接送。但她上班的时间却从没更改过,每天早晨7点半,她的车都准时停在办公楼下。和同事聊天时,她经常“自夸”:“我今天又摔了跤,各种姿势的跤都摔过了!”
开朗。传染病防治专家的生活,并非是我们想像的那么枯燥。医院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夏休,陈菊梅每次都积极参加。70岁时,她还跟着大家爬上了华山顶峰;同事的相册里,至今保留着她从一个大滑梯上滑下来的照片,她的脸开心得像朵花,一头白发在风中飞得潇洒。
, http://www.100md.com
认真。医院每次搞学术活动、办讲座,坐在第一排,拿个本子认真做笔记的,往往不是那些年轻医生,而是陈菊梅。无论多忙,她都会赶到,而且每次精神抖擞,坚持到最后,讲课人的原话几乎都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
淡泊。在追名逐利、趋功近利几乎泛滥的今天,陈菊梅却觉得,名利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这并不是因为她已经“名利双收”了,多数人并不知道,她拒绝了包括英国《名人传记》、《剑桥大学名人录》等在内的多次宣传,甚至和老伴商量好,“死后也不用留名,把遗体捐献供医院解剖研究用。”
外柔内刚。陈菊梅很温柔,老同事的记忆里她从没发过火,就算是指导年轻医生,也从来不说“你应该怎么样”,而是说“你看这样会不会更好一点?”几十年不见的老病号,见面她都能叫出人家的名字。看着她温暖、鼓励的笑容,患者说:“坐在陈教授面前,病就好了一半。”可温婉的外表下,隐藏着性格里的坚强。47岁时,陈菊梅得了肾小球肾炎,急一点累一点就会犯病。为了彻底清除身体里的病灶,她果断地摘除扁桃体、割掉阑尾,最后下狠心拔光了满口牙齿,装上假牙。加上锻炼身体,终于把肾炎彻底治好了。
, 百拇医药
孙女也要做像她一样的医生
陈菊梅家的书柜里,摆着一大一小两张照片,大的是陈菊梅年轻时在前苏联留学的照片,小的是好莱坞著名影星格蕾丝·凯丽的照片。她的老伴陈国仕指着这两张照片,笑着问记者:“看,像不像?”陈国仕也是一位著名的虫媒病研究专家,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蜱媒病自然疫源学专家之一。他们相识在前苏联留学期间,如今金婚已经过了好几年。谈起50多年的婚姻生活,陈国仕说:“她心胸宽广,有海的涵量。”陈菊梅说:“你是天下最笨的人,但是你的心是最好的。”
“年轻的时候,我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陈国仕告诉记者,每年3月到10月,他都要去边防研究蜱虫,家和两个孩子完全扔给了妻子。在陈菊梅做出最多成就的那些年里,她都是一边工作一边一个人带孩子。平时就去食堂吃饭,周末不忙才包顿饺子。晚上经常开会到九十点钟,走之前交代孩子自己洗漱睡觉,回来孩子已经睡熟了。自己做饭时,边炒菜边把脏衣服泡上,吃过饭、洗完衣服已经半夜11点多,还要整理卫生。很多年,陈菊梅都是这样过来的,但她从不抱怨,在这个没有男人的家里,她越来越学会了隐忍和独立。
, http://www.100md.com
老两口没有共同的爱好。偶尔闲暇,陈菊梅喜欢听京剧,看《神探狄仁杰》、成龙和李小龙的功夫片;陈国仕爱看莎士比亚和徐志摩。一个爱“武打”,一个爱“风花雪月”,但这几十年偏偏过得甜甜蜜蜜、相安无事。问他们秘诀,就是“婚姻中谁也不要想改变谁。”有陈菊梅爱看的电视,陈国仕就让着她,自己去听广播;陈国仕不会干家务,这个假期教会他焖饭,到了下个假期他就忘了,陈菊梅也从不怪他,反而说:“他疼我和孩子,有钱都给我们买了东西,自己从来不舍得花。”
都说如今的医生不愿自己的子女从医,但陈菊梅的女儿和孙女都在她的影响下选择了医学这条道路。她的女儿如今在美国做病理学研究,孙女正在首都医科大学就读。孙女说:“我要做个像你一样的医生。”陈菊梅问她:“做医生辛苦怎么办啊?”她回答:“做什么不辛苦啊。”听着这话,陈菊梅的心里多少有些宽慰:“做医生风险大、工作累是现实,但既然做了这一行,就得为病人着想。”她已经在传染病防治领域战斗了一个甲子,不管多少岁月穿梭流逝,也丝毫无损那张脸庞的美丽。▲, http://www.100md.com(张 静 本报特约记者 黄显斌 姜 玮 张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