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编号:12186194
清明的蓬蒿粑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86期
     时至今日,在我长大的那个小山村,依然还生活着许多没“开化”的“土著居民”。他们对待传统节日的饮食,始终固守“不时不食”的风俗。比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蓬蒿粑吃。然而工作的小城中,却没有蓬蒿粑享用。这也让我这个远离家乡的孤客的乡愁难得抚慰。

    说起蓬蒿,人们自然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在诗里,“蓬蒿”成了等闲、平庸和无所作为的代名词。其实,蓬蒿只是一种野草,为菊科植物茼蒿的茎叶,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它入菜入药历史悠久。《备急千金药方》、《日用本草》、《滇南本草》和《本经逢原》等古典医籍,就称其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小便、通血脉、治失眠”等疗效。同样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蓬蒿的态度跟李白却截然相反。相传,杜甫56岁那年抱病离开四川到湖北公安任职后,当地人就经常用蓬蒿、菠菜、腊肉等混合烹饪一道菜给心力交瘁的杜甫食用,杜甫吃后赞不绝口。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便将此菜称为“杜甫菜”。当然,家乡人对蓬蒿的态度没杜甫那么虔诚,主要是因为蓬蒿的功能仅限于维系一种传统的饮食风俗或称为仪式、且一年只有一次。

    印象中,春分以后至清明之前这段时间,采蓬蒿、吃蓬蒿才摆上老乡的议事日程。而这个时候,位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接之处的老家,田间、地头、荒坡、路边遍是一蓬蓬的鲜嫩的蓬蒿,取材方便。特别是由于家乡人每年只食一次,而且视其为配角,没人愿意用大棚或温室来培育它。所以,蓬蒿绝对称得上是纯天然的野菜。它的花虽很像野菊花,但嫩苗则有不规则大锯齿或羽状分裂,特别是全身都散发着一种非常特殊的香味。故而,采蓬蒿比抽野竹笋、掐蕨菜既省事又方便。我清楚记得,每年清明节前一二天,母亲就张罗着做蓬蒿粑。母亲总是先就米粉准备好后,才不慌不忙地挎小竹篮去采蓬蒿。回家先用清水洗干净、过滤一番,放进在锅里煮一会捞起拧干,挤掉蓬蒿身上的“污染”和“毒素”,切短后便和入米粉中,将米粉中的蓬蒿揉均匀后,捏成一个个米粉粑,放入蒸笼用烈火烧开。掀开蒸笼盖子,一股特别的清香便随着蒸气的升腾迅速弥漫于整个厨房。, 百拇医药(赵柒斤 安徽省池州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