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2197276
食品安全不能只挂嘴上(社评)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7日 《生命时报》 2012.04.17
     最近,老酸奶又“红”了一把。4月9日中午,央视主持人赵普一则爆料老酸奶不能再喝的微博被网络疯传,随后,其他媒体人的转发和支持,更是几乎坐实了此事。尽管在媒体、企业、协会介入后,赵普已删除此条微博,但有关老酸奶、果冻、明胶的争论却甚嚣而上,老百姓则在口水仗中,显得不知所措。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近年来,似乎一直重复着这样一个套路:爆料——辟谣——不信。爆料的是媒体或个人,辟谣的是企业或协会,不信的是消费者。这次的老酸奶事件,显然也是如此,甚至让人觉得爆料可信度更高。毕竟,最先捅出来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又有人打着“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的牌子,由不得人不信。

    再观辟谣者。除了相关企业一遍一遍强调不可能使用工业明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也都有专家出来为老酸奶和果冻正名。如此阵容,不可谓不强大,但老百姓仍是疑虑难消,为什么?糟糕的食品安全环境让人无法信任是其一,其二则是专家们的辟谣也稍有无力之嫌。

    专家说,因为使用工业明胶是违法的,且因为利润并不会高出很多,所以企业应该不敢也不会使用工业明胶。然而,“应该不敢、不会”不能等同于“真的没有”。除去合法大企业,顶风违法者屡见不鲜,而且手法常常超出常规,不是仅从理论上推断就能盖棺论定的。比如前不久才刚刚打掉的地沟油黑窝点,就“创造性”地舍弃泔水,换用变质肉皮和内脏制造地沟油,并在严打的时候依然故我。

    其实,消费者不是固执地不肯信,而是现在的澄清让人无法全然相信。在法制社会,事事都讲求证据,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信力薄之又薄,没有强有力的凭证,消费者只能倾向于自保的选择。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打嘴仗尚且如此,食品安全事件自然也逃不开这个理。更何况,这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本也不该等同于“你说一句,我反驳一句”的口水仗。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爆料的人,还是辟谣的人,都应该审慎、负责,拿出支持自己结论的证据;而作为中立权威的国家质检部门,更应该介入调查,到底有没有企业违规生产?如大企业没有,小作坊又能否保证?

    无论老酸奶事件的真伪如何,老百姓期待一个权威结论。希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求证,不要真的变成一场场两方对立的口水仗,否则,公众对食品环境的信心或将不可修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