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国烧伤学的奇迹(天下名医83)
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教授接受本报专访)8}+2f', 百拇医药
盛志勇院士(右)带着学生在查房。)8}+2f', 百拇医药
名家介绍)8}+2f', 百拇医药
盛志勇,创、烧伤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专家组组长、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医学杂志主任编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资深会员,美国、加拿大创伤学会荣誉会员、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2010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奖,中华烧伤学会终身成就奖,军队保健工作终身荣誉奖。)8}+2f', 百拇医药
名家语录)8}+2f', 百拇医药
医生的使命,就是拯救被损毁的生命载体,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生长出希望。)8}+2f', 百拇医药
四月的北京,草长莺飞,生机盎然。记者走进盛志勇院士的办公室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为学生修改论文。阳光透过窗子照在书柜上,里面整齐摆放的奖杯、奖章和证书印证着这位老人多年来在医学上的足迹。整个采访过程中,盛院士思维敏捷、话锋犀利,和蔼的语言中透出练达和严谨。若不是一头银发,谁也不会想到他已是92岁高龄。)8}+2f', 百拇医药
作为一名军人,他上过战场,经历过炮火洗礼;作为一名医生,他救人无数,见证了我国现代烧伤从无到有的发展史。可在谈到他的经历时,盛志勇院士只是谦虚地说:“我没做什么大的贡献,有些工作我自己做,许多工作是我出点子,由年轻人去做。可能是做了一些别人没做的事吧。”其实,正是他敢为人先的精神,使得国内外烧伤研究得到了一次次进步与发展,为无数人带来了健康和幸福。)8}+2f', 百拇医药
“祖国,我回来了!”)8}+2f', 百拇医药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母开设了一家名叫“沪东医院”的诊所,用西方医学治病救人。当时去医院的患者中,很多是贫苦工人,盛志勇的父母对这些人甚是同情,经常扶危济困,为工人减免治疗费用,在工人中有很高的声望。受家庭的熏陶,盛志勇幼年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为百姓治病。)8}+2f', 百拇医药
中学时期,盛志勇是在上海一所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中度过的。当年盛志勇十分喜欢运动,乒乓球、足球、网球、游泳、跳绳、踢踺、双杠样样都很厉害,这也为他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让如今92岁高龄的他依然十分矫健。盛志勇年轻时好奇心很强,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试一试,他听说人的颅骨有7个孔,在7个孔里放上7颗黄豆,撒泡尿,颅骨就会在地上滚动,于是他就和同学到郊外找了一个人颅骨如法炮制,结果这个颅骨动也没动,他才知道这是骗人的说法。盛老回忆起这些幼年往事,笑得像个孩子,也许正是儿时形成的这种凡事都要探个究竟的性格,为他以后的医学钻研精神打下了基础。
16岁那年,盛志勇如愿以偿考入上海医学院。“每周学习48个小时,很多人半夜还泡在图书馆,我常在被窝里看书,来不及脱衣服就睡着了。”盛志勇回忆说。刻苦的学习带来了回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了。但处于抗日战争中的旧上海没有给他从医的机会,找不到医院去治病救人。后来经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举荐,他横渡大洋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m!, 百拇医药
1948年冬天,修业期满的盛志勇决定启程回国,他的导师却舍不得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希望他能留在美国。盛志勇承认,美国的确很好,但他却放不下祖国和亲人,毅然决定回国。1948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的炮声响彻长江北岸的时刻,他回到了上海。“我回来了!我回来了……”他喃喃自语,眼眶含着的是一个儿子投入母亲怀抱的热泪。'm!, 百拇医药
硝烟中的白衣战士'm!, 百拇医药
盛志勇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战士。在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每当国家出现急、难、险、重的情况时,他都置生死于身外,慷慨赴难。'm!, 百拇医药
当鸭绿江边燃起战火时,盛志勇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在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救治志愿军伤员。前线伤员抢救急需大量新鲜血液,他协助沈克非教授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心血库,成功研制出了向前线输送新鲜血液的保温防震箱,挽救了数以万计的伤员生命。大批志愿军伤员运送到后方后,用于止血的明胶海绵发生危机,盛志勇从冻豆腐中受到启示,成功研制出了淀粉海绵,填补了战伤止血的空白。'm!, 百拇医药
成昆铁路开始建设时,他又风尘仆仆,追随着铁道兵的步伐穿梭于崇山峻岭。一次天降暴雨,医疗队接到指挥部命令,要立即派人到江对岸抢救一名受重伤的战士,盛志勇立即背起手术箱下了山。龙川江浊浪翻滚,江面上仅有的一座木桥被洪水冲毁,两岸之间有一条铁索在半空中吊着,被风吹得晃来晃去。他毫不犹豫地通过铁索滑向江对岸……'m!, 百拇医药
1976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使几十万人身遭厄运。盛志勇受命率领一个抢救小组急赴唐山,抢救被倒塌废墟埋没的生还者。这是一次与死神做殊死较量的战斗。一位老太太两条腿被楼板死死挤压住,身子被挤进床下一个狭小的空隙里,在震后15天里,仅靠偶然的雨水和自己的尿奇迹般的存活下来,但心跳已经非常微弱。盛志勇闻讯赶到后,凭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把她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唐山抗震救灾回来后,盛志勇撰写了《唐山大地震中大批伤员的医疗救护及创伤治疗的回顾》的报告,此报告在第46届美国创伤学会FITTS讲座上宣读,引起国际创伤界的强烈关注与反响。
1969年他随医疗队来到陕西安康贫困山区,走家串户为人民群众巡诊治病。有一位40多岁的农民患了疝气,痛苦不堪,由于离县城很远且家境穷困,整整忍受了十几年。盛志勇就在一个农家炕头吊起白布单,卸下门板,搭起手术台,为他做了手术。手术成功后,这位农民逢人就说:“在咱这山沟沟里,能碰上这样的老把式,真是我的福气啊!”z$9';), http://www.100md.com
珍重患者的生命就像珍重自己的生命z$9';), http://www.100md.com
医生的自豪莫过于技高一筹,救人无数。盛志勇的科研动力,来源于他对患者的挚爱。他珍重患者的生命就像珍重自己的生命。盛志勇在烧伤领域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为在恶火魔掌中侥幸逃生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生存康复的希望。z$9';), http://www.100md.com
航天工业部的青年女职工孙波因机房意外起火,全身95%烧伤,其中三度烧伤达90%,并伴有重度呼吸道损伤,全身焦黑犹如木炭,生命垂危。盛志勇等专家对她进行了悉心的治疗,先后为她进行了38次植皮和整容手术,最长的一次手术达八小时。光病人的头皮移植就达30多次,而愈后病人竟奇迹般地长出了满头乌发。为了使病人完全康复,他们坚持了20年的追踪治疗,这位女工现在能和正常家庭主妇一样,用失去手指的双手包饺子、钩编织品、打乒乓球,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z$9';), http://www.100md.com
当记录这位女工救治、康复的资料片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国际烧伤会议上放映时,一位美国教授非常激动,竟把介绍情况的中国学者、时任烧伤科主任的郭振荣教授抱起来转了两圈,兴奋地说:“烧伤面积如此之大,治愈恢复如此之好,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人间奇迹,这样的病人,在美国只能放弃治疗。”z$9';), http://www.100md.com
拯救100%烧伤患者的生命,被烧伤界视为一种不可跨越的“禁区”,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国外同行看来,100%烧伤患者能活下来,简直就是一个“神话”。而盛志勇率领下的烧伤团队,就紧紧盯住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进行攻克研究,让“神话”变成了现实。盛志勇说:“我们的使命,就是拯救被损毁的生命载体,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生长出希望。”盛志勇和他的同事用心血和智慧,为那些被火魔吞卷而濒临死亡的生灵开启了生命之门,把我国危重烧伤救治水平推向世界领先地位。迄今为止,他们累计收治烧伤患者2万余例,烧伤总治愈率达99.8%,烧伤半数致死面积达98.97%,远远高于美国28个烧伤中心的95%和81.00%、英国伯明翰烧伤中心94%和42.83%的治疗水平。z$9';), http://www.100md.com
后继有人是他最大的欣慰z$9';), http://www.100md.com
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挑战,盛志勇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后半生的最大心愿。他常说,要赢得21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发展,使中国的烧伤医学事业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来者。z$9';), http://www.100md.com
为了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盛志勇教授呕心沥血,一丝不苟。他已经是92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坐在办公室用他那架英文打字机,逐字逐句为他的学生修改文章,有的文章他要修改3遍以上,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z$9';), http://www.100md.com
现任创伤研究室副主任的姚咏明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内毒素研究的青年学者。谈起老师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诲,他如数家珍。“当年,我第一次用英语写论文,写得很艰苦,没有电脑,就一台打字机,像和尚坐禅敲木鱼似的,一天到晚嗒嗒地敲,每敲出一篇就交给盛老来改。200多页,他都逐句逐段地反复修改……”z$9';), http://www.100md.com
盛志勇院士的魅力,不仅在于他卓越成就,更在于他对年轻人的关心:“我国烧伤研究领域后继有人,是我最感欣慰之事。”盛志勇说。▲(本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