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职场生涯
编号:12237365
找到差异,沟通更顺畅(人际高手)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1日 生命时报
     找到差异,沟通更顺畅(人际高手)

    人际专家指出:75%的人与你区别很大

    每个人的处事风格各有不同:有的父母雷厉风行,可孩子拖拖拉拉;有的妻子喜欢无话不说,而丈夫习惯沉默是金;有的领导注重细节,而下属大而化之……很多时候,我们的人际难题都源于不能很好应对与自己个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人。

    美国人际关系专家罗伯特·博尔顿表示:“在广大的人群中,至少有75%的人与我们自己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性格的人,自然彼此容易产生隔阂和误解。因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并不奇怪,而应对好这75%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帮你获得成功与幸福。”

    博尔顿将人们为人处事的“主导风格”分为四种主要的风格模型:“分析型”、“驾驭型”、“友善型”和“表现型”。其中,“友善型”友好、随和,有人情味,很少发表不同意见;“表现型”外向、活跃,喜欢出风头,乐意听表扬;“分析型”则追求完美,做事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而“驾驭型”的人办事果断,追求快节奏、高效率。很多人是其 中几种模式的“混合体”,但以某种特定风格为主导。
, 百拇医药
    那么,如何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呢?基本原则就是把握沟通“白金定律”: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你就怎么对他。对“友善型”的人可以多提供精神支持,和他们谈论情感、生活方面的话题,把气氛营造得融洽一些;对“分析型”的人要注意就事论事,把理由和细节列清楚,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对于“驾驭型”的人,则要给他们做决策的机会,果断地给出几种可行方案供其选择;而对于“表现型”的人,则要注意及时称赞和鼓励,让他得到成就感,同时给他一些发挥空间。

    当然,除了上面四种大的模式,人际风格还有很多细节差异。不妨多了解一下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才能帮你更加灵活地面对形形色色的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握手也有理想标准(沟通艺术)
, http://www.100md.com
    均匀摇动3下,时间2—3秒,配合眼神交流

    握手,是人们见面表示友好的最常见动作之一。可是,你了解握手的规矩吗?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表示自己在握手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杰佛里·贝蒂表示,握手是给对方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少人在握手时候存在着一些坏习惯,主要包括握手时手心出汗、手腕无力、握得太紧和缺少眼神接触等。还有一些人表示自己不清楚伸手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另有人反映自己和他人握手时缺乏信心。

    针对这些困扰,贝蒂教授等人总结出一个“完美握手动作公式”,具体动作要领如下:不分男女,首先伸出右手,完整地握住对方的手,同时配合坚定且有一定力度地挤压,但不可太用力;其次,要确保手掌干燥凉爽,以中等速度均匀摇动约3下,时间不超过2—3秒;最后,在握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眼神交流,面露微笑,搭配贴切的称谓打声招呼。
, 百拇医药
    此外,另有一些原则值得我们注意。客人准备告辞时,主人不宜主动握手,这时的握手有逐客之嫌;男士不宜双手握住女性的手,时间不能过长,以免给对方留下轻浮、占便宜的感觉;看望老人时,握手用力要轻,但时间可以延长一些,让他们感到更多的关爱;身强力壮的男士之间握手可以适当加些力度,摇动幅度也可以加大,展现阳刚之气。▲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博士杨蕊)

    

    含口温水不怯场(沟通艺术)

    早点到场、手攥东西也有效果

    从小到大,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会:无论面试、演讲、汇报工作、还是与客户谈判时,明明胸有成竹,可真正到了面对听众的时候,脑子里却突然一片空白,心里砰砰直跳,准备好的话也想不起来了。
, 百拇医药
    “关键时候掉链子”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一方面,这种紧张来自于心存恐惧或兴奋过度,比如害怕出错、希望表现更突出等,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表现;另一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发现,临场前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占用大脑空间,导致大脑“内存”不够。

    因此,临场之前最好让大脑“清空”一下,可以提前一点到达目的地,以便让自己适应环境;同时深呼吸几下,想点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此外,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对克服怯场心理也有着很好的效果。

    首先,发言前含口温水。说话前几分钟,可以含一口温水在嘴里,让它停留一两分钟再喝下去或者吐掉,这样不仅能润滑嗓子,还能帮助舌头和口腔的肌肉放松。

    其次,手里攥个小东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出时,手里总会捏紧一个白色小手帕,一来给紧张情绪提供发泄出路,二来可以显得自己更有精神。

    再次,目光盯紧一个地方。 发言时越东张西望,就越容易被观众的情绪所影响。因此,目光集中,反而能够帮你集中精力。最后,成功学之父卡耐基曾分享过他的演讲秘诀:“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而你是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这话虽然像开玩笑,但的确能增强信心、消除紧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精神医学博士 刘 璐)
, 百拇医药
    

    座位摆放影响交流(沟通艺术)

    面对面压力大 并排坐矛盾少

    美国曾有一个策划很优秀的评论电视节目,可惜无论请来多有名的嘉宾,节目总是缺乏“针尖对麦芒”的论辩高潮。苦恼的制片人找到一位心理学家请教,专家建议“改变座位摆放方式”。果然,将每位论辩者由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人相对而坐后,几乎每次节目都能掀起激烈的舌战,收视率节节攀升。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坐向效应”。

    一般来说,面对面相对而坐,会起到“心理施压”的效果。因为此时,双方很容易发生眼神接触,造成压迫感和不自由感。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强烈的视线直视,也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 与之相反,横向并排而坐,或斜对面而坐时,彼此视线难以直面相对,对立性大大减少。如果再需要转头或扭动身体去对视,就会更“懒”得去做,进一步避免了矛盾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因此,当需要与人争辩、下达命令等“强势”时刻,坐在对方对面,能占到先发制人的效果,比如老师批评学生、与商业对手谈判等。 而与人谈心、商量、讨论问题时,则要尽量避免正面相对,可以选择一个侧方的位子,或者中间隔个桌子、茶几等遮挡物,营造温和的沟通氛围。特别是在跟上级汇报成绩或提建议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与长辈聊天时,最好坐在他们旁边或斜对面,让对方觉得放松、被尊重;与爱人窃窃私语,可以并排坐在一张长椅上,既有效交流又避免矛盾;而孩子犯了错,则可以让他坐在你的对面,好好“检讨”。▲ (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博士 帅 澜)

    

    老爱唱反调给他“冷板凳”(沟通艺术)
, http://www.100md.com
    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面,总有一些人喜欢跟其他人“对着干”,别人说东他非说西,别人说好他非说坏……虽然无伤大雅,可次数一多,让人既恼火又头疼。

    什么样的人最喜欢唱反调呢?法国心理学家马斯克利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最为常见,这种行为又叫“反对依赖”。他们渴望人格独立,不愿意再受父母的保护、听凭他们摆布,于是常会盲目地反对父母的意见,借此声明自己可以“独立”了。

    因此,很多成年后还摆出一副“愤青”姿态、与周围人对着干的人,往往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成熟和缺乏自信的表现。他们通过反对他人,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或者“我很重要”,从而引起他人关注、获得满足感。此外,如果彼此之间发生过冲突,带有隐藏的愤怒、抱怨等情绪,也容易以“唱反调”的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夫妻之间互相挑刺等。

    事实上,唱反调往往是情绪化的表现,遇到这样的人,如果硬碰硬,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就像跷跷板一样,等过激情绪落下来,理智才会翘起来。因此,千万不要与他辩论,不妨首先认真听对方说完,随后冷处理,等他坐会儿“冷板凳”之后,再把你认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建议说出来,给对方充足的思考时间。

    如果你自己是个爱唱反调的人,则要学会区分“情绪”和“观点”。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可以在心里分析一下,试着“咽”下抱怨、平静地说出建议。特别是与对方有矛盾的时候,更要注意提醒自己,唱反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应当坦诚面对、解决冲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