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医业资讯
编号:12212016
对心血管病的剩留风险也需积极干预 ——我国专家就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达成共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24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5.24
对心血管病的剩留风险也需积极干预 ——我国专家就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达成共识

    □ 本报记者 朱国旺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经目前标准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后,血脂异常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特别是升高的甘油三酯(TG)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肥胖患者中很常见,与患者大血管事件和微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相关。因此,在控制传统危险因素的同时,对心血管剩留风险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这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日前在《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会上给出的临床建议。

    高TG和低HDL-C是重要剩留风险

    据介绍,心血管剩留风险是指经过以目前临床证据为指导的标准治疗后(包括治疗确立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患者仍然存在发生大血管、微血管事件的风险,即心血管剩留风险。心血管剩留风险与诸多因素有关,最常见的是与以高TG、低HDL-C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有关,即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高LDL-C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LDL-C,以及抗炎、保护内皮等作用,显著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临床试验的结果同样显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即使LDL-C达标,心血管剩留风险仍然较高。
, 百拇医药
    湖南湘雅医院赵水平教授说:“高TG(>1.7毫摩尔/升)患者在人群中很普遍,影响着50%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患者。在美国,大约2/3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控制LDL-C水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证患者伴有低HDL-C水平,即使LDL-C≤1.8毫摩尔/升,这一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另一项全球血脂异常调查研究(DYSIS)显示,在LDL-C<2.5毫摩尔/升的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仍有44%的患者TG升高,40%的患者HDL-C降低,两者同时异常的达22%。此外,我国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高。以糖尿病、高TG血症、低HDL-C血症为组合的代谢综合征明显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因此,结合剩留风险现状与我国人群特点,在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其他血脂谱异常,如高TG血症、低HDL-C水平为特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的干预。”

    专家表示,以高TG和低HDL-C为主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是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进行干预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进行充分全面的心血管剩留风险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尽早、完全地纠正血脂异常,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风险。当患者经过以当前临床证据为指导的治疗后,包括治疗确立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LDL-C水平也已达标,但仍有TG增高(≥2.26毫摩尔/升)和/或HDL-C降低(<1.04毫摩尔/升),提示患者存在血脂相关的心血管剩留风险,应给予恰当的干预措施。尤其对于已有冠心病、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应更加积极地治疗。
, 百拇医药
    就药物治疗,《共识》给出明确建议

    此外,《共识》还就药物治疗给出了一些明确的指导建议,如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6周后可达到最大调脂效果。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使LDL-C至少降低30%~40%,但TG仅降低10%~20%,HDL-C升高4%~8%。同时,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小而密的LDL颗粒的改善不如贝特类药物。贝特类药物可使LDL-C降低20%,HDL-C升高5%~20%,TG降低25%~50%;烟酸可使LDL-C降低20%,HDL-C升高30%,TG降低35%;ω-3脂肪酸可使TG降低25%~30%。因此,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美国全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等指南和共识均建议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加用贝特类药物、烟酸和ω-3脂肪酸等来治疗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使HDL-C外的其他胆固醇达标。

    另外,该《共识》还强调了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是干预心血管风险的基础措施,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