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2212010
泛滥的医疗广告种下医患交恶祸根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25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5.25
    泛滥的医疗广告种下医患交恶祸根

    泛滥的医疗广告中,泛滥着对药效的夸大。在这些广告中,没有不敢说的话,没有治不好的病。缺乏医学知识的公众对医疗仅有的一点认知,很多就是在虚假医疗广告的耳濡目染中习得的。在虚假医疗广告的日常轰炸下,患者自然对医疗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当他们带着“癌症可以治愈”、“医生能药到病除”、“医院能妙手回春”之类的期待来到医院,而医院又无法满足他们这种不切医学实际的期待时,可想而知会发生怎样的冲突。

    泛滥的医疗广告,还助长着医疗圈的浮躁,其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广告的虚假,还是一种败坏的医疗文化生态。药商会把巨额投入花在广告宣传中,却在其他投入上无比吝啬。典型如哈药集团,广告投入是环保投入的27倍,烧钱营销却称无力治污;修正药业,仅一个月广告投入就达3亿元,可为了节约一点成本甚至不惜使用“毒胶囊”。

    药商迷信广告效应,患者迷信广告宣传的药效。医患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投入的错位和期待的错位中不断恶化。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化解医患冲突,简单归咎于医生和患者都无济于事,首先有必要从治理泛滥的医疗广告上入手。 ——《中国青年报》
, http://www.100md.com
    长期以来,医疗广告通过各种渠道无孔不入地占据着人们的眼球,其中大量虚假宣传信息严重误导患者。对此,《中国青年报》有评论认为:虚假医疗广告夸大疗效,给患者传递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而这种“对医生和医院不切实际的期待”,很多时候正是医患冲突之源。

    

    医疗广告的蓝天来了?

    搜索引擎围剿、央视禁播、行政部门亮剑,他们的行动能否让违法违规医疗信息远离公众视线——

    □ 本报记者 李 帅

    百度的“决心”
, 百拇医药
    近日,百度和一家前代理商的争端闹得沸沸扬扬,而这次争端的起因正是违规医疗广告。

    11月初,百度公司宣布,将重点开展打击违规医疗推广集团的行动。

    百度话音未落,立即激起强烈反应。11月7日下午,百度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百度前代理商利民时代(北京)医疗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利民时代”)即约见媒体,称百度存在乱收费、暗箱操作等问题,同时指责百度在出售关键词广告时开具的是“技术服务费”发票而非“广告费”发票,有避税嫌疑。

    很快,百度即发表声明进行反击,称此举是报复性的行为,并称自己“绝不向恶势力低头”。11月9日,百度披露了利民时代多起违规推广及遭百度处罚的部分证据截图。证据显示,与利民时代相关的10余家违规医疗推广网站涉嫌无资质药品推广、违规推广、恶意逃避审核等问题。据报道,目前百度已经向公安、工商等主管部门报案,并正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采集证据。
, http://www.100md.com
    此次争端激烈异常且臻于白热化,似乎预示着百度已经下决心对违规医疗广告进行全面清剿。

    据了解,百度对于违规医疗信息的“纠结”源自于2008年的一次“被曝光”。2008年11月15日和16日,央视《新闻30分》对百度竞价排名进行了连续两天的曝光报道。指出百度的搜索结果中存在虚假医疗网站信息,而百度对于这些虚假信息不仅没能进行严格审核,甚至还有一些百度内部员工协助造假,帮助虚假医疗信息蒙混过关。

    问题曝光后,百度立即对被曝光的部分关键词进行处理,屏蔽了非法网站信息,并开除了与该事件相关的部分员工。同时,没有医疗许可证的百度竞价排名网站也于2008年11月18日全部下线,医疗机构和医疗网站等用户只有提供正规医疗许可证并通过百度总部严格审查后方可上线。

    而在曝光事件过程中,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也促使百度作出了公开道歉。吃一堑长一智,此后,百度一直将违规医疗信息作为重点打击对象,直至引发上述争端……
, 百拇医药
    11月9日,当记者在百度键入“糖尿病”、“白癜风”等关键词后,靠前的搜索结果已全部是相关的疾病知识。同样,记者在“goole”和“必应”搜索相同的关键词后,结果也大致相同,虚假医疗信息已然难觅踪影。

    而在2008年百度曝光事件之后,“必应”搜索结果中仍然存在“虚假医疗信息”。“而3年后的今天,就虚假医药信息来说,网络环境的确大幅改善。实际上,对违规医疗信息进行持续围剿,正是百度、必应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保护。”一位业内人士说。

    媒体趋于自律

    一方面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对虚假医疗信息进行抵制;另一方面,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开始反思和自律。

    “长久以来,媒体发布的医疗广告违法违规现象严重,误导患者,公众对此深恶痛绝。”一位业内人士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都反映过该问题。2010年召开的广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3名广东省政协委员就提案指出,由于医药广告误导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老百姓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 百拇医药
    不仅如此,我国肝脏外科主要创始人吴孟超院士还在《乙肝歧视在中国》一文中阐述了虚假医疗广告的另一个危害——对疾病的刻意误导导致的社会歧视。据他介绍,在中国内地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升学、就业、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方面普遍受到社会歧视。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老百姓一直错误地认为,乙肝可以通过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日常接触或共同用餐传染。而这种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不乏医疗广告的

    刻意误导。例如一些无良乙肝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为了商业利益大做广告,大肆宣传乙肝的危险性,夸大乙肝病毒的传染性,造成人们对乙肝的恐惧,加剧了乙肝歧视。

    今年10月,央视终出台“限医令”。按照限医令,自2012年1月1日起,央视一套每日18:00以后停止播出医疗广告。另外,一套香港版、二套财经、十三套新闻、九套纪录、十五套少儿、四套中文国际及各外语频道全天停止播出医疗机构广告,包括美容整形机构形象广告等。
, http://www.100md.com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央视此举值得肯定。不过,他同时强调,央视的医疗广告数量其实并不多,医疗广告的重灾区恰恰是省级卫视,尤其是市县级电视台。“我出差去过的城市和乡镇不少,其中绝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被各种医疗广告充斥着。”他说。这些医疗广告是地方电视台广告收入的重要部分,一旦“限医令”在全国推广,省级卫视和地方电视台将受到较大冲击。

    “这种状况下,‘限医令’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就变得更加未知。”上述业内人士说。

    行政部门“给力”

    不难发现的是,随着媒体打击虚假医疗广告的力度加大,相关行政部门也在发力。

    9月21日,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副司长孙阳在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广告监测和行业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工商、宣传、广电、通信管理、新闻出版等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执法协作,搭建“卫生、工商、媒体三位一体网络信息平台”,建立部门间通报机制,加强工作衔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逐步建立起医疗广告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 http://www.100md.com
    11月3日,贵阳市卫生监督所对9家医疗机构违规医疗广告实施警告处罚;11月8日,河北省工商局曝光10个严重违法医药广告;11月9日,山西省卫生厅宣布将在12月底前对该省医疗广告(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专项整治,并于此前通报了30家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而在云南昆明,《昆明市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已于近日完成听证,并拟于11月20日正式实施。

    ……

    仅进入11月,各地打击违法医疗广告就捷报频传。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从网络到传统媒体,再到政府行政部门,各方对虚假医疗广告实现联合围剿的态势似乎正在形成……

    与之对应的是,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广告审查共监测医疗广告909546条,处罚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157家,其中停业整顿38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41起——足见为违法医疗广告画上“休止符”尚任重道远。
, http://www.100md.com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多头管理是导致目前虚假医疗信息治理不力的主要原因。他表示,目前药品广告由药监部门与工商部门分别负责审批和监督查处,这导致了监管真空地带的产生。他建议成立统一的执法机关。

    另外,难以监测也是违法医疗广告不好治理的重要原因。对此,广东深圳也许可以提供借鉴。去年,深圳市启用了实时动态医疗广告自动监测系统。这套系统对深圳市53家主流媒体发布的医疗广告开展了全天候的监测,监测对象包括5家平面媒体、32个电视频道、16个广播频道,兼具证据保存、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只要违法医疗广告一出现,就会立即被识别,并由电子系统“记录在案”,作为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截至2011年6月30日,深圳违法医疗广告发案率已经从去年的97.9%下降到6.73%。

    不过,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民营医疗机构是医疗广告发布的主体,大约占医疗广告的七成左右。而过于严厉的“一刀切”做法,则有可能妨碍民营医院的市场行为。“治理违法医疗广告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合理配置民营医院资源,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
, http://www.100md.com
    

    网上兜售处方药折射监管缺失

    面对处方药“多仔丸”在网上的大卖,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息,对公众进行提醒十分必要。而通过网络大肆兜售处方药,暴露出当下网购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监管漏洞。相关监管部门应顺藤摸瓜,把公然兜售处方药的网站一举查获,继而追本溯源,彻查处方药的“来龙去脉”,看看究竟是哪些部门为处方药非法流入网购环节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当下的网购市场,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在警方所破获的诸多案件当中,不法分子所使用的一些作案工具都是通过网络而购买的。因此,对于网购市场,既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更需要拿出科学有效的举措加强监管。面对网购市场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尽早介入,切实拿出更多科学可行的办法,切莫让网购市场成为监管的“盲区”。

    ——人民网

    近日,处方药枸橼酸氯米芬片(该药品在网上也被称为“多仔丸”)在网上公然叫卖,有关部门及时发布警示:公众应凭处方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该处方药,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此,人民网有评论认为:从目前网络市场的混杂情况来看,其似乎是法律的“真空”。有关部门应拿出有效的监管对策,净化网购市场环境。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