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26336
寿终正寝是一种福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31日 当代健康报
     ■ 微音

    新闻背景

    5月20日,各网站争相转发一则新闻《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 要让老人安静离世》———

    78岁的陈有强患腹膜恶性间皮瘤,全身转移;2011年4月发现的时候,已经属于恶性肿瘤晚期。老人在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时,其两儿一女,三家人轮流送饭、守夜,极尽孝心。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陈有强找到医生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着儿女这样奔波劳累,也不愿意自己变成别人那个样子,你们让我安乐死吧;如果不行,我自己想跳楼。”

    老人的小儿子陈作兵系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作为和医学打交道23年的资深医务人员,陈作兵直面现实,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尊重父亲意愿,把父亲送回老家,让父亲在最后的岁月里阅读着平日喜欢的老子和庄子,从容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 http://www.100md.com
    《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 要让老人安静离世》被网络媒体转发后,各路网友评论热烈。5月22日中午,搜狐新闻后的跟帖数已经高达四万四千余条。赞扬的,反对的,说理的,谩骂的,各说各话,蔚为壮观。

    理性地看,这不是坏事。至少,它撕开了一个缺口,让我们有机会直面临终并公开谈论死亡。

    上学的时候,老师整天给我们灌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除了考试前知道它是有用的,答完了试卷,没有几个人还会记得这些东西。

    为此,我曾专题请教过赵定一先生,赵先生明确指出:人生观基于人死观;不讲人死观,空讲人生观,便成了沙滩上的高楼。因为,人对死的看法,决定了其生的态度。

    医学博士陈作兵的决定,既缘于他对医学的理解,也缘于他对父亲意愿的尊重;而陈父的决定,则缘于其平日喜欢老庄。老子的深刻与庄子的豁达,给了陈父直面死亡的勇气;而这种达观态度,又启发了陈氏父子在“好死与赖活着”之间权衡取舍的智慧。
, 百拇医药
    不能说人类百分之百贪生怕死,但“贪生怕死,是我们人类的常情(莎士比亚语)”。而人们之所以贪生怕死,关键是对死亡的认识和体悟缺失。

    苏格拉底谈论死亡时,推测人死后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死亡有如长久的睡眠,其中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也没有俗间的折磨与纠结,只有深沉的平静与安宁。其二,倘若灵魂不死,便可与古圣先贤精神往来,继续讨论哲学,那将是天下一大乐事。苏格拉底如此推论死后的情形,认为死亡并没有可怕之处。

    应该说,中国古人对死亡的认知和体悟更为丰富。且不说各家宗教对灵魂及轮回的专题论述,只说庄子。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固然可以显示庄子的达观。丽姬嫁晋王的故事,更是颠覆了世俗人对生死问题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 丽姬是艾地守官的女儿,晋国国君要迎娶她的时候,她哭得昏天黑地,泪湿衣襟;可等她进了王宫,与晋王同睡舒适的大床,共进美味大餐时,又后悔当初不该哭泣——— 如此说来,我们又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当初努力求生的行为呢?
, http://www.100md.com
    在《至乐》篇的另一则故事中,庄子借骷髅之口,述说死后的美好,上无国君,下无臣子,安然自在,与天地同始同终,即使帝王的快乐,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应该指出的是,庄子并不是真的在描述死后的真相,也不是真的肯定死后的世界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他只是提出另一种鲜活的思考方向,激发人们的另类想像。经由反复地再思考,再推敲,生死问题才不会被二分法简单化,刻板化;唯有人们主动打破僵化的一元思考,才能更冷静,更平和地看待死亡,对于死亡也才不再无端地恐惧。

    《西藏生死之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以三十多万字的篇幅让人们平和地接受死亡,指出,死亡是真实的,而且会毫无预警地降临。不要像西藏寓言中的那只鸽子,整个晚上聒噪不停,忙着做窝,曙光来临时,甚至连眼睛都没有合过。并引用十二世纪的大师惹巴格坚的话批评世俗的迷惑颠倒: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却惟独对死亡和来世不做准备。

    中国民间有“五福”之说:一曰富有财产,二是聪明智慧,三则健康长寿,四为儿孙满堂,五乃寿终正寝。
, 百拇医药
    如果用此标准衡量,放眼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真正享受全福之人实在不多。

    陈父寿终,没能正寝,但至少没插着七八根管子,在呼吸机下遭受电击之苦。

    就此而言,陈父应该算是有福之人,陈作兵则是难得的孝子。

    推究陈父之福的由来,或许是老人家读懂了老庄吧。

    幸哉陈氏!善哉老庄!

    大众评说

    ◆ 月旦评———

    医学博士好没人性,他的做法类似畜生,会误导很多人,我爸爸也是癌症,08年食道癌,现在肺癌,我们都积极治疗,今天我爸爸还在街上下象棋呐。我们才做完化疗回家的。老人生病,他的生死就掌握在我们孩子的手里,我们的选择和努力至关重要。我们也很怕化疗把身体搞垮,最后我们选择适量的,大剂量的不用,比中等剂量稍小,老人的痛苦不大,状况还很好。和我爸爸同样的肺癌晚期患者,都是去年6月发现的,他们没有治疗,年底就去世了。医学博士的做法不可取,实属畜生。有病一定积极治疗,别被畜生误导。
, 百拇医药
    ◆ 秀出班行———

    不要轻易骂人,同样是恶性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的病理分型不同,对化疗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你父亲对化疗敏感,有效,那不错,接受化疗是正确的。但你不能因此得出结论,每个晚期恶性肿瘤的病人都必须接受化疗。那个医学博士,这方面应该比你懂得多。所以,不要轻易就说“畜生”,积点口德,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

    ◆ 美滋滋———

    那也要看癌症处在早期还是晚期。早期癌症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晚期癌症就没有那么好了。我相信这个医学博士的父亲肯定处在癌症的晚期。不然他不会这么理直气壮乱说的。

    ◆ 到处留言———

    月旦评一点素质也没有,上来就爆粗口,貌似很正义。其实一看就是医院肿瘤科的托,虚构治好的例子,欺骗老百姓,鄙视你。
, http://www.100md.com
    ◆ 筷至人口———

    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选择,如果明知医治无结果,就应该放弃治疗,自然离世。

    ◆ 搜狐新闻客户端网友———

    由此可见,医院和医生都是骗人的,自己老爸生病了不用医治,因为本来就是看不好的。换了别的病人,就让你死前受个够,哄你住院,哄你开刀,哄你吃药,钱花了人也走了。大家有了大病,还是听天由命吧,我们不受那种苦,不花那个冤枉钱,钱留给子孙后代吧!

    ◆ 锦心绣肠———

    其实不是骗人,而是家属的亲情被“利用”,这时的医生肯定跟家属谈过话,而且可以告诉家属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而作为家属,很难理性地接受。于是,花钱请专家,给医生送红包,祈望有奇迹发生。正因为他的儿子是医学博士,深知没有结果,是万劫不复了。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一个亲戚也是这样,查出肺癌后,孩子们动用各种能力找人、筹钱;老太太的亲侄女就是专业医生,跟表哥表姐们交代清楚治疗和放弃治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最后选择了放弃。老人坚强地走完了最后的两年。
, http://www.100md.com
    ◆ 小肥熊———

    平静地离开了,没有痛苦,这是儿子对父亲尽的孝心。我家也有肺癌晚期70岁多的老人,肺癌晚期2年多了,一次又一次住院、化疗,很痛苦。每天都吃很多药,遵医嘱好多东西不能吃。现在已经骨转移,腹部肿痛,儿子准备带老人去放疗。又担心老人的身体能不能承受。

    ◆ 金玉良言———

    我发现你思维错乱,已是80来岁的老人了,放化疗只能延长几个月,而且副作用很大。虽然有公费医疗,但人家放弃了。他的想法与精神境界不是你能体会得了的,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寻找拉鲁———

    活的是质量,而不是几天行尸走肉的生命。死也是有尊严的。说的太有道理了,这是一种人的选择权,所以尽孝要趁早。很多人在没成熟之前遇到这种事,是遗憾的。
, http://www.100md.com
    ◆ 中国龙———

    人从来都不是学聪明的,总是被整聪明的。只有自已遇上了,才明白发生的事。

    ◆ 西亭侯———

    这样的父子值得尊敬,这样的医生值得学习,让绝症患者安静祥和地离世,比盲目折腾治疗更有人情味!这样的举动才是最大孝顺,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活得更长,而是更有意义和快乐。一个儿子让父亲没有痛苦,安静祥和地过完最后的日子,比为治疗把老人折腾得痛不欲生更孝顺!

    有时 放弃治疗更能体现临终关怀

    ■ 刘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生死是不可以选择的。面对死,我们似乎只是被迫接受;而对生,我们往往尽力挽留。基于这种观念,病者,哪怕他只有一口气在,亲人都会想方设法,让这口气延续。就此而言,陈作兵的做法,很难让人理解。毕竟,接照普通人的正常思维来说,放疗化疗,能让父亲多活一天是一天。
, http://www.100md.com
    但有一个很显然的问题是,生命与人生,是否的确存在着一个“生不如死”的感受。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是否的确可以看破生死,特别是真的已经能够做到坦然面对死亡。正如陈作兵自己的感悟:“活的是质量,而不是几天行尸走肉的生命。死也是有尊严的。”当一个生命面对电击、切开气管、插管、心脏挤压起博、脱发、无力、无法进食等种种痛苦,而同时又把这种痛苦带给深爱他的亲人时,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是否可以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他,走得少一些痛苦?

    很显然,这个问题,无论是做为子女,亲人还是医生,都是没有权力来选择与作答的。能选择与作答者,唯有病人自己。比如陈作兵的父亲。“放弃治疗”,“回老家养着”等,事实上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做为儿子,陈作兵只是尊重了父亲的这个意愿。换一种方式说,如果换做是他人,陈作兵显然是不会这么做的。或者,如果陈作兵的父亲,愿意接受放疗化疗,我想,陈作兵就算思想与中国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就算他接受过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也是会选择尊重父亲意愿的。

    建立在病人自愿选择基础上的“放弃治疗”、“放弃抢救”,未必不是一种充满爱的临终关怀!, http://www.100md.com